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自然資源具有稀缺性和不可再生性,產業經濟的發展就不能以耗竭自然資源和損害環境為代價,而應謀求與自然環境有機平衡的發展。生態化是人類構筑經濟社會與自然界和諧發展、實現良性循環的新型產業模式,是產業發展的高級形態。產業生態化作為獲取和維持可持續發展的一種實踐手段,旨在倡導一種全新的、一體化的循環模式,即經濟系統和環境系統具有高度的統一性,兩個系統內各組成部分之間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過載困境下的反思
傳統的經濟增長模式是把資源持續不斷地變成廢棄物,忽視了經濟結構內部各產業之間的有機聯系和共生關系,忽視了社會經濟系統和自然生態系統間的物質、能源和信息的傳遞、遷移、循環等規律,致使資源枯竭和生態惡化。目前,人類的工業化進程已經使生態環境和自然資源等人類生存所需要的基本資源嚴重短缺,以致許多國家還沒有實現工業化,環境和資源的短缺就已經嚴重地制約了其經濟的進一步發展。環境所承受的生產和消費中所產生的各種廢棄物,也已經遠遠超過了其自凈能力的飽和程度,到了嚴重超載的地步,導致人類生活環境的不斷惡化。頻發的全球性生態災難使人類意識到生態恢復、環境凈化和資源保護才是保證人類生存的基本條件,人類選擇的生活方式應不得超越自然環境的承受能力。這些觀念使人類保護生態環境的態度逐漸取代了工業化初中期階段的無限索取的思維模式,并成為人類社會和經濟發展追求的目標,人工產業系統也由此開始了其反生態特征向生態性特征的回歸。
在經歷了大自然的無情報復,并為此付出沉重代價之后,人類變得謙虛起來。于是一些專家學者開始用生態學的觀點來反思工業文明的成果。世界各國都開始了深刻反思,并聯合起來共同重建全球的生態系統。經濟要實現可持續發展,人類要實現可持續生存和繁衍,工業就必須采取生態學的立場,并以生物的方式進行生產。向自然界學習如何進行生產的智慧,這是產業生態學的核心觀念。在自然生態系統中,沒有廢物和垃圾,也無所謂浪費。一種生物體產出的廢物,正好是另一種生物的生活原料。假如人類能學會以生物的方式進行生產,把產業鏈當作生態鏈,把一種產業生產的廢料用之于另一種產業的原料,相關產業形成良性運行的微觀機制,那么,人類的生產活動也可以成為最經濟的生產活動。
由于自然資源具有稀缺性和不可再生性,產業經濟的發展就不能以耗竭自然資源和損害環境為代價,而應謀求與自然環境有機平衡的發展。產業經濟的綠色化,要求在維護生態平衡的基礎上合理開發自然,把人的生產方式、消費方式限制在生態系統所能承受的范圍內,建立以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為特征的產業發展模式,形成產業經濟發展過程的綠色化趨勢。
產業生態化是依據產業自然生態有機循環機理,在自然系統承載能力內,對特定地域空間內產業系統、自然系統與社會系統之間進行耦合優化,達到充分利用資源,消除環境破壞,協調自然、社會與經濟的持續發展。實施產業生態化要求我們在生產中大力推廣資源節約型生產技術,建立資源節約型的產業結構體系,減少對環境資源的破壞,倡導綠色環保消費。產業生態思想借鑒的是生態系統中的一體化模式,它不是考慮單一部門與一個過程的物質循環與資源利用效率,而是一種系統地解決產業活動與資源、環境關系的研究視角。
產業生態化是一個漸進過程,是產業的反生態性特征日趨削弱、生態性特征逐漸加強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人們為產業系統創造一個新的范式,將人造系統納入自然生態系統的運行模式中,逐步實現由線性(開放)系統向循環(封閉)系統轉變。從理論上看,產業系統不僅要形成自身的物質循環反饋機制,更要盡可能地納入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系統。因此,也有人稱產業生態化為循環經濟(Circulate Economy)。
