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中國科學院中國現代化研究中心完成的《中國現代化報告2016》,提出了面向知識經濟時代的中國服務業現代化路線圖,優先發展知識型服務業,建設知識創新強國、知識傳播強國和知識經濟強國。它是我國建設知識經濟強國的第一份戰略構想。
如果根據生產力結構進行劃分,從人類誕生到21世紀末,世界經濟的發展前沿大致經歷了四種基本經濟形態和三次經濟轉型。其中,原始經濟以狩獵和采集為主,農業經濟以農耕和畜牧為主,工業經濟以工業和服務為主,知識經濟以知識和信息的生產、傳播和服務為主(簡稱知識產業);第一次轉型是從原始經濟向農業經濟的轉型,第二次是從農業經濟向工業經濟的轉型,第三次是從工業經濟向知識經濟的轉型。根據發達國家的歷史經驗,第三次轉型可以細分為兩個小階段,分別是從工業經濟向服務經濟和從服務經濟向知識經濟的轉型,服務經濟時代是從工業經濟向知識經濟轉型的一個過渡期。
2010年世界進入服務經濟時代,2013年全球大約70多個國家進入或超越了服務經濟時代。目前部分發達國家,處于從服務經濟向知識經濟的轉型期,如荷蘭和德國等;部分發達國家已經進入知識經濟時代,如美國和丹麥等。
今年2月國家統計局發布“2015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數據顯示2015年我國服務業增加值比例首次超過50%,服務業勞動力比例超過40%,表明中國經濟進入從工業經濟向服務經濟的轉型期。2000年以來中國知識型服務業比例逐步提高,2012年達到22%,為中國經濟向知識經濟轉型打下了基礎。
目前我國服務經濟的國際差距大致表現在三個方面。其一是發展階段的差距。世界經濟平均處于服務經濟時代,部分發達國家已經進入知識經濟時代,中國剛剛進入向服務經濟的轉型期。其二是服務經濟規模和效率的差距。2013年服務業勞動力生產率,美國是中國的7倍,英國是中國的5倍多。其三是中國知識經濟的差距大于服務經濟。2010年人均知識型服務業增加值,美國是中國的23倍;2013年人均服務業增加值,美國是中國的11倍。
面對從工業經濟向服務經濟和知識經濟的轉型,中國經濟發展戰略大致有兩種選擇。其一,跟蹤發達國家,先完成從工業經濟向服務經濟的轉型,然后再推進從服務經濟向知識經濟的轉型。其二,兩個轉型協調推進,就是把發達國家先后完成的兩個轉型同時進行;既要補課,又要趕超。
中國服務業現代化的路線圖建議:瞄準知識經濟的未來世界前沿,兩次轉型協調發展,加速從傳統服務業向現代服務業和知識型服務業的轉型,迎頭趕上知識經濟的未來世界前沿水平。堅持“質量第一、內容至上、誠信為本”三個原則;大力發展勞務型服務業,建設流通服務強國;優先發展知識型服務業,建設知識經濟強國;加快誠信文化建設,建設高質量的誠信社會等。
勞務型服務業是以體力和低技術為基礎的、勞務密集和知識含量較低的服務部門,包括批發和零售等6個部門。知識型服務業是以知識和信息為基礎的、知識含量較高的服務部門,包括專業和科技服務等9個部門。
如果說,發展勞務型服務業是補課,完成從工業經濟向服務經濟的轉變,那么,發展知識型服務業就是趕超,完成從服務經濟向知識經濟的轉變;建設誠信文化和誠信社會則是奠定中國服務業現代化的文化和社會基礎。
實施知識強國戰略,是服務業路線圖的核心內容,它包括三個戰略目標。
建成知識創新強國,核心指標是:人均R&D經費投入超過1000美元,諾貝爾獎(自然科學類)獲獎人數達到10名左右,知識產權出口占GDP比例超過0.5%等。
建成知識傳播強國,核心指標是:大學普及率超過80%,人均知識產權貿易超過500美元,互聯網寬帶普及率超過80%等。
建成知識經濟強國,核心指標是:知識型服務業增加值占GDP比例超過40%,知識服務業勞動生產率超過9萬美元(2010年價格美元,后同),人均知識型服務增加值超過2萬美元,人均人類發展服務增加值超過1萬美元,人均基本運行服務增加值超過1萬美元,人均公共服務增加值超過1萬美元,人均國際旅游收入超過500美元,平均預期壽命超過80歲,家用服務機器人普及率超過50%等。
其主要措施是:“瞄準前沿、四輪驅動、八管齊下、迎頭趕上”。四輪驅動指從“人類發展服務、基本運行服務、流通服務和誠信文化”四個方面協調推進。八管齊下指“三個工程、四個計劃和一個部”八大舉措協同推進。三個工程是國家知識創新工程、流通強國工程和誠信文化建設工程。四個計劃是文化服務行動計劃、旅游服務行動計劃、生產性服務行動計劃和公共型服務行動計劃。一個部指組建“國家知識經濟部”,促進知識型服務業和知識經濟的發展。
其預期效果是:建成知識創新強國、知識傳播強國、知識經濟強國、流通服務強國和高質量的誠信社會;完成中國經濟從工業經濟向知識經濟、從效率優先向質量第一、從生產驅動向服務引領的轉型升級。
摘自 科技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