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底,我國對改革開放30年進行了全面總結與回顧。舉世矚目的成就使中外學者一致認為,改革開放30年是中國近現代史上發展最輝煌的時期。在這個時期,國務院于1988年和1999年分別對中關村的兩次批復及由此產生的深刻影響,作為一份改革開放的寶貴經驗,對于創新型國家建設,顯得尤為重要。
今年3月,國務院發布了對中關村的第三次批復,將中關村的未來發展定位為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同時,北京市政府宣布將海淀區定位為示范區的核心區。站在新舊30年交替的時間點和建設創新型國家的背景下,展望示范區與核心區的建設前景,我們不難得出中關村將再次挑起“試驗田”重任,在自主創新的道路上闖關的結論。值得注意的是,這是一次目標與時間節點十分明確的新征程,也就意味著此次考試不僅難度更大,成績也必須達標——不是及格,而是滿分!所有的關注、追憶和感懷,都聚焦在高科技園區作用最典型和集中的中關村。
“先試先行”,歷史再次選擇中關村
和以往一樣,此次批復的核心是要求中關村“先試先行”。
國務院對中關村的每一次批復都賦予它相似的期望:“先試先行”,這說明國家對于中關村不變的信任。中關村的探索、作為和經驗,都將作為中國自主創新體系建設中最有價值的成功經驗而被提升和普及。
選擇一個具有特質的區域,為其提供相對超前的政策供給,通過其自身的創新發展,為中國的自主創新提供原創經驗。這是我國改革開放進程中最成功的經驗之一,也是中關村最大的貢獻。能夠提供“先試先行”實驗經驗的區域只有中關村園區的核心區——中關村科技園區海淀園133平方公里的政策區,即北京市政府確定的自主創新核心區。
“在這個區域內積聚著中國最優質的科技資源和創新活力。”海淀區委書記譚維克認為,只有這樣的區域,才能承擔“做強做大一批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創新型企業,培育一批國際知名品牌,全面提高中關村科技園區自主創新和輻射帶動能力,推動中關村科技園區的科學發展和創新”這一高起點、高難度的發展目標。
2008年中國人均GDP首次突破3000美元,面臨“中等收入陷阱”的挑戰。從上世紀80年代末到本世紀初,中國人均GDP突破1000美元用了25年時間;而跳上2000美元和3000美元這兩個臺階,只用了短短5年。
那么之后呢?走向中等發達國家的突破口是什么?“只有探索出一條提升自主創新能力的路徑才是中國發展新的突破口。而中關村天然的資源優勢和試驗區的創新經驗決定這里的創新探索具有中國任何一個地方都無法企及的‘比較優勢’。”長城戰略研究所研究員張建寧如是強調。
從“北京新技術產業試驗區”,到中關村科技園區“一區十園”,再到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核心區,20年的時空跨度中,中關村的地緣定位也經歷了由一區到多園再回歸核心區的維度變化。在此期間,中關村一直“先試先行”,依靠改革創新所形成的經驗和成果在北京市乃至全國眾多高新區中得到提升、轉化、輻射,成為提升國家自主創新能力的重要理論基礎和政策依據。
建設創新核心區,各方嚴陣以待
今年4月,在北京市政府公布海淀科技園區為自主創新核心區的同時,海淀區委、區政府明確提出核心區建設的戰略目標是營造一流環境、聚集一流要素、形成一流機制、實現一流績效。力爭把核心區建設成為“兩區、三中心”,即首都科技金融綜合改革試驗區、首都政府公共服務與政策創新試驗區和全國技術創新與成果轉化中心、首都創新人才發展中心、首都科技中介中心,為國家走創新型道路做好引領與示范。
核心區的建設將分為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重點突破階段,在海淀園中關村西區開展先行先試的改革探索,取得突破性效果,為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核心區建設提供經驗,發揮先鋒和引領作用;第二是全面推進階段,在整個核心區全面落實中關村西區的建設經驗和模式,扎實推進核心區建設,推動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發展。
“海淀區委、區政府將建設核心區作為一切工作的重中之重。建設目標的確定和建設進程的路徑選擇都是基于嚴格、科學論證而得出的結論。”海淀區區長林撫生告訴記者,“海淀區已經成立了核心區建設領導小組,所有的工作都是按照倒排時間表細化安排。核心區領導小組每月一次全體會議,以保證在核心區建設中遇到的重點難點問題能及時得到發現、處理。”
