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源不斷的資金投入仿佛一針強心劑,強勁地推動著美國的科技發展。而技術革新這盞明燈,也將在收效甚微的救市計劃把民眾的信念摧毀之前,給美國乃至全世界帶來新的希望,并成為美國經濟重生的主要動力和重要途徑。而當前最重要的就是在包羅萬象的科技領域內找到一個突破口,在經濟疲軟的今天,仍能保持強勁的發展態勢,引領美國經濟走出無盡的深淵。
2009年4月27日,美國總統奧巴馬在美國國家科學院第146屆年會上宣布了其在科學研究、創新等方面的新計劃和投資。他承諾,將把美國GDP的3%投資于研究和創新,這將超出美國在1964年創造的科研投資最高值。而在2月17日,奧巴馬已經簽署了總額為7870億美元的經濟刺激計劃,其中約有1200億美元投向了科技領域用以支持高新產業的發展。這一大手筆,就連轟動一時的“阿波羅計劃”和“曼哈頓計劃”都無法企及,也標志著奧巴馬“科技新政”的全面展開。
新能源經濟獨領風騷
盡管奧巴馬之前提出的新能源計劃被認定是破釜沉舟的一試,但仍有不少經濟學家對此表示了贊賞。在奧巴馬看來,這次冒險的一大伏筆就是通過發展新能源來激發久違的技術革命,創造新的經濟增長點,營造全新的經濟發展模式,從而徹底走出經濟危機的陰霾。
商用衛星出口搶占先機
生物醫藥前途無量
生物醫學領域一直為商界所看好,而干細胞研究就是其中的最大熱點,相關研究的突破將直接帶動生物醫藥產業實現幾何式增長。
或許很多人會對以科技促經濟的設想提出質疑,那么這一方式實現的希望又有多大呢?歷史經驗表明,全球性經濟危機往往能催生出重大的科技創新并激發新的技術革命。1857年的世界經濟危機引發了以電氣革命為標志的第二次技術革命;1929年的世界經濟危機引發了以電子、航空航天和核能等技術突破為標志的第三次技術革命。最近一次的信息技術革命,也有效地幫助美國走出了1987年經濟危機的陰影。
歷史的車輪不會停輟,種種跡象都表明,一場新的技術革命即將襲來,與之而來的“新經濟”也將展現于世人眼前。這次的“新經濟”將會造就一個怎樣的世界,我們無從而知,但可以肯定的是,“新經濟”的興起和發展,將會對現有的經濟社會發展模式以及人類的生存和思維方式產生深遠的影響。
2009年4月27日,美國總統奧巴馬在美國國家科學院第146屆年會上宣布了其在科學研究、創新等方面的新計劃和投資。他承諾,將把美國GDP的3%投資于研究和創新,這將超出美國在1964年創造的科研投資最高值。而在2月17日,奧巴馬已經簽署了總額為7870億美元的經濟刺激計劃,其中約有1200億美元投向了科技領域用以支持高新產業的發展。這一大手筆,就連轟動一時的“阿波羅計劃”和“曼哈頓計劃”都無法企及,也標志著奧巴馬“科技新政”的全面展開。
新能源經濟獨領風騷
盡管奧巴馬之前提出的新能源計劃被認定是破釜沉舟的一試,但仍有不少經濟學家對此表示了贊賞。在奧巴馬看來,這次冒險的一大伏筆就是通過發展新能源來激發久違的技術革命,創造新的經濟增長點,營造全新的經濟發展模式,從而徹底走出經濟危機的陰霾。
在此次1200億美元的科技刺激基金中,可再生能源和提升能源使用效率就占了468億美元,可謂是獨領風騷。新能源開發備受關注不僅由于傳統的化石燃料即將耗盡,還因為全球氣候變暖的態勢正愈演愈烈,而這與找尋替代能源的成本下降以及新能源使用效率的提高也是密不可分的。
1月16日,奧巴馬在參觀俄亥俄州的一家工廠時表示,發展可再生能源是“美國復興和再投資計劃”的重要組成部分。他計劃用3年時間促使美國可再生能源產量增加一倍,并提高3/4聯邦政府建筑及200萬家庭的能效。
