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的城市什么樣?有的人希望可以足不出戶,一切都坐在家里完成;有的人則希望動動手機,衣食住行都能搞定;還有人則希望一切的資源都能循環再利用,過上更加綠色環保的生活。
智慧城市的建設,正在讓這些構想從想象變成現實。從“數字城市”“無線城市”到“智慧城市”,技術進步推動著我國城市現代化和信息化不斷向更高層次發展。2015年,“發展智慧城市”首次被寫入了《政府工作報告》,去年4月,住建部公布了第三批國家智慧城市名單,我國智慧城市試點增加至290個,中國特色的城市現代化之路日漸清晰。
建設智慧城市,并非一日之功。缺乏統一平臺、信息資源分散、管理系統封閉等問題,也困擾著正在探索智慧城市建設的各地政府、運營商和開發商。日前,在江蘇蘇州舉行的“新ICT,讓城市更智慧——華為智慧城市生態圈行動計劃發布會”上,作為我國高科技企業龍頭之一的華為提出了建設新型智慧城市的全新思路。
“讓數據多跑路
群眾少跑腿”
在北京豐臺區六里橋西南角,有一棟“人”字形的建筑,它不僅是六里橋的地標性建筑,更是中國智慧城市的新地標之一——北京市政務服務中心。
該中心建筑面積為20.8萬平方米,承擔著全市44個委辦局、16個區縣的740余項審批服務,但偌大的辦事大廳中,只有“一個”服務窗口。不對,其實北京政務服務中心現已開通248個窗口,但每個窗口均已實現“一口入、一口出”,也就是說,作為一位市民,所有審批服務均已實現“一站式”辦理。
與很多僅實現物理集中審批、后臺卻各自為營的“偽一站式”服務不同,北京政務服務中心真正實現了“一窗式”受理、“一站式”服務、“一條龍”審批、“一門式”收費和“一表式”呈現。市民和企業只需做兩件事:遞交資料,當下或若干天后在同一窗口領證,740種審批事項皆是如此。
在這種“讓數據多跑路,群眾少跑腿”的服務背后,是真正實現了突破“部門墻”的技術支撐和服務。北京市政務服務中心其實是建設在一朵公有云之上,即北京政務云平臺。該云平臺采用PPP模式建設,由太極云、金山云共同組成。政府各委辦局可自由選擇購買服務,同時技術上兩朵云互為備份,增強了系統穩定性。
北京政務云平臺底層采用華為分布式云數據中心解決方案,上層構建了北京市跨部門數據共享與業務協同平臺、數據共享與業務交換平臺、政務協同辦公平臺,承載著北京市行政審批、政務協同等7類政務服務業務,全面提升了北京市政務服務能力。
北京政務服務中心只是華為同合作伙伴建設智慧城市的一個范例。近年來,華為的智慧城市解決方案已經廣泛應用于全球40多個國家、100多個城市。在國內,無論是東海之濱的寧波,還是華北平原的衡水,無論是長江之濱的南京,還是大河之畔的西安,都有華為提供的智慧城市方案落地,涉及政務、交通、旅游、醫療、教育等多個細分行業。
“智慧城市通過信息通信技術能夠更好地建設和管理城市,增強政府治理能力、促進產業轉型并提升市民幸福感,”華為企業BG中國區總裁蔡英華說:“同時,智慧城市建設需要多方合力,有效聚合產業鏈,更好地發揮智慧城市各方建設主體在資本、技術和人才方面的優勢,推進智慧城市建設的良性發展。”
搭建“生態圈”
共建“巨系統”
隨著近年來城鎮化的深入推進和信息化的蓬勃發展,智慧城市理念被廣泛接受并走向落地,智慧城市的內涵亦不斷豐富。但智慧城市不僅僅是信息技術在城市管理、服務等方面的簡單應用,而是一個涉及多方主體、涵蓋多個環節、建設周期長、工程量巨大的系統工程。
從建設主體來說,智慧城市建設涉及頂層設計者、方案設計提供商、基礎設施提供商、集成商、應用提供商、數據提供商等多方主體。從建設環節來說,涵蓋頂層設計、基礎設施、投融資、項目運營、上層應用等多個環節。而從行業角度看,智慧城市建設涉及政務、城管、交通、醫療、旅游、教育、社區、安全、生活等城市的方方面面。智慧城市可謂一個復雜的“巨系統”。
智慧城市的復雜性和系統性決定了“單槍匹馬”的建設模式在智慧城市領域行不通,只有各個環節的企業在發揮自身優勢的基礎上,共同合作、通力配合,才能真正將智慧城市建設落地。