譚維克和林撫生多次強調,核心區建設是海淀未來可持續發展的重心、重頭、重拳所在,是關鍵、希望、出路所在。核心區建設有了良好開局,取得了階段性成效,應該進一步聚焦核心區、叫響核心區、建好核心區。要在海淀、全市乃至創新型國家的建設當中發揮引領、帶動、示范、突破、試驗作用,要敢想敢干,敢于突破。
交出滿意答卷,只能迎難而進
這是一次艱難的前行,幾乎每一個大膽的設想都有可能觸及機制和體制的“天花板”。所幸的是,北京市政府全力支持海淀核心區的建設,將相關的市一級審批權限下放至海淀區,并承諾還要不斷下放權限,以期給予海淀區更寬松的政策環境,為其前行掃清障礙。
敢于創新,勇于實踐,是中關村的傳統,也是中關村在進入新一輪發展中最需要的精神境界。“時間表如此明確,我們只能背水一戰。”海淀區常務副區長楊志強提到,當年中關村依靠改革創新為中國的科技發展闖出了一條新路,今天的核心區建設更需要這種敢想、敢闖的勇氣。
不久前,海淀區提出了核心區近期發展目標:既要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和輻射,在中關村西區建立全國技術交易中心,吸引中國技術交易所、國家版權交易中心等落戶;又要啟動首都科技金融綜合改革試點,聚集服務創新的市場關鍵要素;同時還將啟動首都政府公共服務與政策創新試驗區建設,在中關村西區建設高新技術企業服務中心,充分發揮區域的政策杠桿作用。
如果上述目標的逐一實現,核心區勢必將營造出國內最好的創新環境和創新體系。但是,一些學者也不無擔心地指出,這些目標僅靠區一級甚至市一級的政府努力,可能效果并不明顯。
“較之20年前的改革,我們現在遇到的壓力更大。”海淀區區長助理傅首清提道,“核心區目標建設,需要諸多行業主管部門的協作與配合,可謂牽一發而動全身,哪一根血管出現阻塞,都會面臨局部癱瘓的風險。”在時間表已經確定的情況下,核心區建設者承受的壓力顯然不僅僅是“時間緊迫”。
據傅首清介紹,核心區的建設工作正在推進中。中關村西村的建設是重中之重,是作為海淀特區來建設的。西區將進行資源整合、業態調整和綜合治理,引入一批符合西區功能定位的重點企業、重大項目,推動高端要素聚集示范。改革試點工作也在穩步開展。政府公共服務與政策創新試點,市級部分審批權限下放海淀的工作正在逐步落實。
20多年的高新技術產業政策創新研究與果敢實踐成就了今天的海淀園,也為全國其他科技園區的發展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國內眾多科技園區都曾到海淀園“取經”,海淀園已經成為事實上的高新技術產業創新政策實驗區、示范區和引領者。
今年3月,國務院發布了對中關村的第三次批復,將中關村的未來發展定位為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同時,北京市政府宣布將海淀區定位為示范區的核心區。站在新舊30年交替的時間點和建設創新型國家的背景下,展望示范區與核心區的建設前景,我們不難得出中關村將再次挑起“試驗田”重任,在自主創新的道路上闖關的結論。值得注意的是,這是一次目標與時間節點十分明確的新征程,也就意味著此次考試不僅難度更大,成績也必須達標——不是及格,而是滿分!所有的關注、追憶和感懷,都聚焦在高科技園區作用最典型和集中的中關村。
“先試先行”,歷史再次選擇中關村
和以往一樣,此次批復的核心是要求中關村“先試先行”。
國務院對中關村的每一次批復都賦予它相似的期望:“先試先行”,這說明國家對于中關村不變的信任。中關村的探索、作為和經驗,都將作為中國自主創新體系建設中最有價值的成功經驗而被提升和普及。
選擇一個具有特質的區域,為其提供相對超前的政策供給,通過其自身的創新發展,為中國的自主創新提供原創經驗。這是我國改革開放進程中最成功的經驗之一,也是中關村最大的貢獻。能夠提供“先試先行”實驗經驗的區域只有中關村園區的核心區——中關村科技園區海淀園133平方公里的政策區,即北京市政府確定的自主創新核心區。
“在這個區域內積聚著中國最優質的科技資源和創新活力。”海淀區委書記譚維克認為,只有這樣的區域,才能承擔“做強做大一批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創新型企業,培育一批國際知名品牌,全面提高中關村科技園區自主創新和輻射帶動能力,推動中關村科技園區的科學發展和創新”這一高起點、高難度的發展目標。
2008年中國人均GDP首次突破3000美元,面臨“中等收入陷阱”的挑戰。從上世紀80年代末到本世紀初,中國人均GDP突破1000美元用了25年時間;而跳上2000美元和3000美元這兩個臺階,只用了短短5年。
那么之后呢?走向中等發達國家的突破口是什么?“只有探索出一條提升自主創新能力的路徑才是中國發展新的突破口。而中關村天然的資源優勢和試驗區的創新經驗決定這里的創新探索具有中國任何一個地方都無法企及的‘比較優勢’。”長城戰略研究所研究員張建寧如是強調。
