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4日下午,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看望參加全國政協十二屆四次會議的民建、工商聯界委員,并參加聯組討論。他在講話時強調,非公有制經濟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沒有變,我們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方針政策沒有變,我們致力于為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營造良好環境和提供更多機會的方針政策沒有變。
這三個“沒有變”,給數量龐大的民營企業人員吃下了一顆定心丸。“民營經濟發展的春天真正來了。”這是記者在采訪民營企業家政協委員時聽到最多的話。企業未來發展的信心更堅定了,發展的勁頭更足了,發展的方向更明確了。
據了解,目前我國的民營經濟提供了全國一半以上的稅收,解決了八成以上的就業,發明了七成以上的專利。在這些基礎數據之外,還有一個數據十分亮眼:按照國家統計局給出的權威數據,2014年我國民間固定資產投資達321576億元,占全國固定資產投資的比重為64.1%。在中國外貿出口總體緊縮而消費沒有明顯擴張的當下,民間投資對中國經濟的貢獻率居功至偉。
民營企業信心十足
“習近平總書記說,要讓民營企業真正從政策中增強獲得感。這讓我們看到了國家支持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堅定決心。”全國政協委員、研祥集團總裁陳志列表示,“兩個毫不動搖”、“三個沒有變”、“親”和“清”的新型政商關系——習近平總書記在講話中提到的這些內容,消除了民營企業家們心中的疑慮和困惑,給非公有制經濟和非公有制經濟人士吃了一顆“定心丸”。
“定心丸”已經成為今年“兩會”上的熱詞。陳志列表示:“首先,民營企業與政府的關系和邊界被厘定得越來越清;其次,民營企業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下,未來的發展會越來越好。我對民營經濟未來的發展很有信心。”
信心,也來自于民營企業已經取得的輝煌成就。全國政協委員、傳化集團董事長徐冠巨表示,改革開放30多年來,民營經濟發展已經有了基礎和底氣,不僅擁有強大的市場基礎、管理基礎、人才隊伍基礎,還造就了一大批在市場上善于創新和創造的生力軍隊伍。“當前,我國正處于轉型升級的非常時期。我認為,當前20%的企業已經在轉型升級的過程中成功‘走出來’了,已經見到一片‘藍海’”。
在全國政協常委、億達集團董事局主席孫蔭環看來,改革開放30多年來最大的資產,就是培養造就了一大批聽黨的話、跟黨走,吃苦耐勞、不畏艱難、敢于拼搏、堅韌不拔的企業家隊伍。在市場大潮中摸爬滾打,錘煉出來的一大批企業家,已經成為我國發展經濟的寶貴財富。
信心,還來自于“十三五”規劃綱要草案繪就的藍圖。全國政協委員、新華聯集團董事局主席傅軍表示,在“十三五”規劃綱要草案中,就促進經濟發展談得很全面,也很具體,相信未來會有更多更好的扶持民營經濟發展的政策出臺。除此之外,對民營企業而言,“十三五”規劃綱要草案中還有很多可以挖掘的發展機會,包括中高端制造業升級、旅游養老等消費的升級、環保的升級、基礎設施的升級等。
細化政策融化“三座大山”
“市場的冰山、融資的高山、轉型的火山”,被眾多民營企業家形容為發展過程中遇到的“三座大山”。如果民營經濟得不到健康發展,那么實體經濟的發展就無從談起,經濟轉型升級和供給側改革也將大打折扣。
“幫助民營經濟走出困境、健康發展,首要的不是繼續出臺新政策,而是把現有政策落實到位。”全國政協委員、江蘇省工商聯副主席、三胞集團董事長袁亞非告訴記者,近年來,黨中央出臺了一系列促進民營經濟發展的政策措施,關鍵是抓落實。落實政策要精就是不求多,但求管用;‘準’就是誰需要,就給誰,要有針對性;‘實’就是要落到企業,真正起到效果。可以參考“扶貧攻堅”的方式,做到“精確識別、精確幫扶、精確管理”。要有選擇地扶持企業,根據企業特點和需求,“因企制宜”地落實政策,明確幫什么、由誰幫、幫到哪兒,并明確計劃、事項和要達到的效果。
“此外,政府要千方百計破解民營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袁亞非建議,應進一步推廣企業綜合授信和全球統一授信,落實無抵押貸款政策;對于專注民營企業特別是小微企業貸款的銀行,要給予政策優惠和鼓勵;允許銀行設立投資公司、發行認股權證,盡快推動建立投貸聯動機制;鼓勵設立民營銀行,同時通過互聯網金融等手段,降低企業融資成本;政策性銀行也要學習國外同行的經驗,加強對民營企業海外發展的支持。
另外,在當前我國經濟下行壓力加大,傳統產業亟需轉型升級的新常態下,“民營企業一定要從過去單純的擴大產能滿足市場需求的思維中走出來,把產品、服務做好,把人才隊伍建設好。注意在技術創新上加大研發投入,包括擁抱互聯網,用好信息化武器。”徐冠巨表示,“換句話說,未來的發展不再像過去那么簡單,把產品造出來就可以了,要發揮民營企業天然對市場敏感的特點,把一些有利元素轉化成企業發展要素,打造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帶企業走向新階段。”徐冠巨認為,不管大企業還是小企業,能不能在競爭的氛圍里活著并且勝出,必須要有自己的核心競爭力。
對此,傅軍也表示,對企業來說,一定要在品質上下功夫,無論國企還是民企,都要發揮“工匠精神”,每一個企業都要沉下心研究,打造真正讓消費者滿意的、能為消費者創造價值的產品。
依托創新找機遇
近年來,政策越來越有利于民營企業的發展,很多原來不允許民營企業進入的領域也逐漸放開,像軍工、能源、郵電、PPP項目等,民營企業都能參加,這說明了國家保護各種所有制經濟產權和合法利益,堅持權利平等、機會平等、規則平等,激發非公有制經濟活力和創造力。
此外,在互聯網和高新技術產業這兩個領域,民營企業更是彰顯了中國經濟的活力。據了解,在互聯網領域,阿里巴巴、騰訊、百度等互聯網巨頭激活了中國民間經濟的活力,互聯網革命尤其是移動互聯網革命帶來的巨變想必人人都深有體會。在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近年來冒頭了一批新科技企業,主要集中出現在新能源、生物工程、電子科技等行業,這一部分幾乎仍然是民營企業的天下。
對于中小微企業,“互聯網+”便是一個很好的機會。孫蔭環表示,這些領域、空間較之前的產業而言,只會大不會小。“我對未來經濟發展有充足信心,特別是對民營企業家、新行業、新領域有充分的信心。”
摘自《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導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