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統計,創業企業5年存活率僅5%。其中,高科技創業企業一方面成長快、回報高,另一方面又面臨技術門檻高、投入大、風險大的挑戰。在這種“冰與火”的考驗中,高科技創業如何破繭成蝶?《經濟日報》記者近日采訪了多位創業者,探究當下高科技創業企業的發展路徑。
從“痛”的地方著手
在多姿多彩的科技創業中,痛點是創新動力的起點,也是創新產品的“靶點”。創業者們運用科技,改變人們的生產和生活
不同領域的高科技創業者都在瞄準一個“點”,那就是社會需求的痛點。運用科技改變人們的生產和生活,是科技企業的共同基因。
有的企業致力于顛覆傳統職業教育。“列車運行前方是北京站,下車的乘客請提前做好準備。”伴隨著報站聲,顯示屏中的模擬軌道正在快速移動。天津驥騰科技有限公司區域經理歐陽煒椿介紹,這套仿真軌道培訓系統模擬真實的地鐵駕駛臺和運行路線,還能跟安全門等外部設備聯動,真實還原了地鐵駕駛情境。這套系統可容納多名學員,自由選擇訓練軌道,讓多輛列車同時在同一線路上練習。從訓練到考試,從售票員到司機的培訓,這一創新產品為軌道交通職業培訓節省了大量人力、物力、財力。
有的企業讓機器人成為人的員工、朋友和管家。塔米智能科技(北京)有限公司推出家庭陪護機器人,它不僅能陪伴看護老人,實現監測健康、安防保護功能,還能進行教育娛樂、智能家居管理等。比如,人們出差在外時,可以通過遠程發送指令讓機器人拉開窗簾給家里曬曬太陽。塔米市場部主管董丹丹透露,今年8月,塔米將聯合其他幾家科技公司為某知名烤鴨店推出未來智能餐廳,革新餐飲行業。
有的企業用科技關懷著人們的內心。入駐清華幸福科技實驗室的多個創業項目,正在用心理科學發展成果改善人們的身心健康。比如,北京視友科技有限責任公司開發了腦波賽車,訓練者通過發帶戴上CUBand腦波儀,當注意力達到設定值,賽車會在跑道上跑起來,注意力值越高,速度越快,當注意力下降到特定值以下賽車就會停止。視友科技的市場總監楊瑞毅告訴記者,“腦波賽車主要針對教育機構和公檢法機關等B端市場,用于心理教育、注意力訓練、考前心理壓力緩解、消防隊員抗干擾訓練等”。作為國內最早進入可穿戴腦電應用領域的創新型公司,視友科技在今年1月完成了千萬級融資。
在多姿多彩的科技創業中,痛點是創新動力的起點,也是創新產品的 “靶點”。這些高科技創業者成功的共同秘訣之一,便是始終懷揣著為人們解決痛點的初心。
多樣的市場不適癥
初創期的高科技企業普遍遭遇著多樣的市場不適癥。有時技術和市場需求會有沖突,常常是技術妥協,才有產品的落地
科技創業如火如荼,創新項目井噴而出,但能夠成功落地、走進市場的只是極小部分。初創期的高科技企業普遍面臨資金、人才、成果轉化難等挑戰,遭遇著多樣的市場不適癥。
清華幸福科技實驗室助理張貝格告訴《經濟日報》記者,“我們向初創的科技創業團隊提供辦公場地支持、公司注冊、項目孵化、投資等各方面幫助,還包括心理專業輔導、理論支持、市場推廣等。即便如此,這些創業者依然在各自領域面臨不同困難”。
張貝格說,在他們接觸到的科技創業團隊中,國外科技創業團隊的創意相比國內團隊總體上更活潑,這可能跟市場環境差異有關。國外消費者會更加積極地表達出某些新需求,創業者針對此來研發產品,消費者比較容易接受。“而國內消費者的某些需求連他們自己也不知道,對于新產品的接受也比較慢。”張貝格說。
由于國內外市場和消費理念的差異,國外引進的新產品要在國內市場落地并不容易。張貝格舉例說,他們實驗室有一個亞健康管理坐墊項目。這種坐墊已經在美國上市,但在國內還只是被小范圍了解和接受。“國內消費者習慣病了才去看醫生、吃藥,愿意花錢買藥、保健品,但不愿意花上千元買一個這樣的坐墊。因為這種科技產品價格比較貴,對健康的改善也需要較長時間才能見效,市場推廣相對不易。”張貝格說。
