集群創新是在某一產業領域內,一組交互作用的創新型企業和關聯機構,由于具有異質性和互補性而聯系在一起并根植于某一特定地域而形成的一種區域性網絡組織活動。國家高新區的創新實踐走過20多年,正由聚集創新資源、完善創新服務體系向加速提升集群創新能力轉變。
對此,筆者擬以優化集群創新網絡為研究對象,圍繞建設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和國家創新型科技園區,提出深入實施創新驅動戰略、大力提升協同創新水平的路徑和策略,全力發展創新型產業集群,助推經濟結構轉型升級和國家高新區戰略提升。
推進集群創新的背景與意義
首先,推進集群創新是落實黨的十八大精神的必然要求。黨的十八大明確提出,要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強調科技創新是提高社會生產力和綜合國力的戰略支撐,必須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根本目的是提高綜合實力,首要任務是促進經濟實力提升和發展方式轉變,基本前提是促進科技實力提升,關鍵是促進自主創新能力提升。
國家高新區是國家創新體系和區域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實施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重要載體和平臺,在創新引領發展方面要走在區域前列,需要不斷聚集整合創新資源,優化創新管理機制體制,提升集群創新水平。
其次,推進集群創新是國家高新區戰略提升的內在需要。國家高新區經過10年的“一次創業”建設階段和10年的“二次創業”發展階段,集聚了豐富的創新資源,創新了體制機制,優化提升了發展環境,涌現出一批具有競爭力的產業和企業,成為引領科學發展、創新發展和可持續發展的戰略先導和突出典范。
邁入新的歷史發展階段,國家高新區的原始創新能力還需要加強,輻射帶動作用需要進一步發揮,體制機制需要進一步改革創新,科學發展水平需要不斷提升。為此,科技部組織實施國家高新區創新驅動戰略提升行動,將推動國家高新區實現“四個跨越”,從立足區域、集約發展的資源配置方式向面向全球、協同創新的產業組織方式跨越,從要素集中、企業集聚的產業基地向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和影響力的創新型產業集群跨越,進一步提升國家高新區的集群創新水平。
第三,推進集群創新是經濟結構轉型升級的重要途徑。當前,我國經濟結構調整進入深水區,國家高新區面臨完善產業鏈、提升價值鏈的產業轉型升級雙重任務,一方面要進一步完善現有的產業集群,另一方面要向以高附加值產業和品牌產品為主要內容的創新型產業集群轉型升級。
集群創新能夠很好地將國家高新區各種創新主體和要素整合起來,推動園區產學研金更加緊密的結合,形成創新體系,使創新型企業得到較好的專業化服務、科研機構研發成果更好更快的產業化、創新型人才更好地施展才華,從而提升產業的技術水平,提高產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創新型產業集群,增強產業整體競爭能力。
實施集群創新的問題和障礙
國家高新區歷經20多年創新探索和實踐,在自主創新體系建設方面取得顯著成績,但國家高新區在集群創新方面仍然存在一些必須引起各級政府高度重視和急需解決的問題,主要表現為:
首先,分工和專業化程度不高,協同與溢出效應難體現。集群創新本是分工協作不斷深化的一種重要表現形式,但由于受市場制度不完善和信用環境較差的影響,不少高新區產業內創新主體的分工協作水平較低,創新活動分散,創新體系開放不足,產業創新能力不強,不能適應發展的需要。具體表現在:目前創新活動分散在單個企業或科研機構中,產業鏈上下游企業開展合作和聯合較為困難,沒有形成相互支撐、相互依存的專業化分工協作產業網絡;一些產業集群臨近大學或研究機構,但由于缺乏良好的合作機制和合作氛圍,除了中關村等少數高校區外,這些大學或科研機構并未較好地成為產業集群創新的重要源泉;缺乏整合產業鏈創新資源的大型企業、產業聯盟等平臺型機構,產業整體創新能力不強。
其次,產業層次和附加值偏低,集群創新品牌效果不明顯。由于我國許多創新型產業集群尚處于形成初期,主要依靠低成本戰略來形成競爭優勢,因此集群創新普遍存在產業層次和產品附加值偏低的問題。例如,一些集群中企業產品的技術和知識含量偏低,高附加值產業和產品不夠;低附加值產業集群較多,高新技術產業集群較少;自主創新能力弱,集群大而不強。抽樣調查表明:珠三角地區自主研發的企業比例還不到40%,多數企業沒有核心技術;作為技術創新基礎的勞動力技能較低,在一些制造業集群中甚至出現了嚴重的“技工荒”;因受保守型傳統文化的約束,集群內企業的創新意識不夠,人才流動性較低;還沒有形成具有一定空間聚集度、產業國際影響力、品牌效應明顯的特色專業園區。
