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年前當我第一次來到英國的時候,在開往倫敦的火車上遇到了一位家庭主婦,當她聽說我從中國來時,她說:“哦哦,我知道,中國是日本的一部分!”。當然,這樣以偏概全地形容英國人民對中國的了解有失偏頗,事實上,英國是最早預言并接受中國將崛起為一個經濟強國的國家之一。1986年秋天,英國外交部主持召開了以“中國的崛起:它對亞洲、亞太地區以及全球的影響”為主題的國際會議。我應邀參加了那次會議并做了主題發言。
20年前,當我還在國家計委工作的時候,其中一個棘手的問題就是為基礎設施建設項目籌措資金,例如為鐵路、發電廠、高速公路等等項目融資。然而今天,融資早已不是問題。今年,中國發放了大量銀行貸款,2009年第一季度(2009年1月至4月),銀行共發放5.14萬億人民幣貸款。銀行尋求向優質項目貸款以獲取更高收益,金融資源已不像過去那樣稀缺。
英國、美國、日本、德國以及距今最近的亞洲四小龍的發展無不證明,新興工業國家的經濟騰飛總伴隨著儲蓄率過剩和資本的出口。資本并不是完全被用于國內產業發展,因此它被出口到其它國家,所以儲蓄過剩就相當于貿易順差或者經常性帳戶盈余。
除了資本不再稀缺,中國經濟起飛的重要性還體現在快速增加的全球供給——價廉物美的商品和更優質、便宜的服務,甚至還有過去的20年中較低的世界通貨膨脹率。同時,中國經濟的開放和崛起極大地創造了全球需求,中國目前是世界上最大的鐵礦石和其它有色金屬的進口國,還生產并消費了世界上一半以上的鋼材和水泥。
在中國崛起的時候,世界經濟平衡的模式也發生著深刻變化,新模式出現了。
過去儲蓄主要來自發達國家,如今,發展中國家成為了資本的主要供應商,而絕大多數的發達國家則是赤字經濟。現在,中國成為了世界上最大的儲蓄過剩的國家,成為了主要的資本供應國,而日本和歐洲的儲蓄相對而言均發生了萎縮。
發達國家借用資金并不是問題,而且這種模式已經存在了超過半個世紀。對于整個世界經濟而言,資本的借貸、使用也是非常普遍的。但問題是發達國家如今成為了向發展中國家借錢而非提供資金的一方;此外,發達國家借到錢之后就將其用于消費,美國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美國實際上是在過度消費,同時浪費了大量的資源。但另一方面美國在科技、研究、教育、文化、旅游和醫藥等方面的支出是全世界最高的。這部分的投入對其人力資本的積累大有裨益。當然,如果中國遵從這種發展模式那將是不可持續的。全世界的原油都將被運往中國以滿足消費需求,無論是從市場、政治還是國際關系的角度來看,這都是不現實的。
從擁有儲蓄剩余的國家角度來看,這種新模式可持續嗎?比如我們問:中國的儲蓄剩余是否會有消失的一天呢?
儲蓄剩余主要與發展階段、國際分工和文化等因素有關,對于中國這樣的擁有低附加值產業和大規模儲蓄剩余的國家來說,調整發展模式以及改變固有傳統的過程是漫長的。中國地域廣闊,當沿海地區的出口導向型低附加值工業減少的時候,它們卻開始向中西部轉移。全國性的產業升級,低附加值產業的淘汰仍需假以時日。
即使有朝一日中國不再是擁有儲蓄剩余和貿易順差的國家,這種模式仍然會長期存在。原因是其他的發展中國家會替代中國目前的位置,成為主要的儲蓄剩余國家。
現在,世界經濟正在發生調整。美國為首的發達國家開始改變它們的消費模式,減少來自發展中國家的進口,即使經濟復蘇之后,發達國家的消費和進口恐怕很難再回到危機之前的水平。持續上漲的油價也會迫使發達國家減少其能源開支。
長期來看,世界經濟將面臨越來越多新的挑戰,每個國家都有自身的責任,沒有一個國家或者任何兩個結盟國家(比如所謂的G2)能夠摒除協作,獨自解決這些問題。比如能源危機給發展中國家提出了警示,我們不能走發達國家從前的老路,比如環境保護同樣需要各國間的協調與合作,還有糧食、資源和其它資源短缺的問題,當然還有非常重要的國際金融體系與貨幣問題。
目前,發達國家存在大量的出口管制,特別是在高科技和所謂的涉及國家安全的產品方面。這樣做對于發達國家而言無疑是作繭自縛,同時也是非常不理性、不公正的。發達國家應當致力于消除貿易壁壘、貿易保護和投資限制,轉而就發展中國家對其的投資表現出更為友善的態度。
讓我們以中國為例。目前,全世界對中國境外直接投資的態度是十分不友善的,很多西方國家,包括英國紛紛將中國在非洲的投資打上了“新殖民主義”的標簽。很多中國公司開始逐漸嘗試海外投資但都面臨著很大的困難和挑戰,例如當地政府的反對、貿易聯盟和勞動糾紛等等問題。在我們的起步階段確實需要更多的來自外部的支持和幫助。