7月15日,在“新ICT,讓城市更智慧——華為智慧城市生態圈行動計劃發布會”上,華為針對智慧城市這個“巨系統”的搭建再一次強調了自己的戰略定位:華為致力于成為新型智慧城市解決方案首選合作伙伴,聚焦于ICT(信息與通信技術)基礎設施,通過開放能力聚合合作伙伴,推動智慧城市生態圈的良性發展,共同為客戶提供新型智慧城市整體解決方案。
以深圳的“智慧龍崗”為例,華為一方面采用自身ICT解決方案為龍崗區打造全球領先、開放融合的基礎支撐平臺,并提供堅實的信息安全基礎,另一方面聚合業界領先合作伙伴,為龍崗區提供豐富的智慧應用,共同打造智慧龍崗生態圈。
“在今年3月舉辦的2016華為中國合作伙伴大會上,華為正式提出建設智慧城市生態圈,是華為投入大量資源建設的四個生態圈之一。”蔡英華表示,“為了支持華為智慧城市生態圈的發展,華為發布了智慧城市生態圈行動計劃,將投入億元基金和專項激勵打造該生態圈。億元基金將為生態圈伙伴在營銷推廣、品牌活動、技術支持、人才培養等諸多方面提供支持;專項激勵將用于聯合解決方案開發落地和智慧城市項目拓展等方面。”
例如,華為與航天智慧進行戰略合作,進行解決方案的聯合開發、項目的聯合拓展;與方正信產在以智慧城市為中心的金融、交通、教育、政務、城市管理、醫療、大數據、云計算等廣大領域展開全方位的合作。據了解,華為企業業務在中國市場的合作伙伴已達5200家,首批加入華為智慧城市生態圈的合作伙伴已達到20多個。
依靠“硬實力”
真正“惠民生”
當前,智慧城市已經成為席卷全世界的熱潮。無論在美國、歐洲還是在韓國、新加坡,都出臺了各具特色的智慧城市建設規劃。無論哪個國家,建設智慧城市都是通過信息技術來更好地建設和管理城市,目的是推進政府治理現代化強政、提升居民幸福感惠民、促進產業升級轉型興業等,但不同的國家在智慧城市的建設上各有側重。
與國外相比,國內城市大部分規模大、部門之間阻力大,大數據應用尚處在初級階段,物聯網的應用經驗仍然非常匱乏,目前國內的智慧城市建設應該從大處規劃、小處入手,既要根據城市基礎與特點做出長期規劃,也要根據輕重緩急,建設好智慧應用子系統。同時合理應用云計算、大數據新技術,在實現數據整合、匯聚與共享的基礎上,實現數據增值,為城市的智慧應用帶來“質變”。城市要“智慧”,離不開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等各類ICT技術的廣泛應用。華為作為我國最具創新精神和創新活力的高科技企業之一,在智慧城市的技術支撐上有著天然的優勢,具備傲人的“硬實力”。
華為提出了智慧城市解決方案整體架構“一云二網三平臺”:“一云”即云數據中心,為城市建設融合、開放、安全的云數據中心。“二網”即城市通信網和城市物聯網,華為為智慧城市建設提供有線和無線寬帶網絡,以及物聯網平臺及數據服務。“三平臺”包括ICT能力開放平臺、大數據服務支撐平臺、業務應用使能平臺,通過ICT能力開放平臺,與應用開發者共同為客戶提供智慧城市整體解決方案,并與合作伙伴聯合提供大數據服務支撐平臺、業務應用使能平臺。
“華為理解的智慧城市,首先要以人為本,要為城市的市民、企業以及政府,解決在城市生活工作當中所遇到的各種問題;第二,要以業務、問題為導向,以信息技術手段解決城市發展過程中遇到的各種問題;第三,生態,我們希望與專注在各個領域、全國領先的合作伙伴強強聯合,共同提升智慧城市生態圈的能力。華為不單純追求擴大自身在智慧城市領域的業務規模,更看重整個智慧城市生態圈能力發展和良性成長。”華為企業BG中國區副總裁楊萍說。
以依托華為ICT基礎設施開展智慧城市建設的江西鷹潭為例,當不少大城市居民還在感嘆“看病就醫難”時,鷹潭市已經為市民建立了區域衛生信息系統,全市包括42個鄉村醫院在內的每一家醫院,都可以查詢到病人的實時健康檔案和就診記錄。一年來,全市衛生醫療機構藥占比從52.7%下降到47.3%,抗生素使用率從30.1%下降到20%以下,基本藥物使用率從13.4%上升到28.3%,每年為患者節省的診療藥費超過500萬元。
當然,如果你問鷹潭老百姓,智慧城市是什么,他們可能還說不清楚。但如果讓他們形容一下現在的生活,他們一定會驕傲地說:“滿意!越來越滿意了!”
摘自《人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