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6年7月25日
地點:成都麓湖藝展中心
主持人:楊念魯中國教育學會秘書長
嘉賓:
陶西平中國教育學會顧問、教育部總督學顧問
陳如平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基礎教育研究所所長
余勝泉北京師范大學未來教育高精尖中心執行主任、教育學部副部長
左華榮成都市教育局黨組成員、副局長
羅清紅成都市教育科學研究院院長
陸枋成都市實驗小學黨總支書記
尚俊杰北京大學教育學院副院長、教育技術系系主任
李笑非成都七中初中學校校長
姜言邦山東省昌邑市奎聚街道辦事處中心學校校長
羅立平成都萬華投資集團總裁
成都麓湖生態城泛教育平臺正在進行的實踐。光明圖片
1、關于未來的界定——這是現實的未來,不是空想的未來
陶西平:對未來學校的研究應當堅持工具理性和價值理性的統一,未來學校研究的現實意義在于探討適應未來世界和我國發展變化的相對理想的學校,這是一個艱苦、漸進的過程。從聯合國可持續發展峰會所確定的2030年可持續發展目標和我國建國一百周年的時間范圍內;未來是沒有空間邊界的,但研究未來學校應當有空間邊界,中國未來學校的研究,應該強調中國自身的特點,要對至2030年和兩個一百年期間的中國學校開展研究。
羅清紅:教育的核心任務是培養個性鮮明、思維獨立,敢于質疑、具有創新精神的人。當前我國高端產品供給不足,歸根結底是當前的教育模式難以培養出具有創新能力和意識的人才。
關于學校空間的設計問題。人類的知識和智慧從哪里來?關鍵就是三個字:“天垂象”。古人仰觀于天,俯察于地,近取諸身,遠求諸物,進而形成《易經》。杜威、蘇霍姆林斯基和陶行知等教育家的教育主張無一不是“教育要貼近生活、貼近自然”。未來學校不需要富麗堂皇,需要多一些鄉土的氣息、泥土的芬芳,真正的智慧一定來源于大自然。
未來學校與現在最大的不同,應該是在對教育“數據”的收集、分析和應用上。數據記錄的廣度、深度和寬度都不同,全程全面全體的數據記錄成為可能,一切信息都可以數據化記錄,數據可以迅速地流轉到的一切可能的環節。
未來的學校,一定是個性化凸顯的教育。依靠數據的流動來組織、管理、評價與干預。
尚俊杰:未來學校的三層境界,第一層是基礎設施建設,第二層是學習方式變革,第三層是教育流程再造。如果真的想搞未來學校,真的要從建設開始,要有一流的軟硬件基礎設施,包括校舍建設,當然,這要考慮云計算等技術的應用。第二層是學習方式變革,包括移動學習、游戲化學習、增強現實、創客教育等等,這層要特別考慮基于人工智能和大數據的學習分析。第三層是教育流程再造,強調從培養目標開始,重新考慮整個教育流程,包括課程模式、組織管理等方面。
姜言邦:未來學校,我理解是為未來培養人才的地方。未來需要高素質高水平的人去創造。學校的基本功能是培養人、發展人、提高人,簡單說就是為了讓孩子變得更好。這個好就是綜合素質更高,能力更強,特別是能夠創造未來的能力。
羅立平:未來學校是一個很大的話題,所有教育界的人,包括現在業界之外虎視眈眈的資本、處于互聯網這些顛覆行業的人都在看這塊。思想的需求,作為時代的變化,代際變化的需要,還有我們國家走向全球一體化的不同的需求,再加上技術的變革,這些東西都是對未來學校非常大的推動力。
為了推動這些新的教育模式構想,我所在的項目成都麓湖生態城目前也正在積極構建泛教育平臺,讓更多樣化的教育成為可能。
2、關于“未來學?!钡睦硐搿灰欢艹涩F實,這不是必然的結果
