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技創新這個高度活躍的領域中,科技體制改革永遠是進行時。”全國政協副主席、科技部部長萬鋼在今年4月25日“展望十三五”系列報告會第十場報告會上表示,“十三五”時期是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全面深化科技體制改革的關鍵時期,也是我國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的決勝階段。
無疑,激發創新創業新動能,是深化科技體制改革的內在要求。創新創業激流奔涌,是深化科技體制改革的目標所在。
科技體制改革進入深水區
當前,科技體制改革進入深水區。黨中央、國務院印發《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綱要》和《關于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若干意見》,《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實施方案》和《關于在部分區域系統推進全面創新改革試驗的總體方案》,完成了創新驅動發展頂層設計,明確了當前和未來較長時期科技改革發展的總體布局。
記者從科技部獲悉,“十二五”期間圍繞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科技部在推進科技體制改革的過程中重點突出了“四個聚焦”。
一是聚焦當前和長遠的結合點。一方面,按照中央的總體安排,著眼構建促進創新的體制架構,展開工作布局;另一方面,從科技與經濟結合的角度,選擇那些對當前穩增長調結構見效快的改革舉措,率先啟動。比如,打通科技成果轉移轉化通道,促進科技和金融結合等。
二是聚焦產學研用協同創新的關鍵點。協調推進企業技術創新、科研院所分類改革、軍民科技融合、區域改革創新,增強各類主體創新動力和活力,強化創新集群效應,提升創新體系的整體效能。
三是聚焦營造良好創新生態的重點。落實推廣研發費用加計扣除,修訂完善高新技術企業認定辦法,擴大研發設備加速折舊等,推動形成普惠性創新支持政策體系。2014年,企業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減免稅590億元,自2008年以來年均增長25%;2011-2014年,高新技術企業累計減免稅額3726億元,新增上繳稅費3.6萬億元,政策激勵效應凸顯。
四是聚焦政府科技管理改革的難點。重構中央財政科技計劃管理體系,建立科技管理基礎制度,推進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改革,探索政府職能從研發管理向創新服務轉變。
事實上,科技計劃管理改革、科研儀器設施開放共享、改革完善院士制度、促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是具有標志性、引領性和支柱性的任務,備受科技界期待和全社會關注。黨中央、國務院把這4項任務作為重點部署推動,牽住了改革的“牛鼻子”,是科技體制改革的重中之重和主要抓手,目前已取得明顯成效。
在推進中央財政科技計劃管理改革方面,科技部會同財政部、國家發改委等相關部門,按照國家科改領導小組提出的“一個平臺、三根支柱、一套系統”的基本框架,重點圍繞科技資源碎片化和戰略目標聚焦不夠兩個突出問題,積極推進改革工作,構建新的科技宏觀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
目前,公開統一的國家科技管理平臺已初步建成,新的管理體系基本形成,運轉良好。國家科技計劃管理部際聯席會議制度成為凝聚各方共識、支撐重大決策的重要平臺,特邀咨評委發揮了戰略咨詢作用,專業機構遴選、布局和改建工作全面啟動,“全程嵌入式”監督評估體系正在形成,國家科技管理信息系統開通服務,其服務門戶已正式上線運行。
同時,新的五類科技計劃體系基本形成。大部分科技計劃優化整合任務已經完成,新的五類計劃體系布局基本建立。科技部率先拿自己管理的主體科技計劃“動刀子”,將原有的973計劃、863計劃、支撐計劃、國際科技合作專項等整合形成重點研發計劃,并探索建立了新的科技項目形成機制,2015年先期啟動了新能源汽車、干細胞及轉化研究、數字診療裝備、大氣污染控制、化學肥料和農藥減施增效、七大農作物育種等6個試點專項,制定了民口重大專項全面管理改革的方案,形成了與重點研發計劃同步改革的路線圖和時間表。
此外,進一步細化并完善了項目和資金管理制度,通過優化預算管理工作流程,改進項目資金結算方式,提高項目間接費中用于一線人員的績效支出比例,加強科研誠信體系建設等有力舉措,有效提升了科研項目和資金管理的科學化、規范化和精細化水平,提高了財政資金的使用效益。
在推進國家重大科研設施和大型科研儀器開放共享方面,初步建立起全國大型科研儀器數據庫及統一的網絡管理服務平臺。通過平臺支撐查重評議,2015年減少中央財政大型儀器設備重復購置經費達32億元。財政部、中國科學院啟動重大科研基礎設施和大型科研儀器設備開放共享后補助試點工作,推動教育部所屬高校、中國科學院等制定了80多項科研儀器設施開放管理制度。開展開放服務試點示范,一年來已取得初步成效。如中科院依托區域中心建設大型科研儀器開放共享網,集中90個研究所的近4000臺(套)大型儀器設備對外開放共享,累計提供服務701萬小時。
在改進完善院士制度方面,科技部會同相關部門共同推進,重點解決院士稱號回歸學術性、榮譽性本質的問題,專門修訂了《中國科學院院士章程》和《中國工程院章程》,明確了院士推薦的辦法和程序,并在院士遴選、管理、退出等關鍵環節形成新的制度規范,明確了院士70歲退休年齡和過渡期處理辦法。改革后的制度程序在2015年新一輪院士增選工作中得到檢驗并達到預期效果,更多來自企業和基層一線的專家當選,女性院士的數量和比例均為規范院士增選制度以來最多的一次;院士平均年齡進一步降低,其中中科院院士下降為54歲,工程院院士下降為56.2歲;外籍院士國籍分布更加廣泛。