2月24日,奧巴馬在國會發表的首次演講中大力號召加強對清潔能源的投資,并重申將在3年內使美國的可再生能源產量翻一番。他表示,要想使美國經濟真正轉型,并使地球免遭氣候變化之苦,生產清潔的可再生能源勢在必行。
4月27日,面對600多名院士,奧巴馬鄭重表示,清潔能源是當代的“偉大計劃”,其將成倍增加能源部科學辦公室等3家主要科學機構的經費,并將在能源部下成立先進研究項目局。
而在遭受沖擊最猛烈的汽車界,大家也不約而同地將希望寄托在了尚未普及使用的新能源汽車上,期盼以此帶動這一支柱產業乃至全球經濟重振雄風。今年,德國寶馬公司等歐洲眾多汽車廠商都將陸續推出研發的新型清潔能源汽車。而早在去年11月下旬,美國加州的部分城市就與一家企業定下協議,聯合建設全美首個電動汽車充電網絡,以鼓勵更多人使用電動汽車,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按照這一總投資額達10億美元的計劃,加州將把100萬輛使用汽油的機動車置換成電力機動車。
奧巴馬表示,掌握可再生能源的國家將領導21世紀。美國目前的太陽能產量落后于德國和日本,維持其自主研發的混合動力車運轉的電池也是“韓國制造”,這些情況都勢必會刺激和促進美國科技的迅猛發展。奧巴馬指出,在預算草案中,風能、太陽能、生物燃料以及清潔煤技術等每年都將獲得150億美元的投資,幫助創造500萬個就業機會。此外,美國今后數年還將在能源研究上投入數十億美元。
奧巴馬還呼吁國會進行相關立法,以建立二氧化碳排放權的交易機制。他還于4月16日呼吁在全美建設高速鐵路系統,以緩和交通擁堵、節約能源、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而在環境清潔領域投入72億美元刺激資金,奧巴馬的決心可見一斑。
隨著低碳理念逐漸深入民心,國際碳市近來也變得十分炙手可熱。對沖基金等投機熱錢在次貸危機中受挫后,紛紛撤出地產、金融領域,新興且前景良好的“碳資產”也就成了他們的上上之選。目前,美國硅谷約有80%的風險投資基金都從信息技術轉向了可再生能源、節能減排技術。而新能源也成為了美國風險投資的第三大行業,僅次于信息技術和生物技術行業。從去年開始,越來越多的硅谷IT企業轉做太陽能等新能源業務,硅谷也因此有了“太陽谷”的戲稱。
據聯合國環境署最近發表的報告預測,全球新能源產業還將對就業產生重要影響。未來幾十年里,各國應對氣候變化的努力將創造數以百萬計的工作崗位,風能、太陽能等領域的就業崗位將超過化石燃料領域。而光伏和風電產業的發展也將明顯受益于奧巴馬的新政。以光伏發電為例,專家預計,未來5年內,僅美國市場的太陽能發電設備需求量將是2007年全年新增容量的5.8倍,光伏產業的增長率也將至少達到30%以上。
事實上,奧巴馬傾心于新能源經濟并非毫無緣由,其強大的能源環保智囊團都為新能源發展的計劃貢獻了自己的心力。奧巴馬的能源和環境小組主要由忠于環保的環境學家組成。小組中大部分人將關注的重點放在環境變化上,諸如如何提高能效以及推動可再生能源的使用等,能源和氣候變化助理卡羅爾·布朗內,環保署署長莉薩·杰克森,內政部部長肯·薩拉扎,白宮環境質量委員會主席南希·蘇特蕾都是這方面的代表。而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主任朱棣文出任能源部部長,也被認為是奧巴馬看重新能源發展的原因之一。朱棣文大力倡議開發清潔能源,是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的代表人物。此外,在國會中,各派的力量也發生了相應的變化,加州的議員占據了議會主要的委員會并起領導作用。截至目前為止,美國行政和立法機構的大部分席位都被那些強烈支持新能源和環境計劃的人士牢牢控制著。
