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污水處理產業發展進步較晚,建國以來到改革開放前,我國污水處理的需求主要是以工業和國防尖端使用為主。改革開放后,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顯著提高,拉動了污水處理的需求。進入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后,我國污水處理產業進入快速發展期,污水處理需求的增速遠高于全球水平。
隨著“十一五”規劃的逐步落實,各地的縣級污水處理廠建設腳步也在加快,這樣保守估算,截止到2010年底,我國至少將有近3000座污水處理廠建成并運營。
一方面要多快好省的建設污水處理廠,另一方面,為了整個民族和國家的長遠利益,在“十一五”規劃綱要提出,“十一五”期間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降低20%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減少10%。這也是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必然選擇,是推進經濟結構調整,轉變增長方式的必由之路。
但是,如此龐大的新增污水廠數量,勢必將對節能減排的總量控制目標形成一定程度的挑戰。面對這樣的挑戰,又有什么樣的靈丹妙藥呢?
都說21世紀是信息時代,也許打開新增污水廠總量與節能減排之間矛盾的鑰匙,就是信息化的技術。
關于污水處理廠節能降耗這點,北京清華規劃設計研究院的污水廠智能監控系統(EICA,Energy-Saving Instrument Control and Automation)能夠起到有效控制的作用。按照筆者的理解,該軟件可以從水廠的日常運營層面、深度模型模擬和流程優化層面、遠程多水廠控制管理層面實現對當前的單個污水廠、甚至是集團軍污水處理廠的智能控制。
那么EICA是如何實現這三個層面的控制呢?首先是水廠的日常運營。這個系統是基于污水廠智能控制的一體化設備,也會包含我們所說的PLC等控制設備,在這個設備的基礎上,采用具有專利技術的控制軟件,可以實現對水廠日常運營層面的管理和控制。當然,這僅僅是停留在一個管理和控制的層面,對于我們節能減排的高遠目標還需要第二個和第三個層面的幫助。
接著再看第二個層面,也就是深度模型模擬和流程優化層面。在日常運營管理和控制的基礎上,結合了很多專利技術,例如基于“氣量動態變化反饋控制原理”設計的鼓風曝氣智能控制系統,基于整個水廠模型的全流程控制策略,泵站動態編組控制等方法。采用這些優化的方法,可以在2-3年內收回軟件投資的成本,同時還可以節約大量的電耗以及一些不必要的耗損。真正的提升整個水廠內在的管理水平。
而最令水務大集團感興趣的,還是采用B/S(瀏覽器/服務器)架構開發的集團化控制管理系統。這樣,就能實現集團化水務公司運籌于帷幄,決勝于千里之外的目標。某個水廠如果有異樣,也會有短息系統自動將情況發送到相關管理人員的手機,實現真正的實時監控。
在這三個層面下,EICA為水廠管理增加了很多的工作精度,優化了工作流程和管理方式。同時,也為節能減排戰略方針的落地提供了保障。
此外,在IT和水業結合的領域也有很多公司的很多產品,他們分別為為水業運營、控制、預警等各個方面提供了效率話的保障。我們也堅信,在不久的將來,水業會更加合理的運用好IT產業帶來的幫助,推動整個行業更快更好的發展。
此文章摘自:中國傳動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