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圍棋軟件“阿爾法圍棋”戰勝圍棋世界冠軍李世石,讓人們驚嘆人工智能發展取得的成就。這是否意味著機器即將獲得類人智能呢?現在得出這樣的結論還為時過早,但確實需要思考人工智能的發展方向問題。
當前,人工智能在發展中面臨三大挑戰。第一大挑戰是讓機器在沒有人類教師的幫助下學習。人類的很多學習是隱性學習,即根據以前學到的知識進行邏輯推理,以掌握新的知識。然而,目前的計算機并沒有這種能力。迄今為止,最成功的機器學習方式被稱為“監督式學習”。與老師教幼兒園孩子識字一樣,機器在每次學習一項新技能時,基本上都要從頭開始,需要人類在很大程度上參與機器的學習過程。要達到人類水平的智能,機器需要具備在沒有人類過多監督和指令的情況下進行學習的能力,或在少量樣本的基礎上完成學習。也就是說,機器無須在每次輸入新數據或者測試算法時都從頭開始學習。
第二個挑戰是讓機器像人類一樣感知和理解世界。觸覺、視覺和聽覺是動物物種生存所必需的能力,感知能力是智能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對自然界的感知和理解方面,人類無疑是所有生物中的佼佼者。如果能讓機器像人類一樣感知和理解世界,就能解決人工智能研究長期面臨的規劃和推理方面的問題。雖然我們已經擁有非常出色的數據收集和算法研發能力,利用機器對收集的數據進行推理已不是開發先進人工智能的障礙,但這種推理能力建立在數據的基礎上,也就是說機器與感知真實世界仍有相當大的差距。如果能讓機器進一步感知真實世界,它們的表現也許會更出色。要達到人類水平的智能,機器需要具備對自然界的豐富表征和理解能力,這是一個大問題。盡管圍棋很復雜,讓計算機在棋盤上識別最有利的落子位置也很難,但與精確地表征自然界相比,描述圍棋對弈的狀態顯然要簡單得多,兩者之間的差距還要幾十年甚至更長時間才能彌合。
第三個挑戰是讓機器具有自我意識、情感以及反思自身處境與行為的能力。這是實現類人智能最艱難的挑戰。具有自我意識以及反思自身處境與行為的能力,是人類區別于其他生物最重要、最根本的一點。另外,人類的大腦皮層能力是有限的,如果將智能機器設備與人類大腦相連接,不僅會增強人類的能力,而且會使機器產生靈感。讓機器具有自我意識、情感和反思能力,無論對科學和哲學來說,都是一個引人入勝的探索領域。
人工智能的發展能不斷幫助人類,但它同時也是一把“雙刃劍”。我們要警惕人工智能給人類帶來的負面影響,關注人工智能的發展將帶來的深刻倫理道德問題。我們需要的是幫助人類而不是代替人類的人工智能。發展人工智能的目的不是把機器變成人,也不是把人變成機器,而是要擴展人類的智能,解決人類社會發展面臨的重大問題。這是科學界、各國政府和人類社會在人工智能發展上應認真對待的問題。需要確立倫理道德的約束監督機制,使人類免受人工智能不當發展帶來的負面影響。
摘自《人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