左華榮:教育多元的投資,教育與金融、實業等行業的深度合作,就一定可以生成完善的、多元的教育投融資體制和管理機制。但是在提供給辦學的時候,我以為其管理體制、投融資體制,教育的運營模式,學校的專業化管理和辦學模式,一定是完善的,可持續的。有些企業家跟我講,他很喜歡教育,想投資教育,甚至要貼很多錢來辦教育。我們一方面說很歡迎、很鼓勵教育的多元投入,這是一個好事,同時我們也要考慮到教育運轉的可持續性。也就是說你沒有辦法形成一個完整的可持續的運營模式,你的商業模式沒有形成,那么我認為這個就很難可持續。一方面教育需要經費投入,需要資金投入,另一方面企業的資金是需要回報的,它的回報可能是來源于教育本身,也有可能是來源于更大范圍運營的回報、運作的回報,但是一定要形成一個完整的、持續的鏈條,否則鏈條一旦斷裂,你辦的學校將無法維持,對你的教育理想也是一種傷害。
余勝泉:以前,我們學校是一個封閉的社會,我們的教育供給只來源于學校本身。但是現在隨著互聯網的發展,我們的教育會越來越出現社會化供給的一種新的形態,未來學校的教育服務完全有可能來源于學校之外,來源于社會。
未來學校的教育服務將不再是整齊劃一的,而是有選擇性的、彈性的、適應個性發展的。未來學校,學生和家長完全可以制定個性化的學習課程與活動,以適應兒童的個性、興趣、家長的目標與價值觀。未來的教育服務是具有可選擇性的,學生不僅僅可以選擇來自于所在學校的教育服務,也可以選擇來自于學校以外的互聯網教育企業、專業社會機構或其他學校所提供的優質教育服務。未來的學校教育或許是自組織的,學校形態或許是一個自組織的智慧學習環境,學生和家長完全可以制定個性化的學習課程和教育服務,完全可以根據學生的能力與特征制定自己的學習計劃、學習節奏與學習步調。
“互聯網+教育”的跨界融合還衍生了全新的線上線下融合的教學服務業態,提供虛實結合的跨界教育服務,實現線上線下融合的雙重教育服務供給,帶來全新特征的育人空間。我們對學生服務不再只是面對面,線上線下融合帶來大量傳統教育無法提供的新形態教育服務,例如自動批改、人工智能解題、社交化學習、在線輔導、在線答疑等。比如通過網上特級教師講課的東西可能比你在校老師講得更好,線上線下融合的教育服務可以穿越組織形式的邊界,提供穿越組織邊界的新形態的教育,實現虛實融合,實現社會教育資源的流動。
陶西平:未來學校的理想不一定能成現實,這不是必然的結果,且過程是艱苦和漸進的,應該從我國的實際出發,與國家教育改革發展的進程結合起來:首先,行政部門應該有戰略思維,逐步調整與建設未來學校不相適應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政策;其次,要進一步落實在黨的領導下學校的辦學自主權,制定并支持對未來學校課題的研究和實驗;第三,要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推動教師素養提升,推動教師在學校中角色的轉變;最后,要通過教育的國際交流與互鑒,學習借鑒發達國家教育改革和推動未來學校建設的經驗及教訓。
3、關于“未來學?!钡哪J健鄻踊?,在革新與堅守間
陳如平:未來學校,首先要關注學習方式的轉型。進入互聯網時代,學生學習的途徑方式多樣化,知識來源多樣化,因此,學習的內容大大拓展。在此情況之下,我們既要關注傳統的正式學習,也要多關注或者聚焦學生各種非正式學習。學生隨時隨地只要想學習,一旦有這種愿望和動機,對某個知識和事物感興趣的時候,作為學?;蛘咦鳛閷W習平臺應該提供一些必要的支持和幫助,這可能會影響到未來學校中教和學的問題。
其次,要關注學校組織與管理形態的變化與變革。由于學習空間、學習環境發生了變化,具體學習方式也不斷改變,教師的教也隨之發生一些變化。比如一個開放的社區,學校融入了社區,可能沒有圍墻,也許只有一圈柵欄,用簡單的綠色籬笆圍起來的一個校園。當學??臻g大大拓展,學校邊界大大拓展之后,校長如何來管理學校,這個問題值得探討。
