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份全球最熱門的詞匯,“人工智能”無疑是其中之一。前不久谷歌AlphaGo與李世石的圍棋人機大戰,是繼1997年IBM計算機“深藍”戰勝人類國際象棋冠軍、2011年IBM人工智能“沃森”在美國智力問答節目《危險邊緣》中戰勝兩位人類冠軍之后,人工智能領域的又一重大里程碑。
“谷歌AlphaGo與李世石的人機大戰,使人工智能一躍成為熱門話題?!彼压稢EO王小川說,“下一步人工智能的大趨勢,是和人實現融合”。
創新創業日趨活躍
何為人工智能?簡單來說,就是用機器去實現所有目前必須借助人類智慧才能實現的任務。人工智能至今已有61年的發展歷程,直到2006年“深度學習”神經網絡的提出,才取得了突破性進展。2013年,深度學習算法在語音和視覺識別領域取得成功,識別率分別超過99%和95%。
中科院自動化所模式識別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陶建華指出,“深度學習”已經在人臉識別、手寫識別、語音識別、語義理解、機器翻譯等范圍內產生了大規模的應用,同時還在無人駕駛汽車、智能服務機器人等一系列代表未來技術的產品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吧疃葘W習算法體現出來的高性能,掀起了新一代人工智能技術的革新浪潮。”陶建華說。
國際上,人工智能領域的創新創業日趨活躍。截至2015年,全球人工智能初創企業已有855家,橫跨13個門類,總估值超過87億美元。各大科技巨頭更是不遺余力。2013年,在深度學習領域走在前沿的兩位著名學者分別加盟谷歌和臉書;2014年,谷歌以4億美元收購開發“阿爾法圍棋”的深度思維公司;2015年,豐田重金聘用美國國防部機器人技術專家普拉特,宣布將在未來5年投資10億美元開展人工智能研究;2015年,亞馬遜和微軟都在其云計算軟件平臺上增添了機器學習技術,以便從海量數據中發現模式并作出預測。市場研究公司IDC預測,到2020年,機器學習應用市場將達到400億美元,其中60%的應用將運行在4家公司的平臺上,即亞馬遜、谷歌、IBM和微軟。
根據市場研究機構艾瑞的數據,國內已有近百家人工智能領域的創業公司,60余家獲得投資,共計29.1億元。其中曠視科技、優必選、云知聲等創業公司已嶄露頭角。以科大訊飛為代表的國內企業,在語音和視覺識別領域處于國際領先水平。百度、騰訊、阿里巴巴近年來均在人工智能領域發力:百度招攬了著名深度學習專家吳恩達,推出度秘等人工智能產品,成立無人駕駛事業部;騰訊推出撰稿機器人,開放視覺識別平臺騰訊優圖,成立騰訊智能計算與搜索實驗室;阿里巴巴開放了國內首個人工智能計算平臺,推出阿里客服機器人平臺等。
IDG資本合伙人李驍軍指出,人工智能領域投資契機逐漸成熟,這主要取決于三方面的原因:一是硬件水平的提升,計算機的芯片、運行速度、存儲能力、系統穩定性等方面都已經達到基本要求;二是伴隨硬件的提升,計算機算法也在不斷優化;三是基于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的普及,企業端積累了大量數據,讓數據分析成為可能。
帶來哪些精彩應用
人工智能聽起來很遙遠,其實已經滲透到我們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中。百度總裁張亞勤表示,它可能表現為一種身份驗證機制,或一種人機界面,也可能表現為一種娛樂互動與生活服務的接口,比如一些手機智能助手等?!叭斯ぶ悄艿膽?,更多體現在智能+的服務層面,讓生活更便捷、更有樂趣,節約時間、解放體力,甚至未來機器將替代人類進行一些基礎性的勞作,這個場景令人憧憬?!睆垇喦谡f。
德國漢堡大學信息學科學系教授張建偉認為,在當前大數據、萬物互聯、計算性能大幅提高的背景下,可以說“迎來了人工智能應用的春天”。一是計算智能,表現為能存會算,機器開始像人類一樣會計算、傳遞信息。例如神經網絡、遺傳算法等,可以幫助人類存儲和快速處理海量數據。中科院自動化所的模式識別研發團隊,在機器翻譯系統框架、海量翻譯知識獲取、翻譯模型與算法、多語種翻譯技術等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還自主研制出基于互聯網大數據的機器翻譯云平臺,打破了國外互聯網公司的壟斷地位。
二是感知智能,表現為感知外界,機器開始看懂和聽懂,作出判斷,采取一些行動。例如可以認出罪犯的攝像頭、可以聽懂語音的音箱等,可以幫助人類高效完成“看”和“聽”相關的工作。2015年“雙11”期間,螞蟻金服95%的遠程客戶服務由大數據智能機器人完成,同時實現了自動語音識別,整體服務量超過500萬人次。
三是認知智能,表現為自主行動,機器能夠像人一樣思考,主動采取行動。例如完全獨立駕駛的無人駕駛汽車、自主行動的機器人等,可以全面輔助或替代人類工作。谷歌無人駕駛汽車已不需要人類駕駛者就能自己啟動、行駛以及停止。從2009年開始至2015年,行駛路程已超過120萬英里,可以使用照相機、雷達感應器、激光測距機等智能技術來了解交通狀況并自動行駛。去年11月底,谷歌還獲得了一項專利,未來谷歌無人駕駛汽車可以向周圍環境報告自身的駕駛意圖。
國家千人計劃專家余凱表示,AlphaGo無疑會成為人工智能發展的標志性事件,未來將誕生自主行為和決策的機器,使我們的生活更加便捷。王小川認為,未來技術有一個突破的重點,就是讓機器開始具有概念的理解能力,理解了以后就能推理,它知道你真正要什么,通過計算給你一個正確的答案。“云計算和大數據技術的跨越式發展、智能+發展維度的推進、人對于解放腦力與體力的需求等,都將推動人工智能技術不斷向縱深演進。”張亞勤說。
摘自《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