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來源:新華社
每天,大約3000噸的生活垃圾和原生垃圾,經過分類收集和分選預處理后,從北京東城、西城、朝陽、石景山等區域,運至魯家山垃圾焚燒發電廠,在這里“變廢為寶”。
總投資超過21億元、號稱“亞洲單體一次投運規模最大”的魯家山垃圾焚燒發電廠,位于距離北京市中心40公里的首鋼石灰石礦區,日焚燒量占北京日產出垃圾總量的六分之一。
在魯家山垃圾焚燒發電廠的中央控制室里,一個個小屏幕實時監控著垃圾從進入垃圾池、投入焚燒爐到燃燒的全過程。顯示屏上,4臺焚燒爐的爐內溫度、煙氣含量等數據也都一目了然。
在這里,焚燒1噸垃圾可產生360千瓦時電,除自用外,其余280千瓦時電全部輸送到華北電網。按年處理量100萬噸計算,魯家山垃圾焚燒發電廠每年可產生3.6億千瓦時電,輸出2.8億千瓦時。
魯家山焚燒垃圾產生的余熱,還可以在廠內加熱供暖管道,轉換成熱水,送往附近的居民樓。垃圾焚燒后產生的爐渣,僅占焚燒前垃圾重量的20%左右,可用于制造水泥。
伴隨著城鎮化的快速發展,中國城市產生的垃圾總量不斷攀升,垃圾分類和垃圾處置進展緩慢,“垃圾圍城”愈發成為城市發展之痛。
在國際范圍內,對垃圾進行無害化處理,主要有填埋、生化處理和焚燒三種方式。由于焚燒具有占地面積小、焚后物便于處理、燃燒產生熱能可以利用等優勢,成為當前各國廣泛采用的處理方式。
作為常住人口超過2170萬的特大城市,北京日垃圾生產量約為1.8萬噸,且該數字仍在以每年8%左右的速度增長。“垃圾圍城”的環境隱患,不斷考驗著中國首都的環境治理能力。
直至21世紀初,北京90%以上的垃圾依靠填埋的方式處理,年消耗500萬畝以上土地。隨著北京及周邊城市群的加速擴張,能夠用于填埋的土地越來越少,填埋對周邊環境及地下水系統的污染,也開始逐漸顯露。
在垃圾量激增,填埋占地多、污染重、處置周期長的情況下,建設焚燒發電廠成為中國城市垃圾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處理的最合適選擇。
近年來,北京新上馬魯家山、高安屯二期、南宮和海淀大黃村等多個垃圾焚燒項目。北京市市政市容委副主任李如剛表示,2015年底,北京垃圾焚燒日處理能力達到1.7萬噸,垃圾焚燒處理比例已達到28%。
本月初,北京控股集團有限公司以14.38億歐元成功完成了對德國最大垃圾焚燒發電企業EEW的并購。
EEW公司是德國垃圾焚燒發電業的領先企業,在裝備標準、運營效率、技術水平、排放指標等方面均代表世界一流水平。
北控集團副董事長周思表示,通過學習和引進歐洲先進的固廢及環保理念、技術和管理經驗,將有力提升中國固廢及環保行業整體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