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用科技創新為標志的歷史進程勾勒國家的發展趨勢,我們可以看到,國家的實力、國與國之間的差距,將更多地取決于創新的活力。每一次的產業革命都是以科技創新為核心,也都極大地推進了人類生產生活的進步和發展,深刻地改變著每一個人的生活。隨著物聯網、人工智能的出現,人機協作以及大數據分析成為第四次工業革命的主要特點,對新的科學技術創新需求尤為迫切。
當前,我國正處于經濟增長方式的轉型階段。《中國制造2025》明確了提高制造業創新能力和基礎能力,推進信息化與工業化深度融合等一系列戰略任務。同時,勞動力成本的上升,也倒逼著企業提質增效。所謂創新就是人們利用新的知識、新的技術去創造新的產品,并把制造業的生產力從現在達到的水平再提高一個臺階。
如何以科技創新改造傳統產業,走新型工業化道路,是擺在國家,也是擺在每一個有社會責任感的自動化企業面前的挑戰。
“基礎不牢,地動山搖”。如果想跑,一點要先學會走。面對今天眾多發達國家也需要面對的新技術、新名詞,我們好像看到了“彎道超車”的機會。但是,彎道超車并不等于我們就能夠投機取巧,相反的,更需要自動化企業踏下心來,扎扎實實地去工作;更需要強調工匠精神,去琢磨我們所在的行業它背后的內在規律,用數字化、計算機的技術來描寫客觀規律。在基礎科學、基礎工藝、基礎材料方面,我們國家還是有一定的差距。這些差距需要我們扎扎實實地工作去迎頭趕上。
創新技術、創新產品的基礎需要具備大量的創新人才。如何鼓勵創新人才的積極性?不僅需要給予名利的收獲,還需要有世人的尊重。對于企業來說,需要提供給創新人才合適生存的土壤,并耐心地灌溉、等待。企業要明白,在創新的路上是寂寞的,需要很長時間來驗證創新產品是否是成功的。創新需要付出代價,需要把失敗和成功都看成是進步的一個步驟,給創新人才以自由發展的空間。成功了,享受成功的喜悅,失敗了,要勇于承擔失敗的責任。
近年來,我國在高溫超導、量子理論、干細胞等基礎研究領域和載人航天和探月、北斗導航、載人深潛等關鍵技術領域具有重大突破和成就。相信在我們大家所在的自動化行業,創新也會使越來越多的核心技術被我們國家所掌握,真正實現智能制造,成為制造業強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