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科技日報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而科技成果轉化則是讓生產力發揮實效的“最后一公里”。然而,這“最后一公里”走起來卻并不平坦,充滿著路障與坎坷。
近年來,為打破科技成果與 產業發展“兩張皮”現象,讓“高冷”的科技成果走出實驗室的“深閨”,讓科研“青蘋果”變為產業“紅蘋果”,我國相繼出臺了一系列科技政策、法規文件。尤 其是近一年來,更是連出“三記重拳”:從修訂《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到印發《實施〈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若干規定》,再到最近發布的《促進科技成果轉移 轉化行動方案》。這些政策涉及研發資金管理、研發平臺建設、產學研合作、專利資助、創新驅動發展、人才隊伍建設等,為促進企業科技成果轉化提供了強勁動 力。
然而,科技成果轉化最核心的就是價值評估,怎么才能讓供給和需求方做到心中有數?科技成果轉化是否有標準去衡量?近日發布的全國首個科技服務業團體標準《科技成果轉化成熟度評價規范》(簡稱《評價規范》)給出了答案。
這項《評價規范》由北京市科學技術協會、首都科技服務業協會、中關村天合科技成果轉化促進中心、中國標準化研究院聯合發布。旨在為科技機構開展科技成果轉化提供評價依據和操作規范,引領和規范科技服務業產業發展,實現科技服務標準化,助推國家標準化體系建設。
“科技成果轉化服務需要專業的評價工具、專業的人才團隊和專業的服務體系,從而對科技成果和市場需求進行挖掘評測、方案策劃、資源整合和促進服務。但是之前并沒有相應的標準體系,因此,建立系統化和專業化的科技服務體系具有重要意義。”首都科技服務業協會理事長劉東威說。
科技成果轉化的痛點
“《評價規范》是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科技創新大會、兩院院士大會和中國科協九 大的重要講話精神,發揮科技類社會組織優勢,推動首都科技服務業科學、規范、健康發展,為廣大科技工作者參與科技成果轉化、投身大眾創新、萬眾創業時代潮 流營造良好環境,推動國家標準化體系建設。”劉東威說。
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科學技術的整體水平有了顯著提高,但科學技術與經濟發展相脫節的問題還沒有得到根本解決,在如何有效地利用科技成果創造有競爭力的優勢產品和服務方面還存在著重大缺陷。
據統計,我國科技人力資源的總量已達5700萬人,研發人員的總數已經達到354萬人, 分別居世界第一位和第二位。我國每年取得的國家級重大科研成果在3萬件以上, 省部級的科研成果更多。而在國家級的3萬余項科技成果中, 只有約20%左右的成果轉化并批量生產, 其中能形成產業規模的大約只有5%;每年的專利技術有7萬多項,但專利實施率僅為10%左右;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30%左右,其中高新技術對經 濟增長的貢獻率僅為20%,遠遠低于發達同家60%的貢獻率。來自教育部的調查結果表明,我國高校目前雖然每年取得的科技成果在6000—8000項之 間,但真正實現成果轉化與產業化的還不到1/10。這無疑是對科技資源的一種巨大浪費。
如果科技成果不能在生產中轉化,水平再高,價值再大,也是水中月、鏡中花,形不成現實的生產力。那么,到底是什么阻礙了我國科技成果轉化?
“事實上,科技成果產業化不僅是中國的問題,同樣也是歐美等西方發達國家面臨的重要問 題。要開辟科技成果產業化的新局面,就必然需要創新的思路開拓創新的模式。一項科技成果能否及時成功轉化,涉及技術研發、權屬轉讓、價值評估、資金投入、 工程化工藝化及市場營銷等。每個環節都環環相扣,缺一不可,而連接這些環節的標準和規范就顯得尤為重要。”劉東威說。
因為不是所有的科技成果都具備成熟的市場轉化條件。“科技成果需要篩選,哪些是馬上能轉的,哪些還需要什么樣的條件來進一步培育。”劉東威說,轉化的目標市場、支撐條件、產品化條件、商品化條件等等都需要評價和判斷。
由于科技成果轉化具有很強的專業性。在國外,既懂技術、又了解市場,同時具備法律和商務 談判技能的復合型專業人才構成了科技成果轉化機構的核心競爭力,他們能夠整合各方資源,通過對科技成果的價值篩選、包裝培育,實現技術有效保護和價值增 值,通過針對性技術營銷和商業談判創造最大市場價值。
但是,在我國科技成果轉化機構的從業人員普遍缺乏科技成果轉化所需的專業能力,即使有推進科技成果轉化實施的主觀愿望,卻囿于專業能力,只能充當技術供求信息的傳遞者。