產業生態體系既是循環經濟在社會生產方面的體現,也是實現循環經濟的物質基礎。產業生態系統是產業發展的高級階段,在這個階段中,物質在系統內實現完全閉路循環。生態產業鏈的構建是循環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出發點是提高經濟活動中物料和能量的利用效率,同時減少對環境的影響,方法就是基于對自然生態的模仿。
傳統增長模式的根本變革
循環經濟是美國經濟學家K·波爾丁在20世紀60世紀年代提出的,其含義是指在人、自然資源和科學技術的大系統內,在資源投入、企業生產、產品消費及其廢棄的全過程中,把傳統的依賴資源消耗的線性增長經濟,轉變為依靠生態型資源循環來發展的經濟。一方面,循環經濟要求按照生態規律組織整個生產、消費和廢物處 理過程,其本質是一種生態經濟。另一方面,循環經濟是新的經濟模式,必須尊重經濟規律。循環經濟是一種以資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環利用為核心,以“ 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為原則,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續發展理念的經濟增長模式,是對“ 大量生產、大量消費、大量廢棄”的傳統增長模式的根本變革。
循環經濟是一種新型的、先進的經濟形態,是集經濟、技術和社會于一體的系統工程。循環經濟的技術經濟特征之一是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減少生產過程的資源和能源消耗。這是提高經濟效益的重要基礎,也是污染排放減量化的前提。循環經濟的技術經濟特征之二是延長和拓寬生產技術鏈,將污染盡可能地在生產企業內進行處理,減少生產過程的污染排放。循環經濟的技術經濟特征之三是對生產和生活用過的廢舊產品進行全面回收,可以重復利用的廢棄物通過技術處理進行無限次的循環利用。這將最大限度地減少初次資源的開采,最大限度地利用不可再生資源,最大限度地減少造成污染的廢棄物的排放。循環經濟的技術經濟特征之四是對生產企業無法處理的廢棄物集中回收、處理,擴大環保產業和資源再生產業的規模,擴大就業。循環經濟體系倡導的是一種與環境和諧的經濟發展模式,以實現資源使用的減量化、產品的反復使用和廢棄物的資源化為目的,強調“清潔生產”,是一個“資源—產品—再生資源”的閉環反饋式循環過程,最終實現“最佳生產,最適消費,最少廢棄”。
產業生態化作為獲取和維持可持續發展的一種實踐手段,旨在倡導一種全新的、一體化的循環模式,即經濟系統和環境系統具有高度的統一性,兩個系統內各組成部分之間相互依存、不可分割。同時,產業生態認為物質和能量的總體循環貫穿于從原材料開采到產品生產、包裝、使用以及廢料最終處理的全過程。產業生態是一種系統的產業開發模式。它的循環優化不僅僅局限于一個企業內部,而注重更高級別的區域系統乃至整個國家或地區的產業系統的優化,在一定區域內形成類似生態圈的產業循環系統,通過區際間的產業生態系統的互動性依存,在全球實現產業活動與生態系統的良性循環和可持續發展。產業生態系統具有層次性與相對的系統邊界。產業生態系統的最高層次是全球性產業生態系統,這一系統邊界就是全球產業活動的影響范圍所及。它與全球生態系統之間保持著動態的物質交流,對全球生態系統產生深刻的影響。把全球產業生態系統作為產業生態系統研究的最高層次,才能更好地體現產業生態追求的最高目標———閉合的物質循環系統。