中國需要增加其海外投資,特別是在能源、原材料等領域,這將擴大全世界的產品供給,同時對世界經濟的平衡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每年中國有多達4000億美元的外匯盈余,所以我們有充足的資本開展投資。
2008年底,中國海外凈資產達到了1.5萬億美元,海外總資產達到了2.92萬億美元。在這2.92萬億海外總資產中,僅6%是境外直接投資,67%是外匯儲備,9%是證券投資。
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的擴大,不僅僅會給中國自身帶來利益,還能夠惠及美國、英國和其它很多國家。站在中國的角度來看,外匯儲備確保了流動性安全,但是其投資收益率太低,而它所占的比例又過高。然而,中國仍然缺乏相關的管理技能和經驗,就此方面的改進仍然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2008年,中國海外直接投資達580億美元,較2007年上漲了一倍。這部分投資可以直接轉化為資本投資、生產能力和需求,這受到了外國政府、機構、公司和公民社會組織的廣泛歡迎。
迄今為止,中國的消費增長率位列全球第一。由于大量的服務產業沒有被計作獨立的市場行業,中國的消費能力長期被低估。比如,零售額在過去5年每年都保持著13%的增長。然而,中國仍然需要繼續刺激其仍不充足的內需,目前面臨的主要挑戰包括:
對于中國經濟發展最大的擔憂就是,中國是否會重蹈其它新興工業國家的覆轍,例如日本在經歷了20年、30年乃至40年的經濟高速增長之后迎來的漫長停滯期。事實上,這種可能性是存在的。
中國需要關注下面幾個重大問題:
(1)中國需要改革城鄉二元結構;(2)中國急需改進其尚不完善的金融體系。與其它發達國家,例如與英國相比,金融業在中國GDP中的比重仍然比較低,金融業從業人口占中國勞動力人口比例較低。對于中國大部分中小企業和新創立的企業來說,獲得金融資源的渠道仍然非常有限。中國金融行業在開發有效渠道促進和支持中國企業發展方面仍然相對薄弱;(3)中國需要進一步推進法制和政治體制改革;(4)人力資本的發展對中國未來經濟的發展將會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目前,中國和其它發達國家在教育、培訓以及培育人才的環境方面都存在著較大的差距。現在的教育體制不適于培育創造性人才,這將阻礙中國經濟未來的可持續發展。
20年前,當我還在國家計委工作的時候,其中一個棘手的問題就是為基礎設施建設項目籌措資金,例如為鐵路、發電廠、高速公路等等項目融資。然而今天,融資早已不是問題。今年,中國發放了大量銀行貸款,2009年第一季度(2009年1月至4月),銀行共發放5.14萬億人民幣貸款。銀行尋求向優質項目貸款以獲取更高收益,金融資源已不像過去那樣稀缺。
中國的崛起使得資本不再稀缺,這恐怕是過去十年最富有歷史意義的事件——雖然中國仍是一個貧困和地區差異很大的國家。
英國、美國、日本、德國以及距今最近的亞洲四小龍的發展無不證明,新興工業國家的經濟騰飛總伴隨著儲蓄率過剩和資本的出口。資本并不是完全被用于國內產業發展,因此它被出口到其它國家,所以儲蓄過剩就相當于貿易順差或者經常性帳戶盈余。
除了資本不再稀缺,中國經濟起飛的重要性還體現在快速增加的全球供給——價廉物美的商品和更優質、便宜的服務,甚至還有過去的20年中較低的世界通貨膨脹率。同時,中國經濟的開放和崛起極大地創造了全球需求,中國目前是世界上最大的鐵礦石和其它有色金屬的進口國,還生產并消費了世界上一半以上的鋼材和水泥。
在中國崛起的時候,世界經濟平衡的模式也發生著深刻變化,新模式出現了。
過去儲蓄主要來自發達國家,如今,發展中國家成為了資本的主要供應商,而絕大多數的發達國家則是赤字經濟。現在,中國成為了世界上最大的儲蓄過剩的國家,成為了主要的資本供應國,而日本和歐洲的儲蓄相對而言均發生了萎縮。
發達國家借用資金并不是問題,而且這種模式已經存在了超過半個世紀。對于整個世界經濟而言,資本的借貸、使用也是非常普遍的。但問題是發達國家如今成為了向發展中國家借錢而非提供資金的一方;此外,發達國家借到錢之后就將其用于消費,美國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美國實際上是在過度消費,同時浪費了大量的資源。但另一方面美國在科技、研究、教育、文化、旅游和醫藥等方面的支出是全世界最高的。這部分的投入對其人力資本的積累大有裨益。當然,如果中國遵從這種發展模式那將是不可持續的。全世界的原油都將被運往中國以滿足消費需求,無論是從市場、政治還是國際關系的角度來看,這都是不現實的。
從擁有儲蓄剩余的國家角度來看,這種新模式可持續嗎?比如我們問:中國的儲蓄剩余是否會有消失的一天呢?
