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
3月21日至22日,以“變革性技術科學基礎”為主題的第S31次香山科學會議學術討論會在北京成功召開。來自國內近30個單位的50余名專家學者應邀出席了會議。與會專家學者會議圍繞重大科學的創新及未來應用前景,“變革性技術科學基礎”的組織模式、評價方式等中心議題進行了深入討論。
自動化所研究員徐波代表研究團隊出席此次香山科學會議,并做了題為“類腦認知模型與人工智能的變革性應用”的報告。報告分析了目前大數據智能和類腦認知智能的各自特點和優勢,指出目前專用人工智能方法無論在學習方式還是所必須的大數據基礎與人類智能相差甚遠。人類大腦是經過億萬年暴露于復雜視、聽、觸覺環境的進化而實現的,并將優化的結構和功能以遺傳的形式保持下來。現代科技通過多尺度的大腦觀察,對人腦認知功能及其對應的結構特點已有大略了解。類腦認知模型研究思路就是受大腦的結構、功能和信息處理機制的啟發,通過機器與人或環境的交互輸入和學習算法,實現對復雜任務的自適應或多任務智能的不斷生長,并最終實現不同任務間的知識共享。
報告還簡單介紹了目前已經建立的一個包含6390萬個興奮性神經元、710萬個抑制性神經元、采用類腦脈沖(Spiking)神經網絡模型、包含213個腦區的全尺度類腦初步模擬系統,該神經網絡系統在腦區之間的長程鏈接、神經元之間的突觸連接比例方面與生物腦可比較,可在毫秒級別觀測不同模擬腦區神經元的放電活動等生物腦實驗結論;同時還介紹了面向智能應用的類腦認知功能模擬器,包含視覺皮層、前額葉皮層(PFC)、基底神經節、海馬區、丘腦等20余個關鍵功能性腦區,可通過交互學習和強化學習算法,實現對環境具有較強適應能力的多模態融合、自主學習和技能模仿,并在智能無人機和服務機器人場景下探索了初步應用。
在本次會議上,自動化所田捷研究員也就“信息技術變革手術治療”做了報告。另外,來自中科院大連化物所、物理所、理化所、化學所的科學家也分別介紹了各自研究團隊在煤轉化、外爾費米子、液態金屬、納米綠色印刷多個基礎科學領域的研究突破。
與會專家認為,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即將到來的大背景下,如何把握好變革性技術科學基礎發展的方向,按照科學研究規律進行提前部署,是我國當前面臨的一個重大挑戰。
香山科學會議是由科技部(原國家科委)發起,在科技部和中國科學院的共同支持下于1993年正式創辦,是我國科技界以探索科學前沿、促進知識創新為主要目標的高層次、跨學科、小規模的常設性學術會議。香山科學會議的宗旨是:創造寬松學術交流環境,弘揚學術民主風氣,面向科學前沿,面向未來,促進學科交叉與融合,推進整體綜合性研究,啟迪創新思維,促進知識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