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0日,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通過《“十三五”國家科技創新規劃》,擬近期向社會發布。
7月22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政策吹風會??萍疾奎h組成員、副部長李萌在會上談到中國科技創新成就及“十三五”總體部署時表示:“《“十三五”國家科技創新規劃》是22個國家重點專項規劃之一,是國家‘十三五’規劃綱要和《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綱要》的細化落實。”
我國科技創新成就舉世矚目
“我國科技創新能力躍上新臺階,正處于從量的積累向質的飛躍、點的突破向系統能力提升的重要時期,重大創新成果和頂尖人才不斷涌現,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蓬勃興起,科技創新能力顯著增強,科技創新為適應和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增添經濟發展新動能提供了強大支撐?!崩蠲缺硎荆h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把科技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中的核心位置,圍繞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作出系列重大部署,極大激發了廣大科技工作者和全國人民的創新創造熱情,科技事業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在推動經濟持續發展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支撐引領作用。
一是基礎研究重大成果涌現,國際影響力顯著提升。我國科學家在量子通信、量子反?;魻栃?、中微子振蕩、鐵基高溫超導、結構生物學、CiPS干細胞等領域取得一大批重大原創成果,潘建偉團隊的多自由度量子隱形傳態研究位列2015年國際物理學十大年度突破之首,王貽芳獲基礎物理學突破獎。國際科技論文發表量穩居世界第二,被引次數和高被引用論文數均居世界第四,材料等7個重要領域已升至第二。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完成組裝,暗物質探測衛星“悟空”成功升空,蛋白質科學研究設施開放試運行。
二是戰略高技術持續突破,彰顯我國綜合國力。圍繞國家戰略需求部署的科技重大任務實施成效顯著,涌現載人航天、載人深潛、超級計算、對地觀測衛星、北斗導航、大飛機等重大成就。長征七號運載火箭成功發射;萬米級載人深潛器科考母船“張騫”號啟航;全部采用國產CPU的“神威?太湖之光”超級計算機繼天河二號六連冠后首摘世界超算桂冠;國產首架大飛機C919成功總裝下線,運-20大型運輸機列裝首飛;第23顆北斗導航衛星成功發射,為系統服務由區域向全球拓展奠定堅實基礎。
三是科技創新支撐產業轉型升級,培育經濟發展新動能。經濟增長的科技含量顯著提高,科技進步貢獻率由50.9%增加到55.3%。突破了集成電路高端裝備制造、高端控制裝備等一批重大關鍵核心技術,28納米和16納米芯片相繼量產,“數控一代”面向地方、行業開展應用示范,高端裝備形成系統、持續創新能力,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新一代高速鐵路技術世界領先,高鐵里程占世界總量60%以上,進軍海外市場。第四代移動通信TD-LTE形成完整產業鏈,用戶超過2.7億。2015年新能源汽車產銷量超過37萬輛,累計保有量達49.7萬輛,居世界第一。水電、特高壓輸變電、核電等重大技術裝備成為出口生力軍。以互聯網、新能源、智能制造等為核心的高新技術產業勢頭良好,電子商務和信息消費成為消費新亮點。
四是區域創新更加活躍,形成一批引領帶動型創新高地。創新型省份、創新型城市建設試點初見成效,京津冀協同創新共同體建設深入推進,北京、上海加快建設全球影響力科技創新中心,全面創新改革試驗加快推進。超過2300個眾創空間和2500個科技企業孵化器、加速器,依托16家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和146家國家高新區,共同形成接續有序的良好創新創業生態,吸引了成千上萬青年人創新創業,在服務實體經濟發展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五是科技改革全面深化,形成創新創業生態系統??萍假Y源配置方式發生重大變化,2015年全社會研發支出中企業支出超過77%,企業創新地位日益凸顯??萍加媱澒芾砀母锶〉弥匾黄?,形成了新的科技計劃項目管理體系;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新的項目形成機制基本建立,實現科技創新的“全鏈條一體化”部署。全國人大修訂《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國務院出臺《實施<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若干規定》,啟動成果轉移轉化行動,在下放成果處置收益權、強化對人的激勵、完善考核評價體系、加強技術交易服務、促進成果信息公開等方面實現重大突破。
十三五”科技創新總體部署圍繞六大重點
“十三五”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的決勝階段,也是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全面深化科技體制改革的關鍵時期。按照黨中央、國務院部署要求,在國家科改領導小組領導下,科技部會同相關部門共同研究編制了《“十三五”國家科技創新規劃》。
