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貫徹落實國務院辦公廳《關于發展眾創空間推進大眾創新創業的指導意見》和《關于加快眾創空間發展服務實體經濟轉型升級的指導意見》精神,四川省牢牢把握全面創新改革的基調,凸顯改革導向、突出法制保障、著力政策配套。
去年5月,四川省在全國較早出臺了《關于全面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意見》,啟動“創業四川”行動,提出“三大轉變”、“八項舉措”和“十四條政策”集成攻堅,促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配套出臺了30余個文件,推進科技人員創新創業、高等教育、商事制度等多項改革,取消阻礙人才自由流動的學籍、學歷限制,推動政府職能轉變的“有管有放”、“放管結合”,構建形成自上而下的全鏈條政策支撐體系。去年,四川省委十屆七次全會作出《關于全面創新改革驅動轉型發展的決定》,明確提出要營造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政策環境和制度環境。該省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的創新創業氛圍日趨濃厚,法制化、國際化、便利化的創新創業生態環境加速推進。
數據顯示,2015年四川省新增市場主體突破66萬家,同比增長11.72%;新增科技型中小微企業1.3萬家,同比增長超過45%;高新技術企業達到2713家,高新技術產業總產值超過1.35萬億元,同比增長12.5%;“新三板”掛牌企業達到110家,居我國西部地區第一;舉辦各類“雙創”活動700余場。
首先,搭建服務平臺,推進孵化器和專業眾創空間建設。
積極探索建立多維、立體、全方位的創新創業友好型孵化環境,2015年四川省政府明確要求各市(州)2015年內必須要建立1家以上科技企業孵化器,有條件的縣(區)要積極打造孵化樓宇、社區、小鎮,為初創企業提供低廉的創業場所。為此,四川專門出臺了《加快科技企業孵化器建設與發展的措施》,對該省轄區各市(州)重點建設的孵化器給予500萬-1000萬元專項支持;對新建、改建的孵化器分別給予30元/平方米和15元/平方米的補貼;對工業用地建設的科技企業孵化器,在不改變科技企業孵化服務用途的前提下,其載體房屋可按幢、層等進行產權登記并出租或轉讓。融合四川宜居宜業特色與新時期創新創業特點,2015年四川省因地制宜打造“蓉創茶館”、十分咖啡、明堂創意中心等一批各具特色的眾創空間。依托四川大學、西南交通大學、中科院成都分院等高校和科研院所優勢,加快建設磨子橋創新創業街區、環電子科大、環西南交大、環西南財大等高校創新創業群落。以開放、合作、共享為主題,推動中韓創新創業產業園建設。圍繞產業轉型升級,通過“建、轉、改”并舉,規劃建設孵化面積達120萬平方米的郫縣“菁蓉創客小鎮”。
截至目前,四川省建成各類孵化器565家,其中四川省級及以上孵化器78家,眾創空間95家,孵化面積880余萬平方米,同比增長152.6%,在孵科技型中小微企業超7000家。四川省內各市(州)均建立1家及以上科技企業孵化器,成都、綿陽等地實現了孵化器縣(區)全覆蓋。“1716創業工場”“蓉創茶館”“西南交大intel”“8號平臺”等一批眾創空間在全國形成了品牌效應。該省初步構建形成“創業苗圃(前孵化器)+孵化器+加速器+產業園”的階梯型孵化體系。
其次,釋放動力活力,引導“四路大軍”邁入創新創業主戰場。針對不同創新創業主體不斷完善政策,2015年四川省優化機制,引導科技人員、海外高層次人才、青年大學生、草根能人“四路大軍”進入創新創業主戰場。實施激勵科技人員創新創業專項改革,從“科技人員兼職取酬”“保留人事關系離崗創辦領辦科技企業”“科技成果三權下放”等六大方面開展政策試點,目前7家試點單位創新創業科技人員總數達到720名,創辦、領辦科技型企業72家,經濟和社會效益顯著。實施海外高層次人才引進計劃,赴美國、加拿大相關高校以及國內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等知名高校招才引智,共引進高端人才595名、團隊52個,其中189人入選中央“千人計劃”,入選數居我國西部地區第一。實施“大學生創業引領計劃”和“科技創新苗子工程”等青年大學創新創業計劃,加大對大學生創業補貼和科技項目支持力度,2015年四川省共促進13000余名大學生創業,同比增長111.7%。積極推動草根能人帶動農民創業,從工商、稅收、信貸、土地、創業服務等提出“一攬子”扶持政策,近兩年來四川省累計新增返鄉創業農民工10.4萬人,創辦企業1.38萬家,帶動就業6.9萬余人。
第三,發展科技金融,構建形成“市場+政府”雙輪驅動模式。充分發揮財政資金的引導作用,優化市場資源配置,2015年四川省探索設立了四川省創新創業投資引導基金,并成為四川省級引導基金中首只完成工商注冊登記、首只實現運營的基金。四川省創新創業投資引導基金采取“母基金+子基金+直投項目”的運作方式,撬動更多社會資本投入創新創業。對此,四川省突出政基聯動和建立投貸聯盟,積極向四川省創新創業投資引導基金及其子基金優先推薦重點科技項目,并對四川省創新創業投資引導基金所投項目給予科技計劃優先支持。通過科技金融服務平臺,將引導基金所投項目推薦給科技支行、科技擔保、科技小貸,實現了投、貸、擔緊密結合。目前,四川省創新創業投資引導基金已篩選出四川無聲信息技術有限公司、成都威特電噴有限責任公司、成都方程式電子有限公司、成都智多晶科技有限公司等4個優質項目。同時,四川省創新創業投資引導基金已與多方開展子基金設立溝通工作,其中包括區域型子基金和行業型子基金,并與成都高新區、德陽、綿陽、宜賓等地達成成立區域型子基金意向。此外,2015年上海支點投資管理公司、北京國潤創投等擬參與設立四川省新材料、智能體育天使投資等行業型子基金。