人類傳統產業系統在全球的廣布性,使循環技術的應用不可避免地要表現為逐步推進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人們為產業系統創造了一個新范式:將自然生態環境的運轉模式逐步應用到產業系統中,實現由線性(開放)系統向循環(封閉)系統轉變。這種轉變在生產環節上表現為:可再生和可更新的能源利用技術不斷開發出來,并越來越多地應用于產業活動;可再生和可更新的材料也更多地替代傳統不可再生和不可更新的資源;某些生產流程在投入中逐漸增加使用其他流程排放副產品的規模和效率;產業系統中廢棄產品回收和再資源化的比例、產品和服務中所含二次或多次材料的比例逐漸增加;產出的廢棄物得到持續性的降低并凈化。同時,人們的環保意識和消費習性也得到了很好地優化,使用產品和服務時更加符合環保的要求。
產業生態化作為一種新形態經濟或生態型循環經濟,需要改變現有土地利用的思維模式,改變產業流程減少廢物排放,使產業適應環境而不是改變環境來適應產業。目前不可持續發展主要原因在于人類社會經濟系統與自然生態系統以不同的系統發展原理運作而導致的結果。因此,必須把人類活動、土地利用、自然循環和功能協調為統一的生態系統,通過改變新的組織形式、調整政策來恢復和保持各種形式的社會、經濟和生態的調節能力。未來可持續能力決定于調節社會、經濟與生態系統功能延續性及其相互關系的資源管理系統。產業生態將不可持續變為可持續發展,是通過經濟與社會的轉型進化到一個新系統的狀態而不是依賴效率提高的發展模式來保留現有系統結構。產業生態化的本質目標就是在人類生存和發展的自然生態環境可再生的基礎上,達到人—社會—自然之間的協調持續的發展。具體地說,產業生態化就是在工農業生產中大力推廣那些節約資源、環境負面影響小、經濟效益高的技術,不斷地探索既有利于保護環境又能提高企業效益的經營管理模式;大力調整產業結構,淘汰那些設備陳舊、高物耗、高能耗、污染嚴重的產業部門和環境負效應嚴重的產品,建立資源節約型的國民經濟生產體系;在加快發展第三產業的同時,積極提倡適度消費、綠色消費的觀念,加快建立具有“環境標志”的綠色產品制度。從大生態系統的角度看,實現產業生態化就是建立涵蓋第一、二、三產業各個領域的“大綠色產業”。
生態化創新再造人與自然和諧
現代企業在面臨政府環保要求、市場競爭的雙重壓力下,要積極進行產業生態化創新。產業生態化創新是指把產業系統視為生物圈的有機組成部分,在生態學、產業生態學等原理的指導下,按物質循環、生物和產業共生原理對產業生態系統內和各組分進行合理優化耦合,建立高效率、低消耗、無(低)污染、經濟增長與生態環境相協調的產業生態體系的過程。
產業生態化創新的核心是技術生態化創新。在生態創新中,要廣泛利用現代科學技術成果,通過生態工程、生態設計、工藝設計等,對技術進行生態化創新,使用無害化、無廢料化技術和設備,為減少污染、保護環境提供保證。
產業生態化創新的本質是全程生態化。它既是一個包括生態系統本身的變革,創造新的人工生態和經濟社會系統的生態化過程,也是社會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到再生產各個環節的生態化過程。它有目的地改變人與環境的生態關系、企業與生態環境的關系,是生態與經濟一體化的整合過程,將促進人工生態環境系統由簡單到復雜、由低級到高級的進化與發展。產業生態化不僅強調生產過程即產中環節的生態化,而且同時強調產前、產后環節的生態化,使生態化過程向產前、產后延伸,實現全程生態化,從而達到資源利用從搖籃到墳墓的全過程。向前延伸到綠色原料、能源及工業無機環境的構建;向后延伸到流通、消費領域,通過生態營銷引導綠色消費,傳播綠色企業文化。
