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首都科技服務業協會標準化工作委員會組織,北京市科協、中關村天合科技成果轉化促進中心、中國標準化研究院聯合制定的《科技成果轉化成熟度評價規范》團體標準在京發布。這是我國首個科技成果轉化成熟度評價標準,也是全國首個科技服務業團體標準,對我國建立系統化和專業化的科技服務體系具有重要意義。
只有成熟的“紅蘋果”才可以摘
“現在一些成果之所以難以轉化,可能只是學生們在實驗室里做了一個實驗,這只能算得上是一個萌芽階段,還沒有完善成一個成果。把這樣的成果拿出去轉化,那無疑將是失敗的。”近年來,針對我國科技成果轉化率低的問題,不少有成果轉化經驗的業內專家發出了這樣的感慨。
一般來講,科技成果和創新往往需要經歷技術萌芽階段、新興成長階段、快速成長期和主流市場4個階段。而目前我國高校、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有相當一部分是處于技術萌芽期的實驗室成果,想要落地轉化、產業化,還欠火候、欠時間。
“不是所有的科技成果都具備成熟轉化的條件。有的成果已經走到市場邊緣,只是缺少資金和資源的整合;而有的成果可能還只是處于實驗室階段,離中試還有一段距離。這就像樹上的蘋果,成熟的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經歷由青變紅的過程。”作為此次《科技成果轉化成熟度評價規范》團體標準制定組專家、中關村天合科技成果轉化促進中心成果部部長劉芳認為,這就需要有專門的成果轉化服務機構幫助高校、科研院所把具備轉化條件的“紅蘋果”篩選出來,進行下一步的轉化。
目前,中關村地區擁有195家開放實驗室。在對相關開放實驗室的調研、走訪過程中,中關村天合科技成果轉化促進中心發現,如果按照高校、科研院所的科研體系或者企業原有的體制進行科技成果對接,能夠成功的項目屈指可數。
劉芳坦言:“不是所有的企業需求都可以對接。企業需求需要挖掘,企業家有時候說不準自己企業轉化升級的難點、關鍵點在哪兒,這就需要相關服務機構給企業提供轉型升級的一個完整系統的路徑方案。另外,不是所有的項目都是簡單的供需雙方見個面就能成功,需要有人幫助他們相互理解、相互認同,談攏合作的條件、模式和路徑,而這個撮合的工作需要有人來做。所有的轉化項目都需要轉化線路設計、轉化方案設計,其中包括總體目標、總體架構、主要項目、甚至到各個環節可能出現的收益、成本,如何分配、分擔等。”
有鑒于科技成果轉化需要專業的評價工具、專業的人才團隊和專業的服務體系對科技成果和市場需求進行挖掘評測、方案策劃、資源整合和促進服務,中關村天合科技成果轉化促進中心開發了一套科技成果轉化成熟度評價模型,旨在對一個待轉化的科技成果,從成果自身的創新基因要素、目標市場的條件要素、轉化支撐要素條件、轉化過程中的產品化條件、生產化條件以及商品化條件要素等指標來評價和判斷。此次頒布的《科技成果轉化成熟度評價規范》團體標準就是對該系統從全國層面上的進一步規范和確立。
科技成果有了成熟度評價指標
中關村天合科技成果轉化促進中心自2014年成立之初就開始試水全國首個“科技成果轉化成熟度”指標的制定,旨在為企業、科研成果“牽線”前進行系統化的分析、評估,從而提高科研成果轉化的成功率。
據了解,目前該成果市場轉化成熟度評價分為技術創新基因TID、轉化支撐要素TSE、職業專家意見三個維度24個指標,滿分400分。一般而言,在評價大學生科技成果市場轉化成熟度時主要從技術創新基因、轉化支撐要素和職業專家意見三個方面進行。而企業在尋求成熟的科技成果時,則大致要經過登記需求、系統調研和評價報告三個步驟,具體來說是企業進行需求申請、登記、入庫后,由中關村天合科技成果轉化促進中心進行調研模板培訓、組織調研團隊和實施相應的調研計劃,最終編制評價報告、由天合專家進行確認以及后續方案的研討。
2015年3月,中關村天合科技成果轉化促進中心受清華大學化工系委托,對該系全釩液流儲能電池技術進行成熟度進行評價,在此過程中了解到該系在高性能質子傳導膜材料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并可以開發生產不同用途質子傳導膜材料。這讓中心工作人員聯想到了4個月前的一幕:當時正值中關村天合浙江衢州分中心成立前后,中心工作人員前往衢州實地調研,偶然得知當地企業浙江巨化集團化工生產正在向膜領域轉型。為把清華大學成熟的科技成果介紹給浙江巨化集團,去年4-5月中關村天合轉促專家兩次組織清華大學化工系和浙江巨化集團關于質子傳導膜的應用方向等進行研討。最終于當年8月,雙方“牽手”成功,初步簽訂了關于在浙江衢州建立百億規模的高性能質子傳導膜材料基地的合同。
“評價標準是中關村管委會專門立項課題,從課題的開題、到中期考核再到最后的結題,都是有市場專家和中關村管委會一直全程監控、提供指導支撐。他們對整個標準的修訂、實施都給予了認可和幫助。”劉芳說,截至今年5月底,已經有105個項目通過該系統評價,其中企業成果成熟度評價項目占到30%左右。
成熟度評價亟待全國推廣
經過近兩年的探索,截至目前中關村天合科技成果轉化促進中心成熟度評價師庫已分別從科技社團、中關村開放實驗室、各大高校科研機構、高新技術企業投資金融機構等不同渠道集聚評價師共計300人。評價形式主要包括由專家網評各個項目的快評、組織專場T-CAM評價會進行的精評以及與政府機構等合作開展的定制評價,所評價的項目已經覆蓋電子信息技術、生物與新醫藥技術、新材料技術、新能源及節能技術、資源與環境技術、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技術等多個領域。
日前頒布的《科技成果轉化成熟度評價規范》團體標準共分為七個部分,規定了科技成果市場轉化成熟度的術語與定義、評價原則、評價內容、評價方法、評價流程和評價報告等內容,適用于項目成果擁有方、需求方、金融機構、第三方評價機構及政府管理部門等對科技成果轉化成熟度的評價。
“目前該標準電子版的規范還將會有部分內容的細微調整,標準實施的流程、操作目前也在協商階段。接下來,我們相繼會優先對北京市科協的200家學會、中關村天合科技成果轉促中心的40余家地方分中心和30余家創新驅動助力工程實施試點開展評價規范培訓和推廣,以期輻射北京周邊,帶動全國。同時,要在全國范圍內進行相關科技成果成熟度評價師培訓推廣工作。”劉芳表示。
與此同時,《科技成果轉化成熟度評價規范》團體標準制定各方也將共同開展知識產權、技術秘密、科技企業股權估值等無形資產估值的系列標準及科教融合標準制定,解決科技成果轉化過程中有形和無形的相關問題,助力科技成果轉化。
摘自《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導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