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每日經濟新聞
標準被認為是世界的通用語言,更是裝備制造業成敗的關鍵。
4月6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會議通過了《裝備制造業標準化和質量提升規劃》,將引領“中國制造”升級。此次會議提及,力爭到2020年,使重點領域國際標準轉化率從目前的70%以上提高到90%以上。
對此,清華大學教授、機器人領域專家賈培發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說:“標準是工業實力的象征,也是引領產業進步的方向。以工業機器人為例,目前我國主要還是引用國外的標準。”
提高國際標準轉化率
當前,我國制造業正面臨“雙向擠壓”。通過行業標準引領產業方向,甚至通過標準競爭增強我國制造業在國際上的話語權,成為我國制造業由大變強的關鍵一環。
4月6日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正式通過了《裝備制造業標準化和質量提升規劃》。會議認為,堅持標準引領,建設制造強國,是結構性改革尤其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內容,有利于改善供給、擴大需求,促進產品產業邁向中高端。
就制造業的標準來說,賈培發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一般來說,裝備制造業的標準戰略有三個步聚,一是突破或掌握核心技術;二是技術專利化 ,即用知識產權保護核心技術;三是專利標準化,即把核心技術提升為行業標準或國際標準。
記者注意到,各國制造業的競爭實質上也是標準的競爭。在德國“工業4.0”實施建議的8個優化行動領域中,標準化列于首位。
在行業專家看來,標準化是創新的驅動力,也是實現市場和供應商領先戰略的手段。
此次常務會議要求,對接《中國制造2025》,瞄準國際先進水平,推動在機器人、先進軌道交通裝備、農業機械、高性能醫療器械等重點領域標準化 實現新突破,并適應創新進展和市場需求及時更新標準,力爭到2020年使重點領域國際標準轉化率從目前的70%以上提高到90%以上。
去年,為強化高端裝備制造業標準的實施,加快技術標準的研制,完善技術標準體系,促進裝備制造業由大變強,工信部開展了高端裝備制造業標準化試點工作。
“建立標準的關健在于自己能夠達到標準,否則就失去了標準的意義。我國在推動標準建設的同時,也應更注重技術實力的突破。”賈培發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說。
支撐制造業提質增效
4月6日,德勤全球全球消費與工業產品行業與美國競爭力委員會聯合發布的《2016全球制造業競爭力指數》報告指出,中國在2016年國家制造業競爭力指數排名中位居第一。
該報告認為,中國目前仍居全球制造業競爭力大國之首,但也面臨人口老齡化、經濟放緩與勞動力成本上漲等挑戰。而同時,德國、美國、日本和英國等高端技術密集型產品占總體制造業出口絕大部分的國家,自2010年以來制造業競爭力排名一直在上升。
德勤中國工業產品與服務主管合伙人董偉龍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中國政府已注意到中國制造業所面臨的種種挑戰,并正在大力推動“中國制造 2025”與“互聯網+”的計劃,同時落實相關舉措,這些行動都將提升中國在價值鏈上的地位。他認為,中國現有政策的著力點在為企業提供資本進行技術開 發、可持續發展與基建開發上,這些都為中國企業發展其自身競爭力提供了關鍵支持。
我國制造業總產值已經位列全球首位,是名副其實的制造業大國。但是我國同樣面臨知名品牌少,產品品質不高,甚至質量不達標的尷尬。在消費者追求品牌質量的當下,一邊是成本優勢逐步消失;一邊是產能過剩已是事實,以低價取勝的國貨面臨窘境。
此次常務會議認為,要弘揚工匠精神,追求精益求精,生產更多有創意、品質優、受群眾歡迎的產品,堅決淘汰不達標產品,提振消費者對“中國制造”的信心,支撐制造業提質增效、提升國際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