從“北京新技術產業試驗區”,到中關村科技園區“一區十園”,再到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核心區,20年的時空跨度中,中關村的地緣定位也經歷了由一區到多園再回歸核心區的維度變化。在此期間,中關村一直“先試先行”,依靠改革創新所形成的經驗和成果在北京市乃至全國眾多高新區中得到提升、轉化、輻射,成為提升國家自主創新能力的重要理論基礎和政策依據。
建設創新核心區,各方嚴陣以待
今年4月,在北京市政府公布海淀科技園區為自主創新核心區的同時,海淀區委、區政府明確提出核心區建設的戰略目標是營造一流環境、聚集一流要素、形成一流機制、實現一流績效。力爭把核心區建設成為“兩區、三中心”,即首都科技金融綜合改革試驗區、首都政府公共服務與政策創新試驗區和全國技術創新與成果轉化中心、首都創新人才發展中心、首都科技中介中心,為國家走創新型道路做好引領與示范。
核心區的建設將分為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重點突破階段,在海淀園中關村西區開展先行先試的改革探索,取得突破性效果,為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核心區建設提供經驗,發揮先鋒和引領作用;第二是全面推進階段,在整個核心區全面落實中關村西區的建設經驗和模式,扎實推進核心區建設,推動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發展。
“海淀區委、區政府將建設核心區作為一切工作的重中之重。建設目標的確定和建設進程的路徑選擇都是基于嚴格、科學論證而得出的結論。”海淀區區長林撫生告訴記者,“海淀區已經成立了核心區建設領導小組,所有的工作都是按照倒排時間表細化安排。核心區領導小組每月一次全體會議,以保證在核心區建設中遇到的重點難點問題能及時得到發現、處理。”
譚維克和林撫生多次強調,核心區建設是海淀未來可持續發展的重心、重頭、重拳所在,是關鍵、希望、出路所在。核心區建設有了良好開局,取得了階段性成效,應該進一步聚焦核心區、叫響核心區、建好核心區。要在海淀、全市乃至創新型國家的建設當中發揮引領、帶動、示范、突破、試驗作用,要敢想敢干,敢于突破。
交出滿意答卷,只能迎難而進
這是一次艱難的前行,幾乎每一個大膽的設想都有可能觸及機制和體制的“天花板”。所幸的是,北京市政府全力支持海淀核心區的建設,將相關的市一級審批權限下放至海淀區,并承諾還要不斷下放權限,以期給予海淀區更寬松的政策環境,為其前行掃清障礙。
敢于創新,勇于實踐,是中關村的傳統,也是中關村在進入新一輪發展中最需要的精神境界。“時間表如此明確,我們只能背水一戰。”海淀區常務副區長楊志強提到,當年中關村依靠改革創新為中國的科技發展闖出了一條新路,今天的核心區建設更需要這種敢想、敢闖的勇氣。
不久前,海淀區提出了核心區近期發展目標:既要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和輻射,在中關村西區建立全國技術交易中心,吸引中國技術交易所、國家版權交易中心等落戶;又要啟動首都科技金融綜合改革試點,聚集服務創新的市場關鍵要素;同時還將啟動首都政府公共服務與政策創新試驗區建設,在中關村西區建設高新技術企業服務中心,充分發揮區域的政策杠桿作用。
如果上述目標的逐一實現,核心區勢必將營造出國內最好的創新環境和創新體系。但是,一些學者也不無擔心地指出,這些目標僅靠區一級甚至市一級的政府努力,可能效果并不明顯。
“較之20年前的改革,我們現在遇到的壓力更大。”海淀區區長助理傅首清提道,“核心區目標建設,需要諸多行業主管部門的協作與配合,可謂牽一發而動全身,哪一根血管出現阻塞,都會面臨局部癱瘓的風險。”在時間表已經確定的情況下,核心區建設者承受的壓力顯然不僅僅是“時間緊迫”。
據傅首清介紹,核心區的建設工作正在推進中。中關村西村的建設是重中之重,是作為海淀特區來建設的。西區將進行資源整合、業態調整和綜合治理,引入一批符合西區功能定位的重點企業、重大項目,推動高端要素聚集示范。改革試點工作也在穩步開展。政府公共服務與政策創新試點,市級部分審批權限下放海淀的工作正在逐步落實。
20多年的高新技術產業政策創新研究與果敢實踐成就了今天的海淀園,也為全國其他科技園區的發展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國內眾多科技園區都曾到海淀園“取經”,海淀園已經成為事實上的高新技術產業創新政策實驗區、示范區和引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