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來源:機經網
為貫徹落實《發展服務型制造專項行動指南》(以下簡稱《行動指南》),加快機械工業發展服務型制造,促進機械工業轉型升級、提質增效,特制訂本指導意見。
一、重要意義
我國機械工業總體上是以生產、加工、組裝為主體并以產品銷 售為主要業務形式的生產型制造。當今世界,信息技術日益融入到制造業各個環節,加工自動化、數字化、智能化程度不斷提升,客戶需求個性化要求愈加突出,生 產型制造越來越難以適應時代發展和科技進步的要求。信息技術與制造技術融合、以“產品+服務”為主體的服務型制造,已成為機械工業轉型升級的方向,提質增效的途徑。
發展服務型制造,是機械工業貫徹落實《中國制造2025》的需要,是機械工業調結構、促轉型、增效益,加快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點領域和重要舉措。
發展服務型制造,加大制造技術與信息技術的深度融合,充分應用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全面創新制造和生產經營模式,構建起機械工業適應信息時代的“產品+服務”的產業體系。
發展服務型制造,以需求為導向,轉變經營理念,更好地與客戶的需求緊密結合,為客戶提供整體解決方案,能有效改變機械工業在客戶中的形象,提升機械工業市場競爭力。
發展服務型制造,促進機械工業與生產性服務業跨界融合,通過機械工業的各個業務環節逐步實現專業化服務,從而提高機械工業專業化水平和效率、效益,重塑制造業價值鏈,培育產業發展新動能。
二、指導思想、推進原則、目標
(一)指導思想
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五中全會精神,按照《中國制造2025》的戰略部署,以實施《行動指南》為遵循,以兩化深度融合為主線,以客戶增值為宗旨,以提質增效和市場競爭力為目標,結合實際、勇于創新、積極推進、不懈努力,大力推進機械工業步入服務型制造的發展軌道。
(二)推進原則
分類指導,分層推進。機械工業行業眾多,各行業之間的產品、制造工藝、生產組織和服務對象差異極大;對不同行業、不同層次的企業,須采取不同的類型和方式,遵循分類指導、分層推進的基本原則。
因企制宜,創新模式。機械行業企業開展服務型制造,必須結合企業自身實際,探索和創造適合本企業的模式,推動企業服務型制造新的模式不斷涌現。
延伸拓展,集成整合。企業要在已有業務領域的基礎上向相關服務領域延伸,具有一定優勢的業務領域,要逐步向其他行業拓展,形成機械企業的新業務和新的增長點。有效整合分散于各處的制造資源,成為價值鏈和產業鏈的組織者,大幅提高整個產業的資源利用率和效益。
服務客戶,協同雙贏。機械企業要利用自身制造優勢,集成社會資源,與用戶協同,為用戶提供各類先進適用的產品和服務,努力為用戶實現增值,進而提升企業自身效能和市場競爭力。
(三)目標
到2020年,骨干企業和重點骨干企業服務收入在銷售收入中的占比分別達到20%和30%以上,形成一批具有較高專業水準、服務于裝備制造業的現代制造服務企業。
機械工業通過發展服務型制造實現轉型升級、提質增效的理念全面深入,并在全行業初步形成努力推進服務型制造的局面。
三、大力發展各類服務型制造業務
機械工業行業門類眾多、生產工藝復雜、產品覆蓋面廣,這一特征,決定了機械工業服務型制造業務的多樣性和復雜性。綜合分析近年來國內外機械企業開展服務型制造的各種業務活動,根據不同行業的特點,今后幾年應著力發展以下業務。
1、創新設計。要充分利用專業設計機構,提高產品設計效率和技術水平。要注重將客戶的情感、文化元素等融入到產品的設計中。有條件的企業,還可以將設計部門獨立,面向行業、面向社會開展設計。運用“互聯網+”方式,探索開展眾包設計、用戶參與設計、云設計、協同設計等設計方式,支持機械工業創新設計的發展,支撐創新驅動的實現。
2、供應鏈管理。機 械制造企業要強化供應鏈管理思維,應用管理優化的方法和技術,不斷提升供應鏈管理的信息化、智能化水平,積極發展供應鏈管理的專業化服務。企業一方面要在 內部健全管理、優化流程;另一方面,要積極開展精益生產方式、積極引入第三方物流和第四方物流的服務,幫助企業實現降本增效、提高供應鏈的管理水平和市場 響應速度,增強企業競爭力。
3、整體解決方案。機械工業企業要從以銷售產品為主,向為客戶提供“產品+服務”的各種解決方案轉型。盡可能向客戶提供保障產品精度、效率和一致性的生產線,產品制造的數字化車間或工廠,力爭實行以工程總承包的形式給客戶提供整體解決方案。探索實施建設—移交、建設—運營—移交、建設—擁有—運營等多種服務模式,從單純生產企業向整體解決方案提供商發展。注重研究客戶工藝、為客戶提供咨詢、與客戶利益一致,滿足客戶的需求。
4、融資租賃。借鑒工業發達國家和國內較早開展融資租賃業務的行業所取得的經驗,在機床、重機、工程機械、通用機械等行業開展融資租賃業務;并加快相關標準和規范的制定和實施,探索合理規避風險的業務模式,促進融資租賃業務健康可持續發展。