商用衛星出口搶占先機
美國商用通信衛星制造商曾一度壟斷全球市場。然而,10年前出于所謂“國家安全”考慮而頒布的出口管制條例重創了美國制造商的市場占有率。美國國會眾議院4月上旬召開了系列聽證會,考慮修改這一限令,以重振衛星出口。
據《紐約時報》報道,這一舉措堪稱“零成本”,無需耗費納稅人的數十億美元。而美國勞工部的統計數據顯示,2007年與衛星工業直接相關的崗位就有25萬個。商用衛星產業的再次興起也將大大改善美國國內的就業形勢。
自美國1964年將第一顆地球同步軌道通信衛星送上太空以來,衛星制造與出口迅速壯大。截至20世紀末,美國公司全球衛星市場占有率近90%。據美國衛星工業協會統計,全球衛星工業自2002年以來穩定增長,年平均增長率達11.5%,2007年產值總計1230億美元。
然而,美國兩大衛星制造商休斯航天通信公司和勞拉航天通信公司1998年初遭人指責向他國出售商用及軍用設備,在美國國內激起軒然大波。其時掌控國會的共和黨人于當年9月警告說,衛星出口可能導致秘密材料與信息泄露。一個月后,他們通過了一項議案,要求把商業衛星列入武器范圍,嚴格許可證制度,并賦予國會出口監督權。因“拉鏈門”面臨彈劾危機的克林頓被迫簽署了這項議案,并使之成為了法律。
管制條例實施不久便給美國制造商帶來重大打擊:1999年美國衛星出口額較1998年驟降40%。波音公司失去了一筆價值4.5億美元的訂單,加拿大公司退出了4個項目的合作。自管制條例1999年生效至今,美國衛星制造商全球市場占有率已從90%跌至50%左右,與衛星出口管制條例生效前形成了鮮明對比。
由于管制條例把衛星出口等同于國際武器貿易,美國衛星制造商前后共需要申請6道許可證。根據美國戰略與國際問題研究中心去年提供的數據,許可證審批平均每年給美國衛星工業增添5000萬美元的成本,從而使年收入的損失最多達6億美元。
衛星出口管制還導致美國對外貿易逆差。美國商務部數據顯示,美國高技術產品出口2003年首次出現貿易逆差。這一年,美國衛星出口額僅為2.15億美元,遠不及1998年的10.5億美元。
奧巴馬在競選期間就曾針對太空開發發表聲明,批評衛星出口管制“過度損害國內航天工業競爭力”,令國家損失數十億美元。他承諾將重新審議相關條例,修改出口許可證制度,以確保美國衛星制造的國際競爭力。如今,帶領美國盡快走出經濟衰退已成為了奧巴馬政府的首要任務,解除限令定能有力拉動美國的經濟增長,成為促進美國經濟復蘇的強勁動力。
生物醫藥前途無量
生物醫學領域一直為商界所看好,而干細胞研究就是其中的最大熱點,相關研究的突破將直接帶動生物醫藥產業實現幾何式增長。
胚胎干細胞是具有最廣泛發展潛力的干細胞,可以分化成所有不同種類的體細胞,是培養人體組織和器官以治療疾病的最理想選擇。但由于胚胎干細胞要從胚胎中提取,相關研究在美國引起了倫理方面的激烈爭論。
1月23日,美國杰龍生物醫藥公司宣布,該公司利用人胚胎干細胞進行治療脊髓損傷病人的試驗,已獲得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批準。這是美國藥管局首次批準將胚胎干細胞用于人體疾病治療試驗。3月9日,美國總統奧巴馬簽署行政命令,宣布解除對用聯邦政府資金支持胚胎干細胞研究的限制,嚴格履行了其在競選期間做出的承諾,這也預示著美國在胚胎干細胞研究方面的政策將逐步松動。
全球性的金融動蕩和信貸緊縮,使得幾乎所有行業都進入了“沒有風投的日子”,生物醫藥卻是一個例外,甚至有風投機構為生物醫藥設專項基金。美國洛克菲勒家族專屬的風險投資公司Venrock 3月4日宣布,旗下投資已上市生物醫藥的專項基金已募集到1.94億美元,這是Venrock首次針對某個具體領域的上市公司設立基金。
