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的博鰲亞洲論壇年會上,智能制造成為一大熱點。
那么,什么是工業4.0,什么是工業互聯網,什么是中國制造2025,什么是智能制造?各個相似概念之間有什么區別和聯系?
法國達索系統總裁貝納?查理表示,率先提出智能制造等理念的美國不僅關注智能制造的過程,還關注制造出的產品是否智能,這帶來了軟件、電氣、硬件等結合領域制造業的復興。而從歐洲的角度看,德國領先提出的工業4.0關注的則是制造系統和框架的優化。
TCL集團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李東生表示,中國制造2025的提法與德國提出的工業4.0不一樣,因為中國整體的工業水平與德國相比尚有較大差距。中國制造2025更強調智能化、自動化的能力,要與大數據、互聯網等技術產生應用和聯系,從而最終實現個性化定制。
三一重工集團負責智能制造的高級副總裁賀東東認為,德國的“工業4.0”計劃更擅長于制造過程和制造技術方面,而美國的工業互聯網對智能制造的商業模式創新有更多的關注。
“中國的挑戰是既要做制造過程的提升,也要做商業模式的轉變。”賀東東說道。
在博鰲亞洲論壇分論壇“智能制造:讓互聯網‘務實’”上,參與討論的嘉賓一致認為,智能制造并不是空中樓閣,也不能停留在虛擬的互聯網上,只有真正服務到實體制造業,才會產生應有的作用。
目前,鋼鐵、裝備等制造業都面臨著產能過剩的情況,卻有不少人跑去日本買馬桶蓋。對于這樣的錯位,飛龍網首席執行官僚馮劍峰分析,目前中國的制造業還不能實現“精細化、柔性化”的生產,無法滿足多樣化的消費需求,由此造成產能過剩。
對此,馮劍鋒認為辦法有兩種:一是學習德國、美國的經驗,提高制造的智能化水平;二是采用智能大數據的方法開展精準化生產,促進中國版本工業4.0的升級,“讓工業化的生產對接最直接的需求”。
在賀東東看來,智能制造實現的路徑包含幾個層面,首先是工業消費和工業制造模式的轉變,從買產品、買硬件,到買功能和使用價值,并且基于客戶的個性化需求,以極高效率快速生產。
“簡單一點講,就是把產品變成一臺電腦,以軟件和嵌入式的系統來定義這個產品。所有的工業產品,將來都可能變成一個小的智能機器人。”賀東東說。
賀東東補充認為,智能制造的第二個層面在于讓機器互聯,產生大數據,并在此基礎上進行智能決策。“這個層面更加的高效,更加的智能,是整個體系的變化。”
賀東東認為的第三個層面的變化是制造技術的變化,尤其是全過程的制造技術、研發技術的提升。
百度總裁張亞勤則在另一場分論壇上表示,“互聯網+”發展至今,已經從萬物互聯的階段進入到第二個層次,也就是將互聯網的商業模式和傳統行業相融合,即“+互聯網”和“互聯網+”。
張亞勤預測,未來互聯網技術進入并深度融合物流、制造等行業后,會產生極大的影響。“可能未來三十年這兒的商業機會遠遠大于我們現在的消費互聯網。”
摘自《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導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