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世界一流大學、一流學科,應賦予高校更多自主辦學權,在學科設置和教師聘任上更靈活些,要有利于培養一流師資,形成一套科學的評估辦法
本月初,教育部、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國家語委宣布《“985工程”建設管理辦法》《關于繼續實施“985工程”建設項目的意見》《“211工程”建設實施管理辦法》等一批規范性文件失效。6月28日,教育部又回應稱,“211”“985”已被納入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
這些年來,“211”“985”一直是我國高水平大學的代名詞,也讓我國高等教育整體水平有了顯著提升,但由于這100多所高校在享受國家政策、獲取財政資金、集聚社會資源等方面得到了重點關照,而且多集中在北京、上海等少數地區,經常引發其他地區的不滿。
特別是考生傾向以“211”“985”為標準選擇學校,用人單位也習慣以是否出身“211”“985”來判斷畢業生質量,在客觀上對非“211”“985”高校形成歧視,也不能準確反映我國高等教育20多年來的進步。因此,要求廢除“211”“985”的呼聲一直不絕于耳。
其實,全世界都將高校劃分為名校和普通校,但美國的常青藤院校、英國牛津和劍橋成為名校是靠自身數百年的努力,而“211”“985”的確定,是按照行政管理模式進行院校分類管理,分配項目資金。這在一定程度上也導致高校管理體制僵化,自主辦學權利和積極性不足。錢學森之問,追問的不僅是高校的教學質量,更是高校的管理體制。
2015年底,國務院印發《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總體方案》,提出到本世紀中葉,我國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的數量和實力進入世界前列,基本建成高等教育強國。這也被視為“211”“985”工程的“升級版”。
據了解,目前教育部、國家發改委、財政部正研究制定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實施辦法和配套政策,擬于今年啟動新一輪建設。
這次,“211”和“985”是真的要走了。現在的問題是,送走了它們,我們該怎么做,才能建成世界一流大學、一流學科?
首先,應賦予高校更多自主辦學權,在學科設置和教師聘任上更靈活些。比如,由于過于在意招生規模和就業率,部分高校跟風開設熱門學科,但師資力量和生源并不匹配。因此,要鼓勵高校保持百花齊放的辦學特色,絕不能千校一面。僅就教學方向來看,有的高校強在培養實業家,有的高校強在培養科學家,有的高校強在服務地方產業、輸送產業工人。從專業來看,有的高校強在法學,有的高校強在生命科學,有的高校則以語言見長。因此,雙一流建設要懂得取舍,學校應選取優勢特色學科進行重點建設,用有限的資源獲取最大的效益。
建設“雙一流”,必須有一流師資。對于高校來說,不僅要調整教師考核機制,讓學術功底深厚、專業成就突出的老師更多地出現在教學一線、科研一線,還要大力推動課程改革,或培養出具有創新思維的科研人才,或培養出擁有首創、冒險、挑戰等企業家精神的學生。
建設“雙一流”,還必須有一套科學的評估辦法。除了用國際通行的就業率、在西方國家刊物上發表論文數量和教師平均學歷等來考核,相關部門還應科學設定一整套適應中國國情的、更能反映各高校真實情況的評價體系,尤其是在文史哲等專業領域。只有這樣,才能鼓勵高校在自主辦學中辦出一流水平、形成一流學科,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強有力的人才支撐。
摘自《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