第三,集群創新認識不到位,發展環境不完善。集群創新的發展離不開國家高新區管委會的引導與制度環境支撐。總體來看,不少國家高新區對集群創新的認識還很模糊,頂層設計上存在重產業集群、輕集群創新的傾向,集群創新發展的制度環境還不完善,服務支撐不夠,創新服務機構數量少、規模小、水平低。具體體現在:有關的法規不健全;鼓勵發展集群創新的政策還很缺乏;管委會職能轉變滯后,“缺位”與“越位”并存,公共服務不夠;行業協會等非政府組織發育緩慢;知識產權保護乏力,產權信用環境較差;高新區服務于企業技術創新的公共技術平臺發展不足;孵化器、加速器等創新載體建設和服務功能需要提升;服務于科技創新的金融鏈條需要完善;缺乏促進科技資源有效流動的技術市場等平臺。
提升集群創新的路徑和策略
近年來,針對集群創新存在的問題和原因,筆者在認真總結經驗教訓和深入調查研究的基礎上,構建起國家高新區集群創新網絡優化模型。此模型提出,提升集群創新要與建設創新型產業集群相結合,緊緊圍繞產業集群建設,整合產業鏈條相關的創新主體、創新資源,實現“點、線、面、群”相結合的集群創新體系,具有一定的創新性、針對性和可操作性。
首先,串起創新點:從推動產學研結合向推動協同創新轉變。強化各創新參與主體的網絡聯系是優化集群創新網絡的核心內容。圍繞產業集群,通過產業技術聯盟、產業創新協會、龍頭牽頭企業等載體,充分激發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創新型企業、創新人才等創新主體的創新創造活力,完善科技創新體系。優化科研資源共享機制,實現多方投入、第三方運營、資源共享。優化企業和人才創新激勵機制,積極探索期權、技術入股、股權獎勵等股權激勵新機制。優化產學研金聯盟發展機制,完善創新風險共擔制度,壯大風險投資實力。加強知識、技術、管理創新的有機銜接,鼓勵創新型企業之間開展技術合作和培訓交流,促進科技資源開放共享,加強統籌協調和協同創新,提高高新區創新體系整體效能,提升產業集群持續創新能力。
其次,拉通產業鏈:從助推企業做大做強向打造產業集群轉變。強化產業鏈上下游企業的縱向聯系是優化集群創新網絡的基本條件。以產業集群發展方式推進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更加注重圍繞產業發展需求部署創新鏈,延伸產業鏈;加強技術集成和商業模式創新,積極開拓市場,做大集群。
通過政策引導等多種手段,大力引進、培育和提高創新型企業特別是“種子型”創新型企業,融入高新區產業集群;鼓勵發展重點企業的配套企業,對其提供必要的政策扶持;支持行業龍頭骨干企業通過行業內兼并重組等方式,提高經營規模和盤活區內其他企業的閑置生產能力。完善吸納和使用創新型企業家隊伍、創新型團隊機制,提升產業集群的科技水平。積極開展產業集群整體營銷,推進產業品牌建設,提升集群知名度和市場競爭力。
第三,完善支撐面:從發展科技服務業向構建創新生態圈轉變。強化科技服務體系的支撐作用是優化集群創新網絡的重要保障。完善高新區科技服務體系,建設各類公共技術服務、投融資服務、孵化器服務、創業服務、專業信息服務、科技咨詢服務等綜合服務平臺,健全管理咨詢、財稅咨詢、知識產權保護、質量認證、技術產權交易等中介服務機構。建立和完善以發明專利、成果成熟度、市場需求量和產業化前景為主的技術創新成果評價體系。大力推進高層次人才招引戰略,建立良性的引才、育才、用才機制,努力創造優秀創新人才人盡其才的優良環境。促進社會誠信建設,培育鼓勵創業和創新、寬容失敗、支持人才合理流動的區域創新文化,優化有利于集群創新的制度和政策環境。
第四,建設產業群:從企業扎堆發展向產業專業園區聚集轉變。強化園區創新環境的功能布局是優化集群創新網絡的根本目的。著力推進國家級產業基地建設,按照“專業化、集群化、高端化、鏈條化”的思路,促進企業向專業園區集中集約發展,規劃建設若干專業化特色產業園區。以重大產業項目、專業孵化器、加速器建設為突破口,引導各類資源要素向專業園區集中,實現特色產業空間聚集、要素整合,形成集中度高、特色突出、競爭力強的優勢產業園區,打造支撐區域發展的若干千億產業集群,形成品牌效應。按照生態科技產業新城發展定位,全面落實產業功能分區和優化空間布局,高起點、高規格完善各專業產業園區用地規劃、公共設施規劃,高標準建設園區的基礎設施和產業載體。
摘自《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導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