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程序AlphaGo雖然在人機大戰中獲勝,但這并不能代表人工智能在各方面超越人類。”在中國國家“863”類人智能項目首席科學家、科大訊飛輪值總裁胡郁博士看來,人工智能的意義更多地體現在改變人類的生活,而且,其發展還面臨三大挑戰。
胡郁認為,人工智能已經在人類的日常生活中普及應用,圍棋對戰、語音識別和人機對話等都可以算做人工智能的范疇。這次人工智能程序戰勝人類圍棋冠軍,“可以更多地歸結為運算智能的勝利。”胡郁15日接受中新社記者采訪時說,從人工智能的概念去理解,人工智能的能力主要包括三大塊:運算能力、感知能力和認知能力,而AlphaGo主要依靠的就是其強大的運算能力,在圖像理解、語言理解和知識理解等感知能力和認知能力上,人工智能還不能與人類相比。
“人工智能程序AlphaGo還屬于人工智能研究中初級層面的應用。”胡郁認為,人工智能是對人腦智能的模擬,而人工智能的發展還面臨三大挑戰:首先,人腦智能的產生原理尚未研究清楚,“腦科學”研究還處于摸索階段;其次,盡管計算機的發展迅速,但在數學和算法研究上還有待突破;最后,和人類學習知識一樣,人工智能也需要通過學習大量數據來提升,這需要人工智能與產品和產業相結合,通過“實踐”來提高人工智能水平。
胡郁表示,中國在人工智能領域的研究起步于國家“863”計劃,當時在信息領域的研究計劃中就有智能計算機等包含人工智能概念的研究。經過30年的發展,中國的主要高校、研究所和高科技企業都開展了人工智能的研究,并取得矚目的成果。在硬件上,中國的超級計算機世界第一;在軟件上,中國的語音識別合成技術已經連續10年獲得世界最高水平競賽冠軍。
胡郁表示,中國人工智能研究要想突破,就要從三個方面攻關。第一是開展腦科學、神經科學和人工智能等基礎理論研究;第二是加強數學算法和統計識別模塊等計算領域研究;第三是人工智能要與產業發展相結合,依托研究院所和企業開發人工智能應用,積累實驗數據。
對于人工智能什么時候能達到突破,胡郁表示,猿人在地球上存在了300到400萬年了,到7萬年前才實現了智能的突破,而計算機出現的時間只有幾十年的時間,只能算“一瞬間”。
“我相信人工智能未來會在教育、醫療、科學等各領域給人類提供便利和幫助,人工智能將改變人類的生活。”胡郁說。
摘自 中新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