儲蓄剩余主要與發展階段、國際分工和文化等因素有關,對于中國這樣的擁有低附加值產業和大規模儲蓄剩余的國家來說,調整發展模式以及改變固有傳統的過程是漫長的。中國地域廣闊,當沿海地區的出口導向型低附加值工業減少的時候,它們卻開始向中西部轉移。全國性的產業升級,低附加值產業的淘汰仍需假以時日。
即使有朝一日中國不再是擁有儲蓄剩余和貿易順差的國家,這種模式仍然會長期存在。原因是其他的發展中國家會替代中國目前的位置,成為主要的儲蓄剩余國家。
現在,世界經濟正在發生調整。美國為首的發達國家開始改變它們的消費模式,減少來自發展中國家的進口,即使經濟復蘇之后,發達國家的消費和進口恐怕很難再回到危機之前的水平。持續上漲的油價也會迫使發達國家減少其能源開支。
長期來看,世界經濟將面臨越來越多新的挑戰,每個國家都有自身的責任,沒有一個國家或者任何兩個結盟國家(比如所謂的G2)能夠摒除協作,獨自解決這些問題。比如能源危機給發展中國家提出了警示,我們不能走發達國家從前的老路,比如環境保護同樣需要各國間的協調與合作,還有糧食、資源和其它資源短缺的問題,當然還有非常重要的國際金融體系與貨幣問題。
目前,發達國家存在大量的出口管制,特別是在高科技和所謂的涉及國家安全的產品方面。這樣做對于發達國家而言無疑是作繭自縛,同時也是非常不理性、不公正的。發達國家應當致力于消除貿易壁壘、貿易保護和投資限制,轉而就發展中國家對其的投資表現出更為友善的態度。
讓我們以中國為例。目前,全世界對中國境外直接投資的態度是十分不友善的,很多西方國家,包括英國紛紛將中國在非洲的投資打上了“新殖民主義”的標簽。很多中國公司開始逐漸嘗試海外投資但都面臨著很大的困難和挑戰,例如當地政府的反對、貿易聯盟和勞動糾紛等等問題。在我們的起步階段確實需要更多的來自外部的支持和幫助。
中國需要增加其海外投資,特別是在能源、原材料等領域,這將擴大全世界的產品供給,同時對世界經濟的平衡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每年中國有多達4000億美元的外匯盈余,所以我們有充足的資本開展投資。
2008年底,中國海外凈資產達到了1.5萬億美元,海外總資產達到了2.92萬億美元。在這2.92萬億海外總資產中,僅6%是境外直接投資,67%是外匯儲備,9%是證券投資。
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的擴大,不僅僅會給中國自身帶來利益,還能夠惠及美國、英國和其它很多國家。站在中國的角度來看,外匯儲備確保了流動性安全,但是其投資收益率太低,而它所占的比例又過高。然而,中國仍然缺乏相關的管理技能和經驗,就此方面的改進仍然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2008年,中國海外直接投資達580億美元,較2007年上漲了一倍。這部分投資可以直接轉化為資本投資、生產能力和需求,這受到了外國政府、機構、公司和公民社會組織的廣泛歡迎。
迄今為止,中國的消費增長率位列全球第一。由于大量的服務產業沒有被計作獨立的市場行業,中國的消費能力長期被低估。比如,零售額在過去5年每年都保持著13%的增長。然而,中國仍然需要繼續刺激其仍不充足的內需,目前面臨的主要挑戰包括:
城鄉二元結構帶來的城市、農村之間購買力的巨大差距,目前中國的農村人口人均消費僅僅是城市人口人均消費的1/4甚至是1/5;服務的消費遠遠落后于商品的消費;公共服務水平低于經濟發展水平。城市消耗了全國80%的醫療支出,而這80%的投入僅僅覆蓋了20%的人口; 與工業化的進程相比,中國城市化的步伐還較慢。
對于中國經濟發展最大的擔憂就是,中國是否會重蹈其它新興工業國家的覆轍,例如日本在經歷了20年、30年乃至40年的經濟高速增長之后迎來的漫長停滯期。事實上,這種可能性是存在的。
中國需要關注下面幾個重大問題:
(1)中國需要改革城鄉二元結構;(2)中國急需改進其尚不完善的金融體系。與其它發達國家,例如與英國相比,金融業在中國GDP中的比重仍然比較低,金融業從業人口占中國勞動力人口比例較低。對于中國大部分中小企業和新創立的企業來說,獲得金融資源的渠道仍然非常有限。中國金融行業在開發有效渠道促進和支持中國企業發展方面仍然相對薄弱;(3)中國需要進一步推進法制和政治體制改革;(4)人力資本的發展對中國未來經濟的發展將會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目前,中國和其它發達國家在教育、培訓以及培育人才的環境方面都存在著較大的差距。現在的教育體制不適于培育創造性人才,這將阻礙中國經濟未來的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