第三,未來學校應關注學校與社區的融合。校長們應該深入思考,家長、社區這些學校的利益相關者,不能僅僅得到一些表面客套的關心、支持,更應考慮如何讓這部分人進到學校當中,參與教育教學管理的活動過程,這不僅要考慮路徑問題,還要考慮平臺問題,要考慮機制問題,甚至考慮參與的載體問題。社區當中的各種各樣的資源,不是說無償或者公益的,那這就是不可持續的,我們必須要有一套機制和平臺幫助社區力量介入到這個學校當中來,比如提供資源、提供志愿者服務、提供對學校的監督、提供對學校的幫助等等。
陶西平:未來學校是在現實學?;A上通過教育改革逐步形成的,國家之間、地區之間、學校之間難以有統一的標準格式,未來學校是多樣化的,但我國的未來學校會有著一些共同的特點:
培養目標更加明確。在基礎素質方面,要培養適應并且參與時代發展和變革的人,他們應該有更明確的價值觀和社會責任感;更強的能力,包括學習能力、思維能力、實踐能力和創造能力;更健康的身體和良好的心態,更好的藝術修養和審美觀念。在培養方向上,在重視為高層次創新人才培養奠定基礎的同時,更加重視為應用型包括技能型人才的培養奠定基礎。
學校形態應該更加開放??臻g更加開放,通過信息技術的應用使得學校的圍墻被打破,逐步實現各類教育資源的共享,學習場所更加多元;時間更加開放,固定的學習時間表將被打破,學習時間更加自主;學習者更加開放,打破學籍和年紀的限制,朝著終身學習的方向邁進。
學習方式更加多元。學習內容將實現核心課程、選修課程和跨學科綜合課程的相互協調;時代和民族文化傳統的價值觀相互協調;傳統科學和新的科學研究成果相互協調;教與育相互協調。學生有著更多學習內容和學習方式的選擇權,自主學習和共同學習相結合,線上學習線下學習相結合,理論學習和實踐學習相結合,學習過程與創造過程相結合,教師與學生、學生與社會結成學習共同體。
學習環境更加改善。學校布局、教室格局,校園環境應該更加適應學習方式的變革,信息技術以及其他先進人工智能設施將用于教學,學校信息化水平將大大提高。
教師隊伍更加優秀。學校和教師不會消亡,但隨著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角色的轉變,對教師的素質要求會越來越高,要以更多的投入吸引優秀人才進入教師隊伍。
教育評價更加全面。要進一步加強評價的引導和激勵作用,將社會本位的教育公平和個體本位的教育公平有機結合;要更加重視學生的綜合素質評價,使其成為評價學生的重要依據。
陸枋:未來是一個關于時間的概念。指“就要到來的時間”和“現在以后的時間”。未來天生就具有緊迫性和長久性。正因為如此,生活在現實中的我們期望能夠預測和設計未來。未來只能被有限地預測,未來學校和教育不能被無限地設計。我們討論未來學校設計的時候應該有一個限。這個“限”是什么呢?我個人覺得必須深層次對現實的社會和教育以及學校進行反思和考量,找到現實的問題,回應未來的需要。改變那些對培養未來社會所需要的人才有制約的東西,要把精力、財力、物力放在這些方面的改造上。我認為:軟件第一,硬件第二。未來學校的“形”可以變,但是學校的“質”不能變。讓人獲得最大限度的自由全面的發展,這是教育的意義和價值所在。這樣的人無論在多遠的未來都能適應當時的未來。歸根到底,對未來學校的一切美好理想,都需要“未來教師”去實現,所以培養這樣的教師才是永恒的命題。
李笑非:未來學校的學習環境將不再是刻板單向的教學空間,它應該是給學生提供無限可能的互動開放空間,構建更適宜學生未來發展的特色課堂,提供讓他們自主選擇的多元課程,并培養適宜學生的“未來”教師,用教師的精彩“未來”成就學生的“未來”精彩。這是未來學校的發展趨勢。
摘自《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