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中央領導首次對中央黨報發行作出重要批示:“存量靠動員,增量靠市場。”在這一政策的推動下,2005年,《人民日報》在天津委托天津日報社發行,這標志著中央黨報正式拉開了自主發行改革的序幕,也標志著在我國采用了50多年的“統一郵發”模式正式退出歷史舞臺。其實,60年來,我國報業在探索發行渠道變革方面,一直沒有停歇過腳步。
郵局發行:統一發行模式
新中國成立后,我國報紙從1950年起,陸續交郵局統一發行。幾十年來,我國報紙一直采取“郵局包發”的模式。這主要得力于郵局系統的優勢:全國有6.7萬個郵電局所,發行網可延伸到全國最偏遠的鄉鎮;有數十萬員工,3.5萬輛汽車,510多節郵政車廂,8架專用飛機。這樣的硬件是任何渠道無法比肩的,故而長期以來成為我國報業唯一的發行渠道,為報業繁榮發展作出了積極的貢獻。
郵局發行方式是計劃經濟體制下的產物,其發行方式適應的是傳統計劃經濟的辦報模式。然而,隨著報業的不斷發展,“郵局包發”開始暴露出種種弊端:觀念舊、效率低、服務差、成本高,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報業的發展。
上世紀80年代中期,隨著報業競爭的加劇,報紙運作方式的變化,“郵局包發”模式已經不再適宜報業發展的需要。一方面,當時全國1000多家報社,只有郵發一個發行渠道;另一方面,由于郵局的壟斷經營,報業發行的命脈掌握在郵局手中,報社一直處于被動地位。
正如武漢工業學院報刊發行研究所所長吳峰所言:一是入門難,新創辦報紙要辦理各種煩瑣的審批手續,確定郵發代號。二是費用高,郵局確定的發行費率最低25%,最高45%,報社想砍價幾乎是不可能的。三是回款難,讀者訂閱報紙是先交錢再看報,但報款先進郵局賬號,可報社卻遲遲拿不到應得的報款。四是服務差,郵局雖然向報社許諾及時、準確投遞,但由于體制機制的原因,投遞中遲、漏、錯等現象層出不窮,報社也無可奈何。在這種情況下,報業開始醞釀新的渠道變革。
自辦發行:打破壟斷格局
1985年,地處中原的河南洛陽日報社成為全國報業關注的焦點。這一年,《洛陽日報》在洛陽市9縣6區1市建立了發行所,配備了計算機,斥資建立運輸車隊,全部實行信息化管理,并形成嚴格的發行策略:及時投遞,確保市區早7點、縣區上午10點、農村在當天下午看到報紙;快速處理訂戶投訴,確?!吧衔缤对V不過午,下午投訴不隔天”。
《洛陽日報》自辦發行后,實現了“三滿意”:成本降低,報社領導滿意;服務質量明顯改善,讀者滿意;發行量不降反升,擴大了報紙影響力,黨委政府滿意?!堵尻柸請蟆仿氏茸咦赞k發行之路的創舉,立即得到全國許多報社的積極響應,報紙自辦發行迅速席卷全國,形成了一股強勁的發行改革風潮。
據有關資料顯示,繼《洛陽日報》之后,除了中央黨報和部分省級黨報之外,幾乎所有的報紙都嘗試自辦發行或自主發行而獲得成功。用發行專家譚軍波的話說:“報紙脫離郵發,解決了時效和服務質量問題,自辦發行迸發出巨大的能量,發行量如芝麻開花節節高,報社的經營者們盡情享受著掙脫鐐銬的歡樂?!?BR>
“敲門發行”:創新發行模式
上世紀90年代中期,報紙自辦發行遇到兩大瓶頸:一是報紙零售和征訂難有大的增長;二是各地自辦發行條塊分割,沒有形成統一的發行渠道。在這種情況下,作為我國第一家都市報《華西都市報》,首次提出“敲門發行”,再一次創新了報業發行模式。
1996年,《華西都市報》成立發行領導小組,招聘了400多人的發行隊伍,在重慶敲門搞發行。該報創始人席文舉說:“(門)敲開以后就送你一張《華西都市報》,送了還不走,要站在那兒宣傳報紙。第一次向你宣傳,第二次、第三次也向你宣傳,到了第四次就建議你訂上一份,你要猶豫就建議訂一個月試一試……”上門宣傳,上門征訂,上門投遞,讀者家住幾樓,報紙就送到幾樓!沒想到,“敲門發行”的效果很好,《華西都市報》發行量很快突破50萬份,成為西部地區發行量最大的報紙之一。