此外,生物醫藥行業不僅是經濟危機中投資者的避風港,更是長周期中的長跑冠軍。金融危機以來,美國市場的醫藥保健股指數走勢僅次于必需消費品,遠好于周期性行業表現。
生物醫藥產業作為網絡經濟之后的又一經濟增長點,以每5年翻兩番的速度迅猛發展著。相關數據顯示,美國2003年醫藥衛生相關產業的產值占GDP的比重就達到了15%。此次干細胞研究的松綁無疑將為生物醫藥行業帶來更大的商機,也極有可能成為促進美國經濟恢復的另一殺手锏。
或許很多人會對以科技促經濟的設想提出質疑,那么這一方式實現的希望又有多大呢?歷史經驗表明,全球性經濟危機往往能催生出重大的科技創新并激發新的技術革命。1857年的世界經濟危機引發了以電氣革命為標志的第二次技術革命;1929年的世界經濟危機引發了以電子、航空航天和核能等技術突破為標志的第三次技術革命。最近一次的信息技術革命,也有效地幫助美國走出了1987年經濟危機的陰影。
“網絡新政”收效顯著
早在1992年總統競選期間,克林頓就宣稱要使信息高速公路像州際高速公路系統那樣成為國家基礎結構的新基石;1993年9月,副總統戈爾提出了建立國家信息高速公路的設想,正式名稱是“國家信息基礎設施行動計劃”。該計劃意欲投資4000億美元,在2015年前,以光纖光纜等現代通訊手段為“公路”,建立起一個連接全美所有家庭和社會機構的光纖通信網絡;以電腦、電視、電話、傳真等多媒體為“汽車”,數字化、大容量、高速度地向各地乃至全世界傳輸各種數據、視聽信號和圖文資料等信息,通過電子方式實時進行雙向的多媒體信息交換。1994年10月,白宮首次開通了與全球最大的計算機網絡相聯的多媒體交互信息網點,從而正式踏上了“信息高速公路”。
這一計劃的實施使得克林頓在任的8年經濟得以持續增長,其影響也一直延續至今。而美國在經濟高速增長的同時,失業率和通貨膨脹率也在持續走低。自1991年3月到2000年12月,美國經濟已持續增長116個月,超越了歷史紀錄。
據統計,1997年至1998年,美國中等收入家庭的年收入增長了3.5%,達到了38885美元的歷史最高點。而且,美國的失業率已從1992年的7.4%降至2000年4月的3.9%,為30年來的最低點;通貨膨脹率自1992年以來,一直控制在3%以內。1999年底,如果不計食品和能源,美國消費品的通脹率只有1.9%,增幅為1964年以來的最小值,且沒有明顯的上升跡象。而且,公眾普遍認為官方將通脹率至少高估了一個百分點。若真如此,那就意味著美國經濟幾乎達到了零通脹水平。
在強勁的經濟背景下,長期困擾美國乃至世界的美聯邦巨額財政赤字逐年大幅減少。在1997年財政年度中,聯邦財政赤字從上年度的1073億美元銳減至226億美元,為1974年以來的最低紀錄。1998財政年度,美國消滅了聯邦財政赤字,實現了自1969年以來30年首次財政預算平衡,并實現了728億美元的財政盈余。
此外,在互聯網經濟的刺激下,美國股市也是一路走高。1966年至1983年的18年間,道瓊斯指數一直維持在1000點水平。從1983年至1995年的12年間,道瓊斯指數上升到4000點。1995年11月道指首次突破5000點,1997年2月道指升上7000點,1999年3月16日盤中首次突破歷史性的1萬點大關。