5、大批量定制。為 滿足客戶個性化需求,當今世界先進制造業的生產模式已經由大批量規模化生產向大批量定制轉變。汽車、機床工程機械等行業,為滿足客戶的個性化要求,應進行 個性化設計、模塊化設計,提高柔性化制造水平,改變生產工藝、調整生產組織和銷售方式,在自動生產線上實現混流生產,實現大批量定制。從而改變原有的生產 模式,獲得更進一步發展。
機械企業要利用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分析把握客戶需求動向和市場走向,采用3D打印等技術和裝備為客戶開展定制服務,快速響應市場、引導市場、創造市場。
6、計價服務。對 于加工復雜度高,單件產品價值大的整機和零部件產品,企業可開展按功能計費的服務模式。發揮裝備制造企業對產品性能的掌握和運行維護經驗豐富的優勢,為客 戶提供按產品的功能和運行時間計費的模式,對產品進行全生命周期管理。鼓勵大型工程機械、特種設備和車輛等整機制造企業,冶金軋輥等關鍵零部件制造企業與 客戶探索開展按功能時間計價服務;減輕客戶投資壓力的同時,提高產品的附加值,向客戶提供“產品+服務”。
7、遠程監測。鼓勵發電設備、大型工程機械、大型農業機械、升降機、重型機械、礦山機械、大型機床、環保設備等制造生產企業,運用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信息技術,開展遠程在線監測、監控及診斷,及早發現問題,提供預警;對不宜人工作業的特殊工況和作業環境,進行遠程監控/監測。推動遠程監測/診斷業務與呼叫中心業務結合,成立相應機構,開展“7×24”服務,建立前臺應答、后臺專家系統分析服務的模式,及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做到線上監控和線下生產調度相結合。
8、運維服務。隨著專業化的發展和專業隊伍能力的提升,關注制造企業生產環節的業務“外包”, 延伸業務內容,拓展服務領域。工模具制造企業跟蹤汽車、摩托車、注塑機等客戶,對他們所需的工模具實行全程服務,提高其效能;儀器儀表企業,重點關注石油 化工、制藥、造紙等客戶,開展點檢、年檢、運維、系統升級等運維服務;刀具制造企業,針對汽車、摩托車、內燃機企業的某個車間、工段所需的刀具開展全程運 維“保姆式”服務。
9、試驗和試制服務。以生產某類專用試驗/試制設備向客戶開展服務。從出售產品向為客戶提供“產品+服務”的試驗和試制解決方案。試驗設備生產企業,利用自制試驗設備,根據客戶需求,拓展成立產品試驗室、專業試驗公司,為客戶提供專業性的試驗服務,最大程度發揮試驗設備的利用率,發展連鎖經營的試驗室。生產3D打印設備的企業,建立服務中心和客戶體驗中心,為客戶提供小批量零部件試制;生產沖裁設備的企業,可建立沖裁中心,按客戶要求生產,并及時配送。其他如樣件試制中心等,均有發展空間。
10、再制造。在內燃機、工程機械、重型、機床等行業要積極推進再制造業務。在做好在役產品退役、再制造產品市場準入等方面的規范和標準的前提下,發展再制造產業。做好再制造產品的回收和逆向物流,建立回收、銷售、溯源等信息管理系統。
四、努力做好六項重點工作
1、加強指導,大力培育專業化增值服務企業
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成立推進服務型制造指導委員會,加強對機械工業開展服務型制造的指導,及時向工業和信息化部等政府機構反映進展情況和企業訴求。組織各種會議和論壇、展會,大力宣傳服務型制造,促進企業加快轉型。
2、整合制造資源的各類平臺為企業開展服務
為緩解機械行業制造資源豐富但又利用率低的突出矛盾,在工業和信息化部等政府部門的支持下,連接供和需、整機和配套等各方面的信息和合作,積極搭建整合制造資源的各類平臺,促進跨界合作,利用信息技術減少和縮短中間環節,提高資源利用率。
3、培育遴選服務型制造示范企業和示范項目
為配合《行動指南》的任務,“到2018年培育一批服務型制造示范企業和示范項目”,在機械工業第一批現代制造服務業示范企業的基礎上,繼續開展調研,了解機械工業企業推進服務型制造的狀況,發現典型,及時總結交流,培育示范企業和示范項目。
4、建立機械工業服務型制造信息統計系統
研究確定機械工業服務型制造統計方法和數據采集范圍,建立統計口徑和統計渠道;結合對重點聯系企業抽樣調查,建立服務型制造信息統計體系,及時了解服務型制造動態。
5、建立服務型制造人才培養機制
圍繞機械行業開展服務型制造業務的各種人才需求,定期發布 服務型制造產業發展人才需求報告,制定并分類指導各類人才培養計劃。與有關高校和職業技術學院合作,建立服務型制造人才培養機制,通過各種方式,對發展服 務型制造的專業機構和企業所需人才要求不定期開展培訓,以緩解企業人才供應不足的矛盾。
6、加強標準研究制訂
發展和推進服務型制造,須標準先行。為此要加快建立服務型制造標準體系。要盡快成立全國服務型制造標準化委員會,從研究制訂機械工業服務型制造標準體系框架入手,加快開展標準的制修訂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