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家發改委、財政部聯合印發《機器人產業發展規劃(2016-2020年)》,為“十三五”期間我國機器人產業發展描繪了清晰的藍圖。“受相關政策扶持,以及工業轉型升級的帶動,我國機器人產業近兩年迎來高速發展期。”工業和信息化部副部長辛國斌介紹說,自2013年以來,我國已經連續三年成為全球最大機器人市場。2015年我國工業機器人產量為32996臺,同比增長21.7%。今年一季度,我國工業機器人產量為11497臺,增幅為19.9%。
我國是全球最大機器人市場
即便如此,我國2014年的機器人密度(平均每萬名工人對應的機器人保有量)只有36,僅為全球平均水平62的近一半,與2014年韓國478、德國292的機器人密度,更是相去甚遠。《規劃》明確提出,到2020年,我國工業機器人年產量達到10萬臺,其中六軸及以上機器人達到5萬臺以上,重點行業實現規模化應用,機器人密度達到150以上。伴隨著構建以智能制造為根本特征的新型制造體系,在未來較長一段時間內,我國對工業機器人的需求都將大幅增長。
“制造業只是機器人大規模應用的領域之一,麥肯錫發布的一份預測稱,醫療、國防安全、服務生活領域將催生出數萬億美元的機器人市場。”中國機器人產業聯盟秘書長宋曉剛表示,我國服務機器人在科學考察、醫療康復、教育娛樂、家庭服務等領域已經研制出一系列代表性產品并實現應用。
宋曉剛說,我國服務機器人從需求上基本可分為三大類,一是幫助人們解決助老助殘、醫療康復等社會問題;二是滿足救災、搶險、海底勘探、科學考察、國防等國家重大需求;三是滿足居民教育娛樂以及智能居家等需求。《規劃》聚焦智能制造、智能物流,面向智慧生活、現代服務、特殊作業等方面的需求,明確要重點突破的十大標志性產品中,手術機器人、智能型公共服務機器人、智能護理機器人面向的就是這個大市場。
高增長難掩工業機器人產業“軟肋”
2014年,我國自主品牌工業機器人銷量達到1.7萬臺,較上年增長78%。2015年,自主品牌工業機器人銷量為22257臺,同比增長31.3%。然而,在高速成長的同時,我國機器人產業核心部件空心化、應用低端化、主流市場邊緣化“三化”風險卻引起了行業的高度重視。
“機器人的核心技術包括核心部件設計技術、編程技術、控制技術、應用作業技術;關鍵部件有驅動器、伺服系統、高精度的減速器等。”沈陽新松機器人自動化股份公司總裁曲道奎指出,從市場角度看,中國工業機器人發展的“軟肋”有三個:一是技術復雜的六軸以上多關節機器人,國外公司占據約90%的份額。二是作業難度大、應用廣泛的焊接領域,國外機器人占據84%的份額。三是高端應用集中的汽車行業,國外公司占據90%份額。我國企業生產的大多是搬運、碼垛機器人,應用也大多集中在家電、金屬制造等領域。
辛國斌認為,我國機器人產業發展面臨新問題:一是機器人關鍵零部件雖然有所突破,但是高端產品還較缺乏,工業機器人70%的關鍵部件仍依賴跨國公司。二是部分產品接近世界先進水平,但是創新能力亟待加強。三是各地機器人產業發展迅速,但是低水平重復建設的隱患逐步顯現。四是龍頭企業正在崛起,但是小、散、弱等問題仍然還沒有得到根本的改變。五是第三方檢測機構雖然已經建立,但是機器人的標準、檢測認證體系還需要進一步健全。
工業和信息化部裝備工業司副司長李東認為,目前,我國較大的機器人產業開發區、園區已超過40個,有機器人概念的上市企業超過百家,與機器人有關的大小企業有800家,其中不乏重招商引資、輕科技創新和人才培養的現象。
“為規避高端產業低端化風險,避免低水平重復建設,《規劃》列出了五大針對性任務。”宋曉剛說,《規劃》為我國機器人產業開出有針對性的“營養食譜”,主要有6個方面的政策措施:一是加強統籌規劃和資源整合。二是加大財稅支持力度。三是拓寬投融資渠道,推廣機器人租賃模式。四是營造良好的市場環境,制定工業機器人產業規范條件;研究制訂機器人認證采信制度。五是加強人才隊伍建設。六是擴大國際交流與合作。
摘自《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導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