第四,深化商事制度改革,為市場松綁加力。2015年,四川省積極推進工商登記注冊資本實繳登記制改為認繳登記制,開展“先照后證”試點,在成都、瀘州、遂寧、甘孜等4個市(州)進行試點,試點地區工商登記前置許可事項由原來的130項大幅縮減為13項,壓縮率90%。在“三證合一”的基礎上,四川省創新采用“3+1”模式,將公章刻制納入“一照一碼”審批程序,實現了讓“數據多跑路、群眾少跑腿”。自2014年3月改革啟動至2015年10月,該省新增市場主體突破100萬家,月增企業1.35萬家,是改革前的1.7倍。截至去年10月底,四川省實有各類市場主體同比增長11.72%;實有注冊資本同比增長32.54%。該省新設立市場主體中,第三產業市場主體占新設立市場主體總量的93.1%。
第五,強化示范帶動,推進形成創新創業核心集聚區。2015年,四川省緊緊抓住作為全國系統推進全面創新改革試驗區域的重大歷史機遇,強化跨區域的平臺共建、資源共享和政策共用,依托成都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天府新區、綿陽科技城、德陽高新區等重大創新平臺,輻射帶動其他區域創新創業形成全域覆蓋、全面創新、多點多極共同發展的良好局面。成都市啟動“創業天府”行動,著力打造“創業之城、圓夢之都”,“雙創”成都品牌初步顯現,創新驅動成為該市經濟發展、城市轉型的新引擎。2015年前三季度,成都市新增注冊資本總額4836.1億元,同比增長94.4%;專利申請量48556件,同比增長32.24%,居國內同類城市第二位。綿陽市先后出臺20余項創新創業政策,加快推進中關村先行先試政策落實,搭建79萬平方米的孵化大平臺,大力推進軍民融合創新創業。
第六,以加強督查督導為導向,切實解決政策落實“最后一公里”。2015年,四川省堅持把基層“操作手”和政策受眾意見作為政策是否有效的重要依據,把督查調研機制作為推進“雙創”工作制度化、規范化、科學化的重要手段。去年12月,四川省政府組成9個督查調研工作組,對該省17個市(州)、57個縣(市、區),以及183家企業、37家孵化器等單位和機構貫徹落實創新創業政策措施情況開展督查調研,并與科技人員、青年大學生、海外高層次人才、返鄉農民工、返鄉川商等創業代表和基層相關部門負責同志交流座談,確保各項政策落地生根,全力打通政策落實的“最后一公里”。
第七,完善相關政策配套,促進地區均衡發展。2015年,四川省“雙創”工作碩果累累,從省政府到相關地市(州),全方位、大力氣推動“雙創”工作發展。然而,由于,主客觀條件所限,2015年四川省“雙創”工作也遇到一些障礙,成為該省下一階段重點解決的問題。
一是創新創業工作發展不均衡。2015年,成都、德陽、綿陽、攀枝花、瀘州等產業基礎良好、科教實力雄厚、政策體系完善、財政投入有力,創新創業基礎好、活力高,推動形成了創新創業核心聚集區。但是,川東北、川南、川西北等區域發展不均衡特點比較明顯,創新創業總體能力還需要進一步提升。
對此,四川省希望,中央在財政扶持、重大項目實施、重點人才引進以及推動軍民融合等方面對欠發達地區的扶持力度,推動國家中小企業發展基金、新興產業創業投資引導基金及各類扶持專項基金向西部欠發達地區傾斜。
二是中小微企業融資難問題亟待解決。中小微企業作為四川省“雙創”重要主體之一,仍然面臨“融資難、融資貴”的困境,且部分中小微企業采取民間借貸的方式緩解發展資金難題,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財務和經營風險。此外,中小微企業貸款仍以傳統保證貸款為主,融資方式單一,未能針對創新創業的中小微企業量身定做金融產品,如應收賬款質押,倉單質押,保單質押,納稅信用質押等信貸產品尚未廣泛推廣,不能全面滿足中小企業融資需求。
根據規劃,四川省將改革財政資金投入方式,綜合運用無償補助、階段參股、風險補助和投資保障等多種形式,引導社會資金和金融資本支持創新創業。科學規范引導眾籌、P2P等融資渠道發展,為部分缺乏資金而又具有創新力和創意的項目和企業提供資金支持,推動發展融資電子化、便捷化和多元化模式。引導金融機構進一步創新推出一些適應小企業特別是初創型小企業的金融產品。
三是科技人員離崗創新創業配套政策不完善。《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做好新形勢下就業創業工作的意見》中明確:對離崗創業的經原單位同意可在3年內保留人事關系,與原單位其他在崗人員同等享受參加職稱評聘、崗位等級晉升和社會保險等方面的權利。但現行干部人事政策規定:機關事業單位一律不得批準工作人員停薪留職、帶薪留職,或保留身份、保留崗位、保留人事關系在單位外出從事其他活動;對未經批準在外兼職的公務員和事業單位領導人員,按照有關規定進行問責和處理。此外,高校和科研院所實行崗位管理、評聘結合管理制度,是否完成教學科研任務、是否履行崗位職責將直接影響科技工作者的職稱評定、職務晉升,導致離崗創新創業政策難以落地。
對此,四川省建議,國家層面加強頂層設計和統籌協調,研究制定科技人員離崗創業實施細則,從制度設計上打破干部人事管理對科技人員離崗創新創業的政策壁壘,促進政策操作層面的“無縫銜接”,使鼓勵科研人員離崗創新創業政策真正落地。
摘自《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導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