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未來創造科學部近日表示,為打造由人工智能與物聯網等牽頭的智能信息社會,將著手自主開發處理能力為1Petaflops(每秒能完成1千萬億次運算)級的超級計算機。
近年來,人工智能越來越多地走進人們的視線,人工智能產業快速興起。伴隨著“互聯網+”的發展,“人工智能+”也離我們的生活越來越近。
從“互聯網+”走向“人工智能+”
3月,谷歌公司AlphaGO大勝圍棋專業九段李世石,給全球科技企業帶來的震撼正在迅速蔓延:各大巨頭紛紛啟動“人工智能+”戰略,用人工智能改造各項產品和服務。
微軟公司在3月30日召開的年度開發者大會上,宣布新的人工智能計劃:以“對話作為平臺”為理念的微軟Bot架構。微軟首席執行官薩蒂亞?納德拉表示,繼鍵盤、鼠標、觸摸屏之后,能理解人類語言、實現人機互動的人工智能自動程序,將成為下一代界面。
3月31日,百度舉辦智慧汽車戰略發布會,并與長安汽車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宣布將在合作生產的智慧汽車中植入百度的車聯網系統。百度總裁張亞勤將其稱之為“社會正在從‘互聯網+’步入‘智能+’的一個標志”。
正如從單細胞到無脊椎動物的進化,互聯網正迅速完成跑馬圈地注重“量”的互聯,下一步是向脊椎動物和高大腦容量的物種進化,人類互聯網的“大腦”雛形正日新月異地形成。
互聯網的“腦”就是人工智能。以互聯網為代表的人類競爭正迅速集中于“腦力”的競爭,從“互聯網+各個領域”向“人工智能+各個領域”快速迭代進化。
以“人工智能+”重構公司
目前,谷歌主攻機器人,百度打造自動駕駛,特斯拉也打造自動駕駛,微軟目前發布的項目圍繞人機對話界面,Facebook圍繞社交軟件,IBM做人工智能領域的操作系統,而這些巨頭們共同的特點是已經、正在或即將大舉并購大量涌現的人工智能小公司。如果2015年巨頭們思考打造什么項目,2016年可能更多思考如何用人工智能全面重構公司。
百度高級副總裁、自動駕駛事業部總經理王勁表示,百度將用人工智能對研究院、語言、圖像等部門進行重構。“百度將來會用人工智能技術來改造百度所有的技術。各個產品和技術體系都由人工智能來規劃。”
實際上,微軟早已這么做。微軟研究院人工智能首席科學家鄧立表示,目前主要任務是將微軟的各項產品和服務全面智能化,人工智能團隊大部分進駐各個部門,深入了解各部門產品的實際需求后,用人工智能的方法量身定制對應的程序。
微軟主要圍繞目前產品和服務的智能化。3月30日,微軟發布了一套代碼工具包和機器學習程序,微軟CEO納德拉說:“希望開發人員為每個企業和服務創制人工智能程序,把人工智能融入各種應用中。”微軟認為,未來的計算有3個主要的推進器:人、數字助理、機器人,未來人類與技術之間將有全新的交互方式,人與人、人與機器人、人與數字助理,甚至數字助理與機器人之間都會產生交集。
而百度公司在人工智能領域的投入是自動駕駛。“在人工智能方面,但凡有一點資源,都會投入到自動駕駛上面來。”王勁說,“自動駕駛汽車是百度迄今為止最大的投資項目之一,將會高達數百億元。”
這是各大巨頭激烈競爭的“紅海”。谷歌表示,預計首輛自駕車將于5年內正式上路。近日美國已批準谷歌自動駕駛汽車上路的法律申請。特斯拉CEO伊隆?馬斯克表示,特斯拉用兩年的時間就可推出全自動駕駛汽車。2015年年底,百度提出自動駕駛要“3年商用,5年量產”。蘋果也曾透露,正在研發自動駕駛汽車。
但王勁表示,百度在許多技術上已超過谷歌。在服務器方面,百度的MinWA服務器具有相當于2個“天河一號”的超強計算能力;在數據方面,百度有萬億級的網頁、移動和行為數據可供分析;在深度學習方面,百度的萬億參數排在世界第一。
人工智能被Facebook作為新盈利模式轉型的主要動力。今年1月,Facebook創始人扎克伯格透露,他2016年的目標是打造一個人工智能管家。2015年7月,Facebook就在開發代號為Moneypenny的人工智能助理項目。該項目負責人David Markus說:“Moneypenny是一種個人數字助理,與市場上其他基于人工智能技術開發的服務相比,其能代替你購物、為親人送禮物、預定參觀、安排旅程等。”
對于百年老企業,人工智能是“向死而生”的戰略反攻。曾經制造出打敗國際象棋冠軍的“深藍”的IBM,在2014年1月斥資10億美元使Watson項目獨立,外界普遍認為這是IBM“向死而生”的新業務。IBM將其實現人工智能的方法稱為認知計算。目前,Watson 主要應用集中在藥物及醫學領域,2015年4月,IBM宣布和蘋果、強生以及醫療器械公司 Medtronic合作,目標是醫療系統中介。
IBM的戰略并不小:讓Watson成為如今不斷涌現的人工智能應用的操作系統。這在其一系列聲明中得以清晰展現。
各大巨頭正在全球尋求入股新興的小公司。“摧毀一個公司最好的方式就是買下它。”一位斯坦福大學教授坦言。
催熱資本市場
如果說2015年是VR元年,2016年則是智能機器人元年。隨著《中國制造2025》規劃進一步落地,我國智能機器人產業勢能將進一步釋放。根據公開數據顯示,2015年,國內已有約70家上市公司并購或投資機器人及智能自動化項目,其中許多屬于首次涉足機器人業務,而這一數據將在2016年有望快速被打破。
目前,外資企業生產的工業機器人占到國內工業機器人市場總銷售份額的90%左右,基本可以滿足中高端市場需求。內資企業面對領先企業在技術、價格和品牌上都不具有明顯優勢。僅有一些在機器人領域打拼多年、技術儲備豐厚、步入成長期且具備對抗“外敵”的核心競爭力的老牌龍頭企業,以及打通新老業務銜接且快速形成自身優勢的新入行企業,成為基金重倉配置對象。
據金牛理財網數據顯示,去年第四季度共有169只開放式主動股混型基金重倉配置30只機器人概念股。大族激光 、華中數控 、匯川技術 、合康變頻 、巨星科技 、天奇股份 、智云股份均獲得10只以上基金重倉持有。
摘自《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導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