《規劃》突出強調了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支撐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主線,確立了邁進創新型國家行列、為建成世界科技強國奠定堅實基礎的總目標。《規劃》提出,到2020年,我國國家綜合創新能力世界排名要從目前的第18位提升到第15位;科技進步貢獻率要從目前的55.3%提高到60%;研發投入強度要從目前的2.1%提高到2.5%。
在談到“十三五”科技創新總體部署時,李萌表示, “十三五”期間,我國科技創新將重點圍繞六個方面進行重點部署。
一是構筑國家先發優勢。在深入實施國家科技重大專項的基礎上,面向2030年部署啟動15個科技創新2030—重大科技項目;圍繞現代農業、新一代信息技術等十大領域構建現代產業技術體系;圍繞生態環保、人口健康等五大領域構建支撐民生改善和可持續發展的技術體系;圍繞“深空、深海、深地、深藍”發展保障國家安全和戰略利益的技術體系,為更多發揮先發優勢的引領型發展提供堅實支撐。
二是增強原始創新能力。要持續加強基礎研究,提高基礎研究投入強度,組織實施國際大科學計劃和大科學工程;建設以國家實驗室為引領的科技創新基地,打造國家科技創新的戰略研究力量;加快培育創新型人才隊伍,培養造就世界水平的科技領軍人才。
三是拓展創新發展空間。打造區域創新高地,北京、上海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創新型省市和區域創新中心;提升區域創新協調發展水平,推動跨區域協同創新和科技扶貧;打造“一帶一路”協同創新共同體,全方位融入和布局全球創新網絡。
四是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全面提升科技服務業發展水平,建立統一開放的技術交易市場體系;建設服務實體經濟的創業孵化體系,建設眾創空間,完善創業孵化服務鏈條;健全支持科技創新創業的金融體系,壯大科技創業投資規模、發展多層次資本市場等。
五是全面深化科技體制改革。深入推進科技管理體制改革,健全科技創新治理機制;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和主導作用,深入實施國家技術創新工程;建立高效研發組織體系,健全現代大學制度和科研院所制度;完善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機制,強化成果轉移轉化的市場化服務;健全軍民深度融合創新機制,促進軍民技術雙向轉化和資源共享等。
六是加強科普和創新文化建設。深入實施全民科學素質行動,全面提升公民科學素質;加強國家科普能力建設,促進創新創業和科普結合;營造激勵創新的社會文化氛圍,加強科學精神和科研誠信建設,培育企業家精神和創新文化。
充分發揮創新第一動力的作用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對創新在國家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作了嶄新概括,提出“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的重大論斷。
李萌指出,《規劃》在研究編制過程牢牢把握這一核心要義,堅持把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堅持系統推進理論創新、制度創新、科技創新、文化創新等各方面創新,在任務部署上牢牢把握了四大方向。
一是遠近結合。一方面,大力推進先進技術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實施科技成果轉移轉化行動,加快構建十大產業技術體系,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另一方面,面向國家長遠戰略需求,布局科技創新2030——重大項目。這都是一些關系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和安全的重大項目,比如量子通信、天地一體化信息系統、國家網絡空間安全、智能制造與機器人、腦科學等,既是國家戰略需要,也是國際科學發展前沿熱點。這些面向2030的重大項目,與已經部署實施的16個重大科技專項共同形成梯次接續的重大任務研發布局。
二是軟硬兼施。一方面,強調大力發展基礎研究,特別是加強自由探索的研究和學科體系建設。另一方面,要面向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緊迫需求,將加快國家實驗室、大科學裝置設施建設,打造科技創新的戰略力量,大力提升科技創新基礎能力。
三是雙輪驅動。科技創新和體制機制創新雙輪驅動,既強調創新驅動發展,也強調改革驅動創新。力爭在關系經濟實力和核心競爭力的關鍵領域加強部署,同時也圍繞科技管理體制改革、企業主體地位、高效研發體系、技術成果轉移轉化機制體系等方面進行部署,力爭在制約科技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上有新的突破。
四是內外貫通。強調在關鍵核心技術上自主可控,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同時又強調堅持以全球視野來謀劃創新,積極主動地融入布局全球網絡,積極主動參與全球創新治理,促進國內國外創新資源的雙向流動,全方位提高我國科技創新的國際化水平。
摘自《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導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