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
人類在經歷了生機勃勃的“老IT”工業技術(Industrial Technology)和萬物通連的“舊IT”信息技術(Information Technology)之后,終于迎來了以機器人和人工智能為核心的“新IT”智能技術(Intelligent Technology)和智能產業的新時代。
從人類社會的發展進程來看,新IT時代是歷史的必然。按照科學哲學家波普爾的觀點,世界由三部分組成:物理世界、心理世界和人工世界。農業技術開發了物理世界的地面資源,使人類從追逐食物四處漂泊到安居樂業,確保了我們的生存與發展。科學的興起,首先解放了我們的心理世界,工業技術隨之涌現,極大地擴展了人類的體力和感知能力,使我們能夠上天入地開發空間和礦藏資源,大大提高了人類的生活水平。今天,隨著智能技術的逐漸成熟,人類面臨著開發人工的“第三世界”之偉大任務,就是要解放智力,讓數據資源、知識體系和社會智慧成為建設新IT時代的動力,進而把我們帶入一個嶄新的“智業”社會。
回顧人類發展歷程,農業社會的歷史使命,就是消滅人類之間由于社會關系而造成的不平等。而工業社會的使命,就是清除由于社會資本而產生的不平等。今天,這兩項歷史使命雖然仍未完成,但已經不是當今社會發展的主要矛盾和動力,取而代之的是智能水平不對稱所形成的不平等。解決智力上的不對稱以及相關社會經濟等問題,就是智業社會的歷史使命,也正是新IT時代的本質所在。
歷史的使命太高、太大、太遠,遠不如“機器換人”、“超人工智能”,甚至“機器人奴役人類”“人工智能統治世界”等“奇點理論”更吸引眼球。事實上,無論是從技術的水平現狀,還是從科學的邏輯推斷,不管是現在還是將來,機器都無法全面取代人類,人工智能更不可能全面勝過人類智能。值得注意的是,鼓吹智能技術引發“大規模失業”和“危害人類”的人士,皆非真正從事并了解此行業技術本質的專業人士,所依據的全是語言上的文字創新和似是而非神話般的文學分析。況且,除了等待之外,根本就沒有驗證這些預言的手段和可能性。例如,預言“2029年人工智能超過人類智能,2045年達到奇點”,其實并不比“2012年12月21日是世界末日”的雅瑪神話更高明。或許,在智能技術發展的初期,這種言論有助于喚起大眾對新IT的注意,有一定促進作用,但長久下去,將十分不利于智能技術的健康發展。
毫無疑問,新IT時代將產生更多更好的新職業,需要更多的人力物力參與,而不是使更多的人失業。從農業社會轉型到工業社會之初,農民也曾有過類似的擔心。信息時代之始,計算機被稱為“電腦”,確實也“消滅”了打字員、排字工等工種,但也創造了更多更好的新職業,從“碼農”般的程序員到軟件架構師、網絡工程師、系統管理員,直到電子商務政務整個行業,成就了中國“BAT”和美國的“FLAG”等新興企業。機器人暫時可能減少一些高勞動強度的工種,人工智能也一定會取消一些費心勞神的工作,但在人類以機器人和人工智能等新IT技術開發人工世界的過程中,也一定會像使用計算機一樣,創造出更多更好更適合人性的新工作崗位。否則,人類將拋棄智能技術,因為人類必須保證其自身的持續發展。
當然,理論上還有另一種可能,就是“奇點理論”:新IT超過人類,甚至奴役世界。在我們以技術反駁這種觀點之前,不妨先“穿越”一下,設想2000年前的古人回到今天,會做何感想?對于他們,今天一個普通的人都具有“千里眼(電視)”、“順風耳(手機)”、“日行萬里(飛機)”等標準“鬼神”才具有的能力,至于更可怕的原子彈和洲際導彈,連夢里都沒有想過。在他們眼里,我們甚于鬼神,難道今天就真是一個“鬼神”統治人類的社會嗎?我們有今日的社會,正是工業機器的功勞,這是人類產生的機器,可人類是機器的主人。未來的智業社會,會是智能機器的天下,但人類還是主人。當今天的我們“穿越”到二千或二百年后的明天,我們可能會像二千年的古人一樣驚奇社會的變化,也會認為機器人和人工智能統治了人類,但對不起,我們已經Out了,不該評述了。
“奇點理論”之類假想不可能出現的最大原因,正是智能技術從開始到今天所一直面臨卻無法解決的核心技術問題:常識的表示,推理及應用。常識對人類再普通不過,根本不值得提及,但對機器人和人工智能卻是一道憑自身能力無法逾越的巨大鴻溝。事實上,對于任何一個規則明確的特定問題,利用計算機的智能技術遲早要超越人的能力,就像利用深度學習和人類知識自動化的人工智能圍棋算法即將戰勝人類棋手一樣。然而,對于規則不明確(Uncertainty)、任務多樣化(Diversity)、情況復雜(Complexity)的“UDC”問題,我們仍然無法開發出具有人類那種反應靈捷(Agile)、分析聚焦(Focus)、目標收斂(Convergence),即所謂“AFC”能力的智能技術。簡言之,機器人和人工智能等智能技術目前主要集中在利用已知技術解決已知問題上,雖然已經開始了從已知手段到解決未知問題的探索過程,但十分初步,遠不具有人類解決UDC問題時的AFC能力,即利用自己未知的手段,解決自己未知的問題。這正是機器智能無法超越人類智能的本質,而且,這一本質,可能并不是技術性的問題。
利用已知的知識,產生新的未知知識,解決未知的問題,將是新IT時代開發人工世界的核心科技問題,離開人無法解決。在這一過程中,人類具有“定義權”,智能技術的任務就是使定義的問題與內容更加完善,因此根本不存在什么“奇點”問題。而且,人類掌握“定義權”的唯一方式就是使物理、心理、人工三個世界平行共存,和諧發展,技術上就是老IT、舊IT、新IT并舉共行,發展虛實互動的平行智能技術,并從目前的 CPS(信息物理系統,二個世界) 思維,迅速升華到CPSS(社會物理信息系統,三個世界)思維。在技術上,就是盡快建設各種賦能型的社會化智能平臺,使其與自由的個人興趣與能力緊密結合,充分解放并發揮整個社會和個人的智力。這樣,就能從傳統的“企業+職工”分工下的協作,邁向“平臺+個人”合作下的分工,形成眾包,社會協同,產銷合一。當下年輕人中正在興起的“多重職業”、“斜扛青年”趨勢,正是沿著這一路線的進步。可令國人高興的是,“多重職業”是中國人原創的“人肉搜索”之自然演化形式,這是我們目前唯一真正的網絡技術創新。互聯網+,全國上下的創新、創業、創客風尚,將加速這一趨勢的發展。
農業技術將人類從四處漂蕩的生活方式解脫出來,使我們安居在自己的土地之上;工業技術擴展了人類體力,又將我們從田野搬進工廠,形成今天的企業形態。智能技術將進一步解放人類的智力,讓我們走出單一的企業,進入多姿多彩的社會平臺,使我們有更多的自由和自然的個人時間,享受學習、工作、生活。這是社會的進步,是螺旋式上升式的發展,不是走向“奇點”,更不是機器主宰世界,而是走向人類主導但更加美好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