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自動化技術已經廣泛用于工業、農業、軍事、科學研究、交通運輸、商業、醫療、服務和家庭等領域。它是工業、農業、國防和科學技術現代化的重要條件和顯著標志。1946年首次提出“自動化”一詞,直到上世紀60年代,隨著現代控制理論的出現和電子計算機的推廣應用,自動控制與信息處理結合起來,使自動化進入到生產過程的最優控制與管理的綜合自動化階段。可以說,自動化的逐漸普及與計算機技術、信息技術、互聯網技術的創新發展有著極大的關系。
“互聯網+”是近兩年廣為人知的、具有中國特色的新興詞匯,它代表著一種新的經濟形態,此概念的中心詞是互聯網,指的是依托互聯網信息技術實現互聯網與傳統產業的聯合,以優化生產要素、更新業務體系、重構商業模式等途徑來完成經濟轉型和升級。“互聯網+”計劃的目的在于充分發揮互聯網的優勢,將互聯網與傳統產業深入融合,以產業升級提升經濟生產力,最后實現社會財富的增加。
“互聯網+”是互聯網發展的新業態,也無疑是互聯網思維的進一步實踐成果,推動經濟形態不斷地發生演變,為改革、創新、發展提供廣闊的網絡平臺。
目前我們比較常見的形式多為“互聯網+”各種傳統行業,從而使這些行業展現之出新的生命力。當然,作為一種思維方式或是平臺而言,“互聯網+”亦可與技術相結合,比如我們最為熟悉的自動化技術。
顯然,“互聯網+”所依托的互聯網平臺本身就是一種信息技術的產物,將“互聯網+自動化”延伸至工業領域,更像是“兩化融合”的一種具體的意識形態。“互聯企業”、“工業物聯網”、“數字化企業”等等概念事實上都是在信息技術與自動化技術相結合的聚力下所產生,由此可以更加方便地憑借自動化技術獲取設備及整個工廠中的大數據,再利用信息技術將這些數據進行有效整合并加以利用。
在自動化業內曾有過這樣的爭議:如果可以衍生出“互聯網+工控”,那為什么不是“工控+互聯網”?爭議的焦點在于創新業態下的基礎是工控還是互聯網?是設備還是通信能力?筆者認為工控與互聯網必須相輔相成、并行發展。從“兩化融合”到“互聯網+”,重點在于“融合”、“加”。自動化技術作為幕后英雄并不能像互聯網一樣廣為人知,更不可能像互聯網一樣通俗地被人們理解和運用,因此,與互聯網結合或許是自動化一次尚佳的曝光機會。當然這并不代表二者之間誰成就了誰,僅使用互聯網而不注重產業或者原始技術的進步亦無法將加法做好。我們不難發現,今天的自動化技術越來越偏向于按行業發展態勢而發展,貼近行業用戶需求,自動化深諳于內部技術,而互聯網則愈發植入表象,分工不同,各有優勢。在中國邁向智能制造的路上,自動化與互聯網是兩架馬車,也是一對翅膀,助力我們加速實現《中國制造2025》的目標,這正是我們想要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