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助力“雙創”騰飛
日前,國務院辦公廳發布的《促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行動方案》提出,緊扣創新發展要求,推動大眾創新創業,“十三五”期間,推動一批短中期見效、有力帶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重大科技成果轉化應用,企業、高校和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轉移轉化能力顯著提高,市場化的技術交易服務體系進一步健全,科技型創新創業蓬勃發展,專業化技術轉移人才隊伍發展壯大,多元化的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投入渠道日益完善,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的制度環境更加優化,功能完善、運行高效、市場化的科技成果轉移轉化體系全面建成。該行動方案的發布,受到全社會的高度關注。
此前,國務院已正式印發《實施〈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若干規定》,受到科技界熱烈歡迎。事實上,自去年以來,國家在推動促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方面的舉措一直備受矚目:推動全國人大常委會表決通過新修訂的《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并于2015年10月1日起施行;推行科技成果產權制度改革和股權激勵等政策,在中關村等4個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開展科技成果使用、處置和收益管理改革試點,簽訂成果轉化合同近400項,合同金額超過14億元,以作價入股方式成立科技型企業82家,對科技人員獎勵近2.6億元,目前試點政策已寫入《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
據記者了解,促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是促進科技和經濟結合、在科技領域落實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關鍵環節,重點需要解決科技成果轉化利益機制不順、服務體系不完善等問題,打通成果轉化通道,促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推動產業競爭力提升和結構調整。國務院常務會議、國家科改領導小組會議多次研究相關配套政策和具體行動方案。
“目前已支持245家企業開展股權和分紅激勵試點,探索技術、管理等創新要素參與分配的機制。待國務院批準后,下一步將把試點政策向全國國有科技型企業推廣。”科技部相關負責人表示。
記者獲悉,科技部近年來會同相關部門大力發展科技金融,不斷完善成果轉化服務體系,相繼設立了14個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和146+1個國家高新區,構建了2500多個科技企業孵化器和一大批技術轉移機構,形成了一批技術交易市場,推動形成一批專業化眾創空間,將眾創空間引入實體經濟領域。
毫無疑問,促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是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重要任務,是加強科技與經濟緊密結合的關鍵環節,對于推進結構性改革尤其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支撐經濟轉型升級和產業結構調整,促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打造經濟發展新引擎具有重要意義。
《促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行動方案》強調,要大力推動科技型創新創業。首先,促進眾創空間服務和支撐實體經濟發展。重點在創新資源集聚區域,依托行業龍頭企業、高校、科研院所,在電子信息、生物技術、高端裝備制造等重點領域建設一批以成果轉移轉化為主要內容、專業服務水平高、創新資源配置優、產業輻射帶動作用強的眾創空間,有效支撐實體經濟發展。構建一批支持農村科技創新創業的“星創天地”。支持企業、高校和科研院所發揮科研設施、專業團隊、技術積累等專業領域創新優勢,為創業者提供技術研發服務。吸引更多科技人員、海外歸國人員等高端創業人才入駐眾創空間,重點支持以核心技術為源頭的創新創業。
其次,推動創新資源向創新創業者開放。引導高校、科研院所、大型企業、技術轉移機構、創業投資機構以及國家級科研平臺(基地)等,將科研基礎設施、大型科研儀器、科技數據文獻、科技成果、創投資金等向創新創業者開放。依托3D打印、大數據、網絡制造、開源軟硬件等先進技術和手段,支持各類機構為創新創業者提供便捷的創新創業工具。支持高校、企業、孵化機構、投資機構等開設創新創業培訓課程,鼓勵經驗豐富的企業家、天使投資人和專家學者等擔任創業導師。