據統計,1995年至1998年實際經濟增長的35%為互聯網相關的企業所創造。1998年信息產業提供就業崗位740萬個,約占全美就業人數的6%。1999年,美國互聯網相關企業創造的產值超過5070億美元,信息產業首次成為美國第一大產業。2000年信息產業的產值占到美國GDP比重的8.3%,對美國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高達1/3之多。當年6月美國商務部發表的《數字經濟2000》報告指出,信息技術已成為美國經濟增長的第一推動力。基于這一平臺,其他產業的創新發展也迸發出了無可比擬的巨大能量。
21世紀初,由于金融投機交易過度膨脹,虛擬資本同實物資本和實業部門的成長脫離得越來越遠。社會經濟開始虛假繁榮,導致了互聯網泡沫的破滅,并造成了美國經濟的短暫衰退。但這都無法磨滅信息技術革命為促進美國經濟快速發展所作的巨大貢獻,而克林頓政府的“網絡新政”也是聲名遠播,為人津津樂道。
“星球大戰計劃”另辟蹊徑
隨著美國中央情報局冷戰密件的曝光,名噪一時的“星球大戰計劃”被證實是一場徹底的騙局,一時間輿論嘩然。大多數人開始相信“星球大戰計劃”只是美國政府為了拖垮蘇聯而采取的一種宣傳手段,但這卻無法抹去該計劃為冷戰時期美國經濟復蘇所作的貢獻。據美國空間政策中心測算,至20世紀末,與“星球大戰計劃”相關的7個產業,使美國的國民生產總值增加了650億美元,極大地促進了美國經濟的快速增長。
由于之前實行的以減稅為主的“經濟復興計劃”收效甚微,美國前總統里根于1983年3月宣布實施“星球大戰計劃”,即反彈道導彈防御系統的戰略防御計劃。其核心內容是以各種手段攻擊敵方的外太空洲際戰略導彈和航天器,以防止敵對國家對美國及其盟國發動的核打擊。該計劃是一個以宇宙空間為主要基地,由全球監視、預警與識別系統、攔截系統以及指揮、控制和通訊系統組成的多層次太空防御計劃。其幾乎囊括了所有的高新技術領域,包括火箭技術、航天技術、高能激光技術、微電子技術、計算機技術等。由“洲際彈道導彈防御計劃”和“反衛星計劃”兩部分組成,預算超過1萬億美元。
“星球大戰計劃”的初衷是鞏固美國國防實力,用以拖垮前蘇聯。但實際上卻達到了以高技術計劃盤活政治和經濟格局的“一石三鳥”效果。該計劃研究的技術90%可以民用,據當時美國有關方面的模擬計算,“星球大戰計劃”中的定向能技術開發,每投入1美元即可獲利44美元,這種科技投入效益極大地刺激了當時技術密集型產業的投資和發展。
事實上,美國高技術產業通常源于國防科研與軍工生產。軍工作為高科技、高附加值行業,具有較高的勞動生產率和經濟效益,已成為了科技發展和創新的重要推動力量。正是為部署“星球大戰計劃”而開發的全球定位系統,促成了GPS在當前國民經濟中的應用,每年約可產生近百億美元的直接效益。該計劃實施后,美國國內投資得到迅速提振,對國防、鋼鐵等相關行業而言帶來了顯著的推動作用。在尚未提出計劃的1982年,國防、鋼鐵、有色金屬、化工板塊的收益在所有板塊的排名中位列最后十位之列。但在該計劃提出的1983年,上述四大行業的收益當年全部躋身前十。可以說,美國戰后最長的經濟持續增長期的出現與“星球大戰計劃”的提出密切相關。
目前許多用于“星球大戰計劃”的實驗裝置仍然發揮著作用。如美國白沙實驗場,研究“光束飛船”的激光仍然來源于“星球大戰計劃”中使用的儀器,而該計劃對高能激光技術、微電子技術等高新技術群發展的影響也將源遠流長。
結束語:
從世界經濟的發展經驗來看,每次發生經濟衰退都需要找到一個新的基點以便走出困境。克林頓時代依靠的是“網絡新政”,里根時代依賴的是“星球大戰計劃”,奧巴馬時代同樣需要一項具決定性意義的戰略構想引領美國走出經濟危機的漩渦。美國的再次崛起需要一個超過數十萬億美元價值的大產業作為其經濟結構的基柱和崛起的根本,而無論是新能源產業、衛星工業還是生物醫藥產業都存在著巨大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