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業從來沒有像今天這么熱過,各個國家紛紛制定了不同的工業發展策略。中國的中國制造2025,德國的工業4.0,美國的AMP2.0,印度、日本、韓國等諸多國家的戰略呈現在面前。實際上,這都反映了全球制造業、工業界的一個發展趨勢,即通過持續創新,實現智能制造。
近日,2016中國新興產業協同創新論壇在京召開,與會人員就“協同創新,推進智能制造”進行了探討與交流。
如果說工業時代是把人變成機器,信息時代則是把機器變成人。過去一年,中國的工業4.0如火如荼地在各地展開,大家一味地去買機器人,認為把生產線換成自動化大批量的生產就是工業4.0了,然而事實并非如此。工業4.0其實很簡單,其核心就是滿足人的需求。
北京飛馬旅發起人郭昕表示,工業4.0的產品是能和人對話的產品。未來的工業產品是C與C之間的共通和交流當中的差異所產生的服務。隨著科技的進步,生產應該越來越人性化,人的需求應該通過生產力的提高得到最大的滿足。把人的價值擺在產品價值之前,先看到人,再看到技術,再看到產品,這才是工業4.0要走的一條正確的道路。
什么是智能制造?與會人員認為,其實它是由智能機器和人類專家共同組成的,實現人機物一體化合作共事的智能系統。能夠進行諸如感知、分析、推理、決策、學習等智能活動,讓所有業界活動變得更智能。工業4.0的實質是如何高效的,通過數字化的方式來充分滿足個性化的需求,這是現代工業界的課題。
中國發明協會發明方法研究分會會長趙敏表示:“未來智能工廠的機器是可以感知人的動作和意識的。現在的機器只是可以跟人協同,他感知不到人的存在。未來的機器是可以感知到人的,甚至可以感知到人的思維,并且可以跟人互動。”
他指出,作為智能工廠,在未來所有的在生產線上生產的智能產品、智能設備,彼此之間也是可以相互協作,以混線生產的方式進行定制的生產操作。產品同樣也能跟設備相互呼應,要在哪一個設備上用哪個東西,生產完了之后應該貼一個什么樣的標簽。所有的車間要素都在彼此對話,他們彼此之間是有呼應的,因此一切都是可以定制的、完全個性化的。在同一個生產線上,每一個產品都可以用不同的工藝生產。
推進智能制造作為一個主攻方向,企業應該把握好智能制造的五個基本特征,即狀態感知、實時分析、自主決策、精準執行和學習提升。結合自己企業自身的特點,從不同起點上穩步走向智能制造。
趙敏表示,中國的工業水平狀況比較復雜,研究院請德國人用相同的標準對企業進行評估,德國工業的平均水平是3.0,西門子是3.5,而國內做的最好的企業華為也不過就是2.7的水平,國內很多企業就只有1.8、2.1,所以要走一條不同于別的國家的路
專家指出,不管做什么產品的企業,要改變這種狀況,必須要從現在開始,盡量從企業的方方面面去數字化一切可以數字化的事物。也就是把第三次工業革命生產的數字化設備(如芯片等計算機內核)嵌入到第一次,第二次工業革命時期所生產的海量物理設備中去,讓這些“啞設備”能夠感知系統外部環境,產生數字化信息的輸入和輸出。實現這些設備本身的數字化,研發手段的數字化,服務維修的數字化,以及數字化的企業,數字化的供應鏈。
摘自 裝備工業信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