《華西都市報》對中國報刊發行業的貢獻,在于它首次把商品銷售的觀念引入報刊發行,并用實踐證明可以像賣普通商品一樣賣報紙,主動走出去,敲開千家萬戶門,主動爭取訂戶?!度A西都市報》及其“敲門發行”為報紙發行活動增添了生機和活力,創新了報業發行模式,這一經驗很快被國內各地報紙效仿,引發了各地報紙發行的“敲門浪潮”。
令業界驚奇的是,在這一理念的推動下,許多都市類報紙都創造了發行神話。
在東部,杭州《都市快報》以精密周到的策劃,演繹了“西湖傳奇”,短短3年內發行突破60萬份;在西部,成都《華西都市報》發行高歌猛進,不到3年突破60萬份,一舉改寫了成都報紙發行市場格局;在南方,廣州《南方都市報》從初創時的幾千份,不到兩年達到幾十萬份,形成了廣州報業發行市場的“三足鼎立”格局;在北方,北京《京華時報》在短短幾個月內發行量突破30萬份,創造了“魔鬼發行”奇跡,進入北京報紙發行市場的第一梯隊。
代理發行:城市網絡成型
20世紀80年代,隨著全國各地報紙自辦發行的興起,一批精明的報商也趁勢介入報刊發行領域,形成了強有力的民營渠道。然而,一般的報商受資金、政策限制,只能送攤做零售,沒有自己的征訂隊伍,特別是民營渠道尚不規范,還款信譽較差,一直難有作為。同時,各地民營渠道發行力量互不統屬,形成割據分散的局面。如何把這些民營渠道的力量統一起來,形成一個全國性的渠道?此時,《南方周末》橫空出世。
1997年,作為我國報業的一匹黑馬,《南方周末》一時“一報難求”,由于發行渠道不暢,許多代銷點經常脫銷。為快速向全國擴張,《南方周末》開始整合民營渠道,采取了兩項策略:一是建立層級代理。首先以分印點為根據地,建立一級大代理商,覆蓋主要省會城市;其次在各地發展二級、三級代理商。對代理商實施一定程度的優惠,一級渠道代理的退保率最高為20%;邊遠地區代理商則采取包銷。二是建立淘汰機制。每年召開一屆發行大會,在省市代理商中遴選較有實力和忠誠度高的,培育成一級區域代理商,逐漸淘汰掉一些實力較弱的代理商,并通過一整套嚴格的制度,在發行商中建立起規范的發行規則。
經過幾年的運行,20世紀90年代末,《南方周末》以一級代理商為核心、二級代理商為輔助的全國城市發行網絡逐漸建設起來,也正是依靠代理《南方周末》等全國性品牌報紙,一個完整的、規范的全國性城市報紙代理發行網絡逐漸成型,成為我國報紙發行渠道的重要力量。
整合營銷:立體化的銷售
21世紀以來,報紙市場競爭空前加劇,這一時期,報業開始思考新的變革,自辦發行又有了新的突破,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引入整合營銷理念,探索適應市場經濟的全面營銷之道。在這一方面,《京華時報》首次提出完整意義上的報紙營銷理念。
整合營銷是指全面引入現代市場營銷理念,綜合考慮營銷的四要素——產品、價格、渠道和促銷,采用立體化的銷售組合,達到最佳發行營銷效果。由于報紙產品主要是編輯部考慮的范圍,發行整合營銷主要考慮后3個因素。因此,從創刊開始,《京華時報》就采取整合營銷策略。在渠道上,以發行站為基地,快速建立密集覆蓋的發行網絡渠道;在價格上,采取了保守的價格策略,從低端做起,以低價切入市場,逐步吸引中端讀者、靠近高端讀者,改善讀者結構;在促銷上,以廣告作為推進器,快速樹立報紙的品牌形象,為《京華時報》在短時間內爭取到了大批讀者,使《京華時報》在京城競爭激烈的報業市場中異軍突起。從此,整合營銷成為報業發行的利器,在各地被廣泛運用,在報業發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60年來,我國報業大膽探索發行模式,進行新型渠道創新,經過幾十年的探索,形成了目前郵發、自辦發行和民營渠道相互競爭、互為補充、和平共處的多渠道發行格局,推動了我國報業又好又快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