第三,舉辦各類創新創業大賽。組織開展中國創新創業大賽、中國創新挑戰賽、中國“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中國農業科技創新創業大賽、中國科技創新創業人才投融資集訓營等活動,支持地方和社會各界舉辦各類創新創業大賽,集聚整合創業投資等各類資源支持創新創業。
全國各地激發新動能
如何進一步深化科技體制改革,釋放創新創業活力?全國各地都在不遺余力地結合實際,進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和實踐。
據記者了解, 2015年以來,湖北省科技廳緊緊圍繞“創新驅動發展”主線,堅持深化科技體制改革,著力優化全省創新創業環境,扎實推進科技成果轉化、科技企業培育、產業技術創新平臺建設、高新技術產業發展、高新區建設等工作,有力推動了科技創新與產業融合發展,成效較為明顯。
比如,扎實推進科技成果轉化,加速釋放創新創業活力。2015年,湖北省實現科技成果轉移轉化1248項。其中,49項重大科技成果在該省內首次實現商業化轉化應用,獲得創投投資6.1億元。該省共登記科技成果1813項,登記技術合同20411項,技術合同成交額達到770.46億元,同比增長30.81%。
比如,加快科技企業培育,完善創新創業生態體系。組織實施“科技企業創業與培育工程”,通過改革湖北省科技平臺建設經費、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資金等分配方式,引導資金、項目、人才、平臺等各類資源向創業一線聚焦,系統優化創新創業生態環境等。截至目前,湖北省已建有科技企業孵化器300多家,其中省級以上孵化器93家,國家級孵化器46家,3A科技企業孵化器12家,以創業咖啡為代表的新型創業服務平臺(眾創空間)80家。2015年,湖北省科技企業孵化器新增在孵科技企業3000多家,總數達到1.6萬多家;高新技術企業群體實現突破性發展,預計新增866家,總數有望突破3200家,實現三年翻番,位居中部第一。
據悉,為充分激發廣大科技人員創新創業活力和潛能,江西省以強化激勵為導向,以體制機制改革創新為動力,日前出臺了《鼓勵科技人員創新創業的若干規定》,在完善成果轉化機制、健全收益分配制度、明確創新創業措施上采取了十項新舉措。遼寧省則提出,“十三五”期間,將以構建自主創新體系為核心,以提升科技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撐引領作用為目標,全面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力爭到2020年,遼寧省科技研發經費投入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達到2.5%,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取得突破性進展,產業技術創新體系支撐作用充分發揮,科技體制改革在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取得決定性成果,創新創業環境更加優化,自主創新能力大幅提升,實現創新型省份建設目標,使遼寧成為國家重要的區域創新中心。
記者從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了解到,作為全國改革創新的試驗田和創新創業高地,中關村在“雙創”發展中形成了一些新趨勢,這個趨勢由草根創業、市場化創新主體逐步進入到體制內創新,特別是中關村地區聚集的高校、大型科研院所、大型國有企業。如何重點發掘、激活體制內的創新要素,成為深化科技體制改革、提高“雙創”質量的關鍵。
對此,中關村相關負責人表示,將重點發掘、激活北京的中科院、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高校的創新活力,使一大批高科技國有企業等體制內聚集的“十二五”科技成果實現轉移轉化和新的國家重大專項研發成果實現轉移轉化。通過與國外銜接,搭建一些市場化的“雙創”平臺,承接體制內的創新團隊、創新人才以及“雙創”活動的需要。
同時,進一步整合相互合作的京津冀地區創新資源,包括試驗、驗證平臺的各項硬件條件和軟的標準服務,來服務創新的體制需要,大力開展科技服務業;吸引創新服務企業、人才到北京,加強一系列國際合作,特別是與美國、以色列、德國等國家的機構合作。
“通過一系列政策措施,使國務院‘雙創’基地建設的工作落到實處,使北京的‘雙創’工作提質增效,使建設國家科技創新中心的戰略定位得到進一步實現,打造中關村升級版的‘雙創’示范基地。”該負責人表示。
你知道嗎?2015年,我國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55.1%;國家創新能力世界排名提升至第18位;全國技術合同成交額達9835億元;16個科技和金融結合試點地區累計增加中小企業科技貸款超過1.2萬億元。
你知道嗎?院士推薦已從原來由各部門、各地方、中國科協和院士推薦等并行的125個推薦渠道縮減為院士推薦及中國科協推薦2個渠道。
你知道嗎?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指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已經在我國形成蓬勃發展態勢。2015年新登記注冊企業增長21.6%,平均每天新增1.2萬家。2015年,通過深入推進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改革,實施“三證合一”“一照一碼”等一系列改革措施,群眾和企業辦事更加方便,全社會創新創業熱情日益高漲。
摘自《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導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