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5年3月《國務院辦公廳關于發展眾創空間推進大眾創新創業的指導意見》發布以來,發展眾創空間,支持創新創業,成為促進結構轉型實現創新驅動的重要支撐。今年2月,《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快眾創空間發展服務實體經濟轉型升級的指導意見》發布,再次對發展眾創空間進行研究部署,主要目的是促進眾創空間向專業化發展,為“雙創”提供低成本、全方位、專業化服務。
《關于加快眾創空間發展服務實體經濟轉型升級的指導意見》提出,當前,全國各地涌現出一批有亮點、有潛力、有特色的眾創空間,已經成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重要陣地和創新創業者的聚集地,呈現蓬勃發展的良好勢頭。為充分發揮各類創新主體的積極性和創造性,發揮科技創新的引領和驅動作用,緊密對接實體經濟,有效支撐我國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轉型升級,需要繼續推動眾創空間向縱深發展,在制造業、現代服務業等重點產業領域強化企業、科研機構和高校的協同創新,加快建設一批眾創空間。
看清眾創空間一年以來的發展情況,把握眾創空間的發展脈搏將更有助于推進我國“雙創”事業的健康快速發展。結合自身經歷,筆者認為,未來,每一家企業都是一個眾創空間。
眾創空間發展速度超乎想象
自2010年我國第一家眾創空間成立以來至2014年,全國眾創空間數量僅數百家。2015年,《國務院辦公廳關于發展眾創空間推進大眾創新創業的指導意見》發布后,國內眾創空間發展如雨后春筍,2015年年底便達到2300多家。截至目前,兩批在科技部備案的眾創空間合計達498家。科技企業孵化器方面,自1987年國內第一家科技企業孵化器建立至2015年,經過20多年發展,總數近3000家,而經認定的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達600余家。與科技企業孵化器相比,眾創空間的發展速度驚人。與此同時,北京中關村創業大街、杭州夢想小鎮、蘇州金雞湖創業長廊等標志性的創業聚集區也紛紛建立。在政府政策鼓勵的引導下和以市場為主體的推進中,2015年全國新登記企業443.9萬家,同比增長21.6%,平均每天新登記企業1.2萬家左右,創歷史新高。眾創空間熱與新一輪的創業潮已經涌現,這一時代變化將會深刻影響著當下和未來。
筆者認為,國內的眾創空間熱至少會持續數年。其原因有三:首先,從宏觀角度看,繼出口、投資、消費“三駕馬車”之后,國家把“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作為增加公共產品、公共服務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引擎之外的另一個重要驅動引擎,以“雙引擎”的方式解放生產力、創造力、釋放社會活力。對經濟結構性的調整以支撐“雙中高”的目標,是國家意志,也是適應經濟周期的規律,是自上而下的變革。其次,眾創空間熱所驅動的“雙創”能量加大了社會人員的縱向流動,給予了公眾更多的創富機會,具有自下而上的民間動力。第三,技術驅動注入新的力量,當下互聯網尤其是以移動互聯網為代表的新一代基礎設施的完善,推動了新經濟的發展,以眾創、眾籌、眾包、眾扶為手段,讓當下的創新創業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擁有更多的可能。
眾創空間之所以“熱”,由其本質所決定:一是給人以更多的機會(眾),二是給智慧以更大的尊重(創),三是讓生命得以綻放,人性得以高揚(空間)。就某種程度而言,當下眾創空間之所以發展迅速,在“眾”的方面,是對于大眾想獲得更多機會的需求。同時,作為經濟社會發展中最大變量的“人”,越來越成為競爭力最核心、最根本的要素。在“創”的方面,過去傳統組織往往是對于人的體力用得多,智力用得少。因此,減少對員工智慧的浪費將是新的起點。如果說“眾”對應了思維,“創”對應了機制,“空間”則將對應的是利益,是施展空間、成長空間、收益空間、綻放空間。筆者認為,眾創空間是實現每個人的“夢空間”,反映出大眾的“中國夢”。
眾創空間熱對傳統企業有哪些影響
《關于加快眾創空間發展服務實體經濟轉型升級的指導意見》明確,鼓勵龍頭骨干企業圍繞主營業務方向建設眾創空間。按照市場機制與其他創業主體協同聚集,優化配置技術、裝備、資本、市場等創新資源,實現與中小微企業、高校、科研院所和各類創客群體有機結合,有效發揮引領帶動作用,形成以龍頭骨干企業為核心、高校院所積極參與、輻射帶動中小微企業成長發展的產業創新生態群落。