“說起創業之初的產品落地,也是一把辛酸淚。”董丹丹坦言。多年前塔米創始人吳季泳從法國留學回國,當時人們對機器人的認識有限、接受度低,要打開機器人市場很難。吳季泳希望先讓人們感受到機器人的發展,最終決定以科教館為突破口。“當初找到這個市場突破口并不容易,經過多輪的市場調研,考慮市場有什么需求,技術能否實現,怎么實現。有時技術和市場需求會有沖突,但常常是技術妥協,才有了產品的落地。”董丹丹回憶道。
據了解,在清華幸福科技實驗室去年舉辦的“幸福科技全球創新挑戰賽”上,被淘汰的項目主要因為與市場已有的產品同質化、不能滿足市場需求或產品本身不完善。
長遠發展何去何從
審時度勢,轉變發展思路,才能在科技創業大潮中謀得立足之地;擁有開放思維,敢于跨行業結合,才能不斷為產品注入新活力
盡管面臨各種挑戰,堅韌的高科技創業者們依然在努力突出重圍。
幾年前,納米水膠材料的工藝技術主要掌握在德、日、美等外企手中。蘇州桐力光電技術服務有限公司雖然技術過硬,但作為新手卻很難得到市場認可,眼看著好產品無人問津,企業上下心急如焚。這種危機感激發了他們的新思路。桐力公司決定突破制作基礎材料的思路限制,開始向高附加值的集成性產品進軍。他們成功研發了集投影儀、電子白板、黑板、電腦于一體的“云黑板”,實現了從單純提供材料到提供整體解決方案的大跨越。
桐力公司總經理助理范林說:“我們用實體產品打開了市場,并開拓了多種商業模式,不僅為B端市場提供設備,還定制化提供材料、代工等服務,具備了集材料、設備、工藝于一體的外包服務能力。”
今年3月,桐力公司已經成功在新三板上市,成為業內的科技“小巨人”。范林透露,“公司未來的發展方向,一是設備產品研發和方案設計;二是開展以材料為核心的研發,包括與以色列、美國等國家的科研機構合作研發原材料;三是打造產業鏈和生態鏈,進一步推動產業化”。
懂得審時度勢,轉變發展思路才能在科技創業大潮中謀得立足之地;擁有開放思維,敢于跨行業結合才能不斷為產品注入新活力。
貴州動態時空公司專注虛擬現實系統應用。與其他提供VR拍攝或VR頭盔的企業不同,動態時空提供包括信息采集端的三維全景拍攝機和話筒、信號處理傳輸端的服務器、信息存儲展示端的頭盔在內的一套解決方案,可應用于公安現場拍攝記錄、安防監控、游戲等領域。
雖然應用前景廣闊,但動態時空的服務和產品目前還主要在公安和安防系統應用。該如何拓寬應用呢?動態時空總經理楊應博士說,下一步將以加盟的形式進一步拓展國內市場,嵌入更多行業應用中,例如嵌入機器人改善其視覺,嵌入潛水艇和坦克開闊產品觀察視角。
高科技產品的成功入市,不僅需要創業者的努力,也需要政府等多方位資源的協力支持。浙江諾爾康神經電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人工耳蝸可以“讓聽不見的人能聽見”,通過微創手術植入人工耳蝸,把聲音信號直接轉為電信號,刺激聽覺神經,聯合體外機,配合后期康復訓練,重建失聰人群的聽覺。據諾爾康項目產品經理劉彥希介紹,該產品已經上市,使用者超過5000人,打破了進口人工耳蝸對國內市場的壟斷。
這款創新產品價格8萬至10萬元,是進口產品的三分之一,但對于普通家庭來說仍是一筆高額費用。為了減輕消費者負擔,河南、浙江已將人工耳蝸納入新農合和醫保。諾爾康將爭取促動更多省份認可人工耳蝸,進一步拓寬市場,同時以價格優勢開拓海外市場。
摘自《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