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7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正式發布。《綱要》勾勒了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實現全面小康、實現第一個百年目標的藍圖。在這份長達6.6萬字、共分為20篇的《綱要》當中,“創新”一詞出現200多次,成為出現頻率最多的一個詞匯。
強化科技創新引領作用
《綱要》指出,“要把發展基點放在創新上,以科技創新為核心,以人才發展為支撐,推動科技創新與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有機結合,塑造更多依靠創新驅動、更多發揮先發優勢的引領型發展。”“發揮科技創新在全面創新中的引領作用,加強基礎研究,強化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著力增強自主創新能力,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持久動力。”
記者了解到,“十二五”以來,我國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成效顯著,科技創新從以跟蹤為主邁入跟跑、并跑和領跑“三跑并存”的歷史新階段,創新能力顯著增強,重大成果和頂尖人才不斷涌現,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蓬勃興起,科技創新為適應和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培育和增強經濟發展新動能提供了強大支撐。
全國政協副主席、科技部部長萬鋼在十二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舉行的記者會上表示,“十三五”要繼續落實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以“科技創新2030—重大項目”為引導來構建我國的先發優勢,培育持續創新能力;要構建低成本、高效率的創業創新服務網絡;要建設現代化的產業技術體系;要繼續深化改革,提升創新能力。
如何落實《綱要》提出的“發揮科技創新在全面創新中的引領作用”,是今年全國“兩會”上代表和委員熱議的話題。
“把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將創新作為貫穿經濟社會發展的全方位指導理念,就是要通過創新營造全新的社會發展環境。”全國人大代表、楊凌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黨工委書記郭社榮表示,我國創新驅動發展進入全新階段,這一階段的創新與過去所講的創新相比,從意義、影響力等方面都有很大不同。未來的創新必將成為社會發展的動力源,成為推動經濟社會進步最突出的動力源,成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動力源。
“依靠科技引領、創新驅動,核心是要有新技術作為新的動力。”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科學院原黨組副書記方新表示,科技創新的過程雖然伴隨著調整的陣痛,可能帶來一系列問題,但也是一個充滿希望的過程。同時她認為,堅持創新驅動發展,還應該引入科學精神。弘揚科學精神,才能塑造創新文化、厚植創新沃土。科學精神是自主創新的題中應有之義,新時期更應將其發揚光大。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政府工作報告和‘十三五’規劃綱要的一大亮點。”全國人大代表、浙江省科技廳廳長周國輝表示,推進供給側改革實則是培育經濟發展動能,實現經濟社會健康持續發展。“這是一個大命題、新命題、時代命題,是今后一個時期改革發展的主線。”他認為,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科技創新是關鍵,補短板首先要補科技創新的短板。
構建激勵創新的體制機制
“十二五”以來,我國在科技體制改革全面深化、資源配置、成果轉化和人才評價等方面取得突破性進展。特別是在破除科技成果轉化制度障礙方面,修訂了《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在下放成果處置收益權、強化對人的激勵、加強技術交易服務、促進成果信息公開等方面實現重大突破,極大激勵了科研人員開展成果轉移轉化的熱情。
對于“十三五”期間如何“構建激勵創新的體制機制”,《綱要》強調,要破除束縛創新和成果轉化的制度障礙,優化創新政策供給,形成創新活力競相迸發、創新成果高效轉化、創新價值充分體現的體制機制。要繼續深化科技管理體制改革,完善科技成果轉化和收益分配機制,構建普惠性創新支持政策體系。
全國人大代表、浙江省歸國華僑聯合會副主席陳乃科認為,在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過程中,存在眾創資源利用不夠、配套服務不優、體系保障不足等短板制約,亟待有效破解。
陳乃科表示,在一些地區,創業服務機構對創業者的實際需求缺乏深入了解,對創業成長與發展的內在規律缺乏認識,以及創業服務機構業態分布較為零散等,導致服務同質化現象嚴重,缺乏產業性與專業性。他建議,國家有關部門應當結合不同地區的產業發展特色和創業創新基礎,充分借助各類互聯網技術平臺,著力補齊短板,促進人才、技術等創業創新資源在地區間自由流動和有效配置,建立“全要素、全鏈條”的“雙創”服務體系。
全國人大代表、農工黨湖南省委專職副主委蔣秋桃認為,要加快科技創新,還應完善技術研發稅收支持體系。蔣秋桃表示,為了鼓勵創新型企業發展,我國出臺了很多支持企業技術研發的稅收優惠政策,去年又明確提出完善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政策,在全國推廣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部分所得稅試點政策等,有力支持了企業創新。但在研發支出抵免、加速折舊、提取科研開發準備金、鼓勵科技成果轉讓、風險投資等方面的支持力度還有待不斷加強。此外,對于創新型企業獲得的政府補貼資金,仍需進行征稅,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支持的力度。
全國人大代表、山西省農科院農業資源與經濟研究所研究員姚建民建議,應盡快建立去行政化的科研管理機制,賦予科技人員創新的自主權,建立可對話的“標準”管理制度為科技創新留空間。
加快人才培養
《綱要》指出,把人才作為支撐發展的第一資源,加快推進人才發展體制和政策創新,構建有國際競爭力的人才制度優勢,提高人才質量,優化人才結構,加快建設人才強國。
《綱要》強調,推動人才結構戰略性調整,突出“高精尖缺”導向,實施重大人才工程,著力發現、培養、集聚戰略科學家、科技領軍人才、社科人才、企業家人才和高技能人才隊伍。培養一批講政治、懂專業、善管理、有國際視野的黨政人才。善于發現、重點支持、放手使用青年優秀人才。改革院校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引導推動人才培養鏈與產業鏈、創新鏈有機銜接。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多位代表和委員建議加大人才培養力度。全國政協委員、國防大學軍事后勤與軍事科技裝備教研部副教授李莉表示,希望國家加強科技人才梯隊的頂層設計,形成分層、分級、分類的人才體系;完善人才的流動、聘用、激勵機制;整體規劃從技工到院士的科技隊伍培養;改進人才評價指標體系,不過分強調論文、獎項及專利數量。
全國人大代表、西北大學副校長高嶺從加快我國西北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角度出發,認為培養更多創新型人才,加快科技創新,需要加大對高校的支持。高嶺表示,不論哪個行業,都要以人才為支撐,推動其發展。高校作為最主要的人才輸出平臺,在當前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思路當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因此,國家應該給予高校更多支持,使其科研能力、創新人才培育能力得以大幅增強。
摘自《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導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