對此,筆者認為,眾創空間熱對于傳統企業的影響主要集中在三大方面。首先,在競爭方面,人才爭奪將更加激烈。目前,傳統企業面臨著轉型升級的問題,轉型就是謀未來,企業愿意把賭注押在哪里?押在人身上,還是資源上,亦或是資本上?資源和資本是存量,代表了今天的價值,而優秀的人才及其創意是增量,代表未來的價值。因此,當下投資人都在尋找下一個能改變世界想法的人。“投資人”不僅僅是名詞,更是動詞,而當前企業更要以“投資人”的視角看待內部人才,搶奪外部人才,實現對優秀人才的吸引和有效激勵。
其次,在關系方面,從職業經理人到合伙人的身份變化漸成趨勢。當前,傳統企業需要創造一種機制,把員工、職業經理人變成合作伙伴,尊重并給予員工機會,包括共享企業成功的機會。員工可以成為合作伙伴,而不只是雇傭關系。
第三,對于未來,員工創業將是現有企業轉型和投資的新機會,而不僅僅是競爭對手。創業型員工早晚要進行創業,肯定留不住。如果能在原有企業平臺基礎上裂變出新組織創業,將更有活力。同時,基于統一的母公司品牌、資金、人力、行政等后臺服務部門的支持和培育,創業者更能把有限的精力集中于產品和客戶方面,創業成功率將會高于個體創業。對于企業而言,則多了一個投資機會,持有更多有潛力的初創公司的股權也將是傳統企業獲取利潤的重要來源。
未來,眾創空間將不再僅僅是一個物理辦公空間、網絡空間、社交空間、資源共享空間,最終會演變成一種組織方式和組織形態。組織形態決定業務模式,組織存在的目的是為了能夠更好、更快、更經濟地滿足客戶需求。常規企業的形態是中心控制、總部協調、內部互相依賴,其缺點是企業總部的重要性過大,若其出現問題,則會導致企業經營困難。而組織形式是隨著客戶需求的變化和外部環境變化而演變,在當下開放、多元的創業環境下,新的組織形態是去中心、分布式、自生長、內部市場化,其特點是不會因為個體消亡而引起整個系統癱瘓。因此,新企業往往會在現有母體平臺中先依靠、后剝離、再獨立,即新部門、新事業部、新公司。海爾的“海創匯”、海航的新變化都已說明大型企業已經展開了內部組織變革的嘗試和實踐,走在了時代的前面,而騰訊開放平臺眾創空間、阿里百川計劃等各類大企業內外結合的眾創形式,都預示著眾創作為一種新的組織形態百花齊放。因此,筆者有理由認為,未來,每一家企業都是一個眾創空間。
眾創空間未來發展方向
2015年1月,一篇以“中國的孵化器真的瘋了嗎?”為標題的文章引發業界關注。文中,科技部官員表示,“中國有2000多所大學,這是創業教育的主陣地。而眾創空間可以把書本教育和實踐結合起來。單從大學一項來看,眾創空間的數量可能還不夠。”因此,“大家擔心中國的孵化器瘋了,其實落腳點不該是數量,而該是能力建設”。作為針對早期創業者的重要服務平臺,眾創空間為創業者提供低成本的工作空間、網絡空間、社交空間和資源共享空間,與科技企業孵化器、加速器、產業園區等共同組成創業孵化鏈條。眾創空間必須生存下去,才能很好地為創業企業服務。這就需要進一步提升專業服務能力。
通過該文章不難看出,在數量需求仍然很大的背景下,國內眾創空間也存在服務水平低、同質化嚴重、盈利模式不清等困境。筆者認為,此前眾創空間運營存在3個層次:1.0是提供場地(餐飲),2.0是場地(餐飲)+專業服務,解決商事注冊、記帳、知識產權等基礎服務,3.0是場地(餐飲)+服務+投資。目前,正進入第四個層次——4.0階段,即場地(餐飲)+服務+投資+垂直領域產業鏈資源及孵化輔導的全生態解決方案。前三個階段的眾創空間可以解決企業初創時節約成本等問題。然而,隨著初創企業規模的擴大及服務需要的多樣化、專業化,要求眾創空間必須實現服務功能提升。未來,只有具備物業(辦公場地)、商業(生活娛樂)、產業(產業鏈)、創業(人和項目)、服務業(創業服務)深度融合及跨界混搭特征的眾創空間才能更好地助推創新創業的快速發展。
當下,眾創空間的繁榮如同“風口上的豬”,在風還沒有停之前,必須要長出翅膀才不會摔死,而那些來不及長出“翅膀”的眾創空間必然會消失在空中。筆者認為,行業上重度垂直、形態上品牌連鎖將會成為眾創空間2016年的重要發展趨勢,而眾創空間的專業領域服務提供商也會因此借勢而起。在內功上將會以“新四化”的方式體現:在定位聚焦上行業垂直化;在產業縱深上資源生態化;在孵化輔導上全時專業化;在創業體驗上O2O社區化。
摘自《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導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