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中國提出“創新發展”理念,更多高技術含量、高制造質量、高知名度的中國產品正在風靡全球。無人機、智能手機、家用電子產品等“中國智造”揚帆海外,并通過本土化運營扎根當地,實現全球化價值。
美國:“全本土化”助力無人機遠征
當美國多數廠商把無人機視為“玩具”,將目光局限于發展固定翼飛機和大飛機時,中國無人機企業瞄準市場空白,以創新技術產品迅速搶占消費級無人機市場,讓美國公司“追悔莫及”。
“在主力消費級無人機產品推出的早期,大疆將當時聞所未聞的無人機帶到好萊塢和硅谷,受到電影人和科技界的熱捧,并在全球產生示范效益。”大疆創新副總裁王帆說,大疆的海外推廣之路主要建立在無人機新奇有趣、穩定性極高、功能極大拓展用戶視野等特性上。
統計數據顯示,大疆無人機產品在美國市場上的份額已經過半。大疆遠赴他國進行“客場作戰”時,采取了“全本土化”策略,這減少了中外方團隊的磨合成本,讓企業真正“落地生根”。
如果說大疆已經成長為消費級無人機領域的“大哥大”,億航則有可能成為行業無人機和載人無人機的“領頭羊”。
今年1月,億航在美國拉斯韋加斯發布全球首款載人無人機“億航184”,轟動科技界。5月,美國倫格生物技術公司與億航宣布了為期15年的合作,由億航為其提供1000架定制版“億航184”用于運輸供移植的器官。“億航184”還將于年內在內華達州展開載人測試,內華達州將幫助億航向美國聯邦航空局申請報批,以推動這種“無人機的士”商業化。
億航聯合創始人、首席運營官嚴治慶表示,億航尊重國際化的游戲規則,重視技術積累與分享。這家企業希望與美國公司一起打造生態鏈,做好一個飛行平臺,“借力而行”。
歐洲:技術與市場“雙輪驅動”華為
今年4月登陸歐洲市場的華為P9系列智能手機正在熱銷,通過技術與市場的“雙輪驅動”,華為正成為歐洲消費者最熟悉、認可度最高的中國品牌之一。
華為英國和愛爾蘭消費者業務國家主管揭錦錦介紹說,自2013年6月華為P6手機在倫敦首發以來,華為P系列手機在英國銷量穩步提升。P9自上市之初至今,月均銷量已達到上一代產品P8的5倍以上。
在法國,P9上市以來銷售額與P8相比增長超過800%。華為法國公司總經理宋凱說,華為希望通過推出P9,成為繼三星、蘋果后在法國最受歡迎的第三大手機品牌。
“持續增長的企業創新能力、支持法國中小企業創新發展以及與法國數字生態圈的不斷融合,是華為在法國行業內受到廣泛認可的重要原因。”宋凱說。華為在法國投資計劃高達19億美元,包括加大對法國本地供應商的采購、為當地高端人才創造就業機會等。
揭錦錦將華為手機占領國內市場、打入國際市場的秘訣歸因于“技術和市場雙輪驅動”。華為每年至少投入銷售收入的10%用于研發。過去10年,華為研發投入累計超過1900億元人民幣。
揭錦錦說,目前華為在中國、日本、美國等多地設立了16個研究所,集不同地區優勢打造產品;在巴黎設立美學研究所,跟蹤全球時尚潮流;還和合作伙伴在全球創建28個聯合創新中心,根據當地消費者習慣和應用開發產品;市場方面,華為逐步在全球建立本地化營銷團隊,加強當地消費者需求調研。
P9與德國徠卡的“強強聯合”被華為視為深度推動技術創新、提升品牌知名度的范本。“未來的創新是聯合創新,華為正在加大和產業鏈不同領域的企業進行聯合創新,從而促進產業的快速革新。”揭錦錦說。
亞洲:小米刷新“中國制造”形象
恐怕只有印度的熱浪才足以形容印度“米粉”的熱情。2014年6月,小米正式進入印度市場,印度年輕人高舉著繪有“米兔”形象的海報,排成長龍等待新品發售。在印度本土最大電商弗利普卡特公司進行的小米3手機“閃售”活動,第一次售罄用時39分鐘,第二次僅用5秒。
市場調查公司IDC的數據顯示,小米現已成為印度第三大電商銷售手機品牌。紅米Note3手機在印度兩個月就售出超過60萬部。今年一季度印度可穿戴產品市場上,小米手環位列首位,占據了27.1%的市場份額。
印度《展望》雜志撰文形容中國手機:“它們光滑、時髦,有工藝、價格低廉,它們是中國制造。”該雜志還指出,中國手機壓低了印度手機市場的定價,使普通人更有能力購買手機。去年四季度,中國品牌已占據印度手機市場份額的22%。
小米方面表示,印度電商市場的穩定增長是小米成功的因素之一;小米也專注產品本身,逐漸在“粉絲”中樹立品牌形象,基于“粉絲”口碑,銷量得以穩定增長。
在韓國,小米小家電產品也成為市場寵兒。韓國最大購物網站Gmarket數據顯示,小米產品奪得了該網站2015年手機移動電源和體重秤銷量排行榜冠軍,小米耳機也進入了耳機銷售排行榜前十名。
過去,韓國民眾普遍認為“中國制造”廉價低質,現在小米產品卻做到了物美價廉。“中國制造”帶來高性價比商品的觀念正在韓國消費者中擴散。
非洲:太陽能緩解區域電荒
在肯尼亞最大的貧民窟基貝拉貧民窟,中國制造的太陽能節能電燈照亮了居民卡瑪烏的小屋。
貧民窟經常斷電,居民多用蠟燭照明。不久前,卡瑪烏花了2000多先令(約合人民幣130元)買了太陽能燈。“太陽能燈照明亮度更高,而且安全、方便。”他說。
去年4月,35歲的中國人黨鵬飛在肯尼亞創辦了非洲陽光電子工程公司,成為“中肯半導體照明技術轉移中心”試點項目,向肯尼亞轉移中國的半導體、太陽能照明產品的裝配、制造技術。自年初銷售以來,家用太陽能照明設備已賣出近1000套。
黨鵬飛為公司規劃了“三步走”戰略:先做好家庭太陽能照明設備推廣,然后打開市政太陽能照明系統市場,最后建立城市或周邊鄉村的太陽能發電站和電網,“將清潔能源輸送到肯尼亞的千家萬戶”。
數據顯示,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區,僅有1/5的人口沒有用電困難。非洲巨大的電力缺口和得天獨厚的日照條件,讓中國光伏企業找到商機。過去中國對非出口產品以紡織品、日用百貨等傳統剛需產品為主,而近年來,采用創新技術的光伏產品出口正穩步增長。
除了黨鵬飛的初創企業,很多中國大型光伏企業已在非洲大陸“深耕”。無錫尚德太陽能電力有限公司2011年進入非洲市場,光伏項目裝機集中在南非、肯尼亞、摩洛哥等國,平均規模大于歐美等成熟市場。
全球環境基金氣候變化專家戴維?羅杰斯說,中國投資對非洲實現清潔、可持續發電很有幫助,可幫助當地緩解電力短缺,非洲國家應當“移植”中國的技術和經驗。
摘自《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導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