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2016年,我國主要工業行業運行總體平穩,工業結構調整、轉型升級顯現成效,同時降息、減稅、清費等政策對企業降本增效產生了積極作用。
日前,國家統計局發布工業企業利潤數據顯示,今年1~2月,我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總額同比增長4.8%,新增利潤355.4億元,終結了此前工業企業利潤七連跌的態勢,表明我國經濟企穩的跡象已經顯現,對于工業企業恢復投資能力、有投資來源都非常有益。
盈利改善尚需時日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工業高增長和高比重成為推動經濟高增長的重要力量,但在持續多年高速增長之后,我國工業發展的內外部條件已經發生深刻變化,要素低成本比較優勢趨于弱化,高投資和高出口依賴型工業增長積累的矛盾日益凸顯,傳統工業增長模式難以為繼。
2015年,我國工業企業利潤出現多年以來首次負增長。其中主要原因:一是需求不足導致生產和銷售明顯減速。二是工業品價格明顯下降,加劇效益下滑。三是采礦和原材料行業利潤下降明顯。四是成本居高不下、流動資金緊張制約企業生產經營。
近年來,我國勞動力工資、原材料價格的上升造成工業產品成本的大幅度提升,在很大程度上擠壓了工業企業的利潤,以致形成了“需求疲弱—銷售下降—生產放緩—經濟下行—需求疲弱”循環鏈條,并不斷強化。從深層看,則是我國工業企業仍然沒有擺脫傳統的速度經濟的增長模式,導致在經濟增長率低的時候,企業效益下滑比經濟增長下滑更嚴重。
進入2016年,我國主要工業行業運行總體平穩,工業結構調整、轉型升級顯現成效,同時降息、減稅、清費等政策對企業降本增效產生了積極作用。但是,由于工業企業盈利改善取決于需求的回升,短期穩增長政策帶來的需求并不具備持續性,由此判斷我國工業生產情況大幅好轉還為時尚早。
向技術創新驅動轉換
當前,我國工業企業生產經營面臨的困難仍然較多,產業結構需要不斷調整優化。第一,前一階段積累的庫存仍相對較大,去庫存、去產能面臨較大壓力;第二,在企業生產經營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同時存在;第三,營改增的改革正在全面鋪開,對于很多企業來說可能還有一個適應過程;第四,從大的方面來看,我國經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規模總量,但若要從中低端向中高端邁進,產業結構還需要通過實實在在的投資,以及調整產業結構本身的勞動生產率,來提高在市場當中的供給有效度。
實際上,我國工業企業利潤下滑,既有來自周期性的因素,又有來自結構性的因素。從經濟周期角度看,由于我國制造業對外需和固定資產投資的嚴重依賴,工業企業利潤下滑與出口和投資增速減緩密切相關。從結構性的因素分析,我國工業企業成本上升過快和國有經濟比重過高是導致工業企業利潤下降的主要原因。因此,應對周期性的因素,需要通過擴大內需,拉動經濟實現穩定、較快和可持續增長。而應對結構性因素,則需要通過調整經濟結構、深化國有企業改革和資源品價格改革等途徑,著力提高企業的勞動生產率,增強企業的市場競爭力。
在經濟發展新常態下,我國工業企業由“要素擴張驅動向技術創新驅動轉換”的新增長模式正在形成。因此,一方面要進一步減輕企業的稅收負擔,另一方面要綜合考慮鼓勵經濟增長的政策,逐漸從政策層面向實效層面轉變。隨著拉動經濟增長的基礎建設工程與民生項目的大量鋪開,工業企業只要抓住“三去一降一補”的基本政策趨勢,在未來一段時間,鞏固利潤止跌回升的趨勢大有可能。
摘自 中國工業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