“科技成果轉化是一項復雜系統工程,需要從科技服務產業創新的高度和深度定位和設計,迫 切需要開發一套科學性強、市場成熟度高、操作簡便的、符合中國科技產業特色的科技成果轉化成熟度評價標準。”劉東威說,要能夠從科技成果轉化的目標市場、 支撐條件、產品化條件、商品化條件等關鍵要素,為科技成果擁有方、創新創業企業、個人發明等提供轉化路徑設計依據和標準。
科技成果轉化成熟度將可清晰判定
據了解,此次發布的《評價規范》共分為七個部分,規定了科技成果市場轉化成熟度的術語與定義、評價原則、評價內容、評價方法、評價流程和評價報告等,適用于項目成果擁有方、需求方、金融機構、第三方評價機構及政府管理部門等對科技成果轉化成熟度的評價。
中關村天合科技成果轉化促進中心副主任朱楠介紹說,《評價規范》采用包括評價模型和評價 權重確定的評價方法,以“技術先進性、外部支撐性和市場轉化性”三個維度,在技術研發、技術人才、市場要素、資源要素、產品化要素、生產化要素及商業化要 素等七個方面的24個具體評價指標出發,突破了原有科技成果轉化服務模式,為科技成果在轉化過程中科學地配置了相關要素,將有效推動科技成果轉化進程。
據了解,技術先進性主要從技術研發和技術人才兩個方面進行評價,外部支撐性主要從市場要素和資源要素兩個方面進行評價,市場轉化性主要從產品化要素、生產化要素及商業化要素三個方面進行評價。
其中,技術先進性包括技術研發和技術人才兩方面,分為技術水平、技術難度、技術進度、技術成果、技術帶頭人能力、研發團隊實力等八個方面。
外部支撐性包括市場要素和資源要素兩個方面,分為市場規模、市場周期、市場細分、市場競爭、人才資源、資金資源配套、資源環境資源等八個要素。
市場轉化性包括產品化要素、生產化要素及商業化要素三個方面,分為功能特性、用戶特性、品質特性、成本特性、研究開發系統、生產制造系統、營銷服務系統、政策影響、模式創新、贏利預期等十個要素。
“最后根據評價指標高分項和低分項,通過指標權重的綜合算法,得出綜合指數分數。”朱楠說。
根據《評價規范》,未來在評價一項科技成果是否真正有轉化價值時,應先引入第三方評價機 構,從技術先進性和市場轉化性等方面綜合考量,例如技術在所涉領域國內外所處的位置,已得到的專利和獎勵,成果轉化為產品進行規模化生產時的難易程度和市 場需求度等因素。同時,評價機構還將依據項目性質或領域,從專家庫中隨機選取技術、市場、管理及金融等方面的矩陣式專家,獨立依據《評價規范》進行客觀打 分評價。
“該規范為科技機構開展科技成果轉化提供第三方評價依據和操作規范,引領和規范科技服務 業產業發展,實現科技服務標準化,助推國家標準化體系建設,從科技成果的創新基因要素、目標市場要素、資源配置要素及產業過程要素等方面,建立了完整的評 價指標體系及評價方法,具有科學性、先進性、系統性和可操作性。”劉東威表示。
將成科技成果轉化的重要尺度
隨著《評價規范》的發布,北京市將再次破除阻礙創新驅動發展壁壘,打通科技成果轉化通道,最大限度調動科技人才創新積極性,使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真正落地。
北京市科技人才多、科技力量雄厚,科技工作走在全國前列。科技企業數量、科研經費投入強 度全國第一,獲國家科學技術獎項目總數連續四年超三成,科技成果多、貢獻大。“發揮北京科技創新優勢,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也是北京服務我國建設世 界科技強國的重要任務。”北京市科委委員劉暉說。
“今后北京市科協將率先踐行這一評價規范,將其作為下屬科技社團組織科技成果轉化的重要尺度。” 北京市科協黨組書記、常務副主席馬林說。
據悉,北京市科協還將與首都科技服務業協會等單位共同開展知識產權、技術秘密、科技企業股權估值等無形資產的系列標準及科教融合標準的制定,解決科技成果轉化過程中有形和無形的相關問題,助力科技成果轉化。
“北京市科委要在促進全市的科技服務業發展過程中,在推進北京建設全國科技創新城市中, 積極推進該項標準在更多的企業、更多的科技成果提供方和需求方中的普及應用,并與北京市科協等單位一起,深化研究完善此標準,爭取把該標準建成推動科技成 果轉化和科技服務業發展的一個重要工具。”劉暉表示。
據了解,下一步,首都科技服務業協會將依托“首都科技成果產業化公共服務平臺”“北京市 科學技術協會科技成果轉化平臺”和“中關村天合科技成果轉化促進中心平臺”,發揮《評價規范》這一團體標準的作用,并組織開展科技成果挖掘、評價和轉化對 接工作。同時將與有關單位共同編制《標準化服務法務問題研究》《互聯網科技成果技術交易規范》《機械裝備零部件再制造平臺服務標準》等標準以及研究、解決 科技成果轉化過程中有形和無形權益的轉讓和處置等相關問題,進一步完善科技成果轉化服務標準化和規范化,推動高校和科研機構的知識產權管理和技術類無形資 產按市場規律,依法采取順暢的流轉方式處置科技成果,助力我國科技成果轉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