上世紀90年代,隨著可持續發展戰略在世界范圍內的普遍實施,產業的生態化發展開始在發達國家漸成潮流,從宏觀層次的國家產業發展的戰略選擇、管理立法,中觀層次區域產業園區的建設、布局,到微觀層面企業的生產技術改造、管理實踐,生態化的概念始終是貫穿其中的主線。這一發展趨勢在三次產業的工業、農業和第三產業中都有所體現,如生態工業,生態農業、生態旅游業等。世界范圍內的生態革命,促成了生態與產業成為一種新型的互動關系。這種關系一方面表現為產業綠色化含量不斷提高,另一方面形成了廣泛的生態產業化現象。以生態產品的生產、使用、回收再利用為基本內容的新興生態產業不斷發展,使生態環境和產業領域產生了全方位地滲透與融合,產業生態化現象日漸明顯。生態與產業的互動,最終形成生態產業一體化和復合化,傳統的三次產業正在向生態化方向發展。
生態化是人類構筑經濟社會與自然界和諧發展、實現良性循環的新型產業模式,是產業發展的高級形態。各大產業生態化通過對其多樣性的不斷提高來促進穩定發展,它將為人類找到一條物質永續循環利用、無污染、低能耗的可持續發展之路。
產業生態化創新的本質是全程生態化。它既是一個包括生態系統本身的變革,創造新的人工生態和經濟社會系統的生態化過程,也是社會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到再生產各個環節的生態化過程。它有目的地改變人與環境的生態關系、企業與生態環境的關系,是生態與經濟一體化的整合過程,將促進人工生態環境系統由簡單到復雜、由低級到高級的進化與發展。產業生態化不僅強調生產過程即產中環節的生態化,而且同時強調產前、產后環節的生態化,使生態化過程向產前、產后延伸,實現全程生態化,從而達到資源利用從搖籃到墳墓的全過程。向前延伸到綠色原料、能源及工業無機環境的構建;向后延伸到流通、消費領域,通過生態營銷引導綠色消費,傳播綠色企業文化。
上世紀90年代,隨著可持續發展戰略在世界范圍內的普遍實施,產業的生態化發展開始在發達國家漸成潮流,從宏觀層次的國家產業發展的戰略選擇、管理立法,中觀層次區域產業園區的建設、布局,到微觀層面企業的生產技術改造、管理實踐,生態化的概念始終是貫穿其中的主線。這一發展趨勢在三次產業的工業、農業和第三產業中都有所體現,如生態工業,生態農業、生態旅游業等。世界范圍內的生態革命,促成了生態與產業成為一種新型的互動關系。這種關系一方面表現為產業綠色化含量不斷提高,另一方面形成了廣泛的生態產業化現象。以生態產品的生產、使用、回收再利用為基本內容的新興生態產業不斷發展,使生態環境和產業領域產生了全方位地滲透與融合,產業生態化現象日漸明顯。生態與產業的互動,最終形成生態產業一體化和復合化,傳統的三次產業正在向生態化方向發展。
生態化是人類構筑經濟社會與自然界和諧發展、實現良性循環的新型產業模式,是產業發展的高級形態。各大產業生態化通過對其多樣性的不斷提高來促進穩定發展,它將為人類找到一條物質永續循環利用、無污染、低能耗的可持續發展之路。
上世紀90年代,隨著可持續發展戰略在世界范圍內的普遍實施,產業的生態化發展開始在發達國家漸成潮流,從宏觀層次的國家產業發展的戰略選擇、管理立法,中觀層次區域產業園區的建設、布局,到微觀層面企業的生產技術改造、管理實踐,生態化的概念始終是貫穿其中的主線。這一發展趨勢在三次產業的工業、農業和第三產業中都有所體現,如生態工業,生態農業、生態旅游業等。世界范圍內的生態革命,促成了生態與產業成為一種新型的互動關系。這種關系一方面表現為產業綠色化含量不斷提高,另一方面形成了廣泛的生態產業化現象。以生態產品的生產、使用、回收再利用為基本內容的新興生態產業不斷發展,使生態環境和產業領域產生了全方位地滲透與融合,產業生態化現象日漸明顯。生態與產業的互動,最終形成生態產業一體化和復合化,傳統的三次產業正在向生態化方向發展。
生態化是人類構筑經濟社會與自然界和諧發展、實現良性循環的新型產業模式,是產業發展的高級形態。各大產業生態化通過對其多樣性的不斷提高來促進穩定發展,它將為人類找到一條物質永續循環利用、無污染、低能耗的可持續發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