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日,在上海浦東臨港舉辦的中德智能制造合作試點示范項目經驗交流會上,全國首批14個中德智能制造合作試點示范項目揭曉,涵蓋產業合作、標準化合作、示范園區和人才培養合作四個領域。其中,中德合作智能制造臨港綜合示范區聚焦中德政府、企業、高校、科研機構的深層次合作,助力臨港地區打造成為輻射帶動長三角、服務全國制造業能級提升并在全球具備一定影響力的“國際智能制造中心”。
中德合作智能制造臨港綜合示范區是由臨港集團為主要承擔單位,聯合上海高校、企業、科創中心等單位,與德國多家企業和研究機構開展深層次、多方位合作,溝通打造的集智能制造領域的科研、產業標準、工程示范和培訓教育為一體的綜合性中德合作示范園區,項目自今年1月持續至2018年12月。
上海臨港經濟發展(集團)有限公司副總裁翁愷寧說,“德國工廠的自動化程度高,智能制造的水平也高,這都是國內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要追趕的。我們建立示范園區,就是希望通過引入德國的技術和樣板工廠,帶動我國制造業的轉型和升級”。
臨港地區作為上海面向未來的戰略空間,具有獨特的區位條件、豐富的生態資源、突出的產業特色、靈活的政策機制,有能力代表上海率先建成智能制造產業聚集和應用示范基地。為了支撐中德智能制造示范園區建設,臨港以構建產業生態體系和強化城市品質內涵“雙輪驅動”為核心,圍繞智能制造功能平臺、示范應用、園區建設、跨界合作、金融服務等方面,加強謀劃布局,激發區域創新活力、發展潛力和轉型動力。
上海臨港地區開發建設管理委員會常務副主任陳杰表示,要整合高等院校、科研機構、骨干企業和國際化資源,重點推進上海智能制造研究院、工業互聯網創新中心、同濟大學工業4.0實驗室、上海腦智工程智能云等一批關鍵的功能性平臺落地布局,逐步形成產業鏈智能協作,為上海制造業轉型升級提供技術支撐。
據悉,中德合作智能制造臨港綜合示范區將通過建立國際智能制造技術研究中心、智能制造國際技術展示交易中心、智能制造技能人才實訓基地建設,融入智能制造跨界合作體系。臨港將組建上海智能制造研究院,支持企業創建國家級工程技術研發中心,搭建智能制造標準化與檢測驗證平臺,建設各類智能制造服務平臺。同時,推動核心技術攻關、鼓勵智能制造系統集成和應用服務、智能工廠、數字化車間建設試點,推動智能制造產業發展,不斷提升臨港產業區的綜合實力和市場競爭能力。
該示范區建成后,將在臨港地區匯聚以中德合作機構為主要代表的全球創新資源,開展智能制造技術創新和成果孵化,引進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智能制造裝備、系統和服務性企業,建成一系列智能制造標準試驗驗證基地,形成一批具有工業4.0特征的智慧工廠示范工程。
上海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副主任邵志清表示,上海正在主動對接“中國制造2025”戰略,將以示范區項目為引領,推動中德雙方在智能制造、工業互聯網等領域開展更加多層次、寬領域的合作,促進先進智能技術在制造業的研發設計、生產制造、經營管理、市場營銷等關鍵環節的滲透應用,加快推動生產制造方式向智能化制造、網絡化協同、個性化定制、服務化延伸方向轉變,形成產業發展新動能,開創工作新格局,培育制造業核心競爭力,打造全球先進“智造”高地。
摘自 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