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北京大學國際醫院神經外科手術室,神經外科領域專家田增民進行了一場和以往有差異的帕金森病手術。手術開始前,醫生需要針對患者情況,在計算機軟件上制定手術規劃確認靶點。手術中,機器人將借助操作平臺精準定位,以只有1-2毫米大小的創口抵達靶點。手術過程中,機器人精準完成了“醫生助手”的職責。
機器人進入人們的視野絕非偶然。蘊含尖端技術及前沿科學的機器人被認為是“智能制造”趨勢下的關鍵技術領域,包括我國在內的多個國家正推動“智造”成果應用。
此前,十多個政府部門印發《關于引導企業創新管理提質增效的指導意見》,鼓勵企業通過新技術降低成本、提升效能。其中,鼓勵智能制造、機器人、數字化車間、云制造等受到關注。
“從全球看,新技術的誕生是一種必然。這也讓我國快速步入新的IT時代,即‘智能科技’時代,智能化將給我國傳統產業提供轉型的動力,促進生產力提升。”工業和信息化部副部長懷進鵬說。
技術進步倒逼產業轉型,這一態勢在北京北人印刷設備有限公司得到了印證。“北人”是一家從事印刷機生產的企業,但近年來持續遭遇產能過剩。2012年時,公司十幾個業務單元,絕大部分處于虧損狀態。
“當年公司開始‘止血’,關停并轉虧損業務單元10個,探索產業智能化轉型。”該公司董事長張培武說,此后團隊打造了一個印刷智能工廠,總體人員數量減少了40%,而生產能力提升了30%,成本下降了35%。
同時,“北人”所在的辦公樓開始轉型為孵化“智能制造”“機器人”的產業空間,目前已聚近20家研發生產企業。
“北人”是北京謀求經濟升級的縮影,智能化正帶動產業實現高速增長。“上半年,北京的現代制造業增加值增長7.2%,占工業的比重超過51%,創歷史新高。”北京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主任張伯旭說。
事實上,除了為傳統產業注入“智能”基因、升級既有產能,政策也在鼓勵通過新技術帶來新供給。這其中,云計算、大數據正通過智能化手段帶來新的服務、產品、需求。
友友天宇系統技術有限公司CEO姚宏宇介紹說,技術團隊通過對政府公共服務、企業服務等大量數據沉淀,結合北斗衛星導航,縮小精度到1米以內的定位服務,以催生、支撐智能交通市場;而基于海量數據的云計算,可以對超過100萬人的醫療影像進行分析,從而實現預測病人病癥的功能。“經濟與人們的生活會越來越離不開數據。”
多位產業界人士認為,我國發展智能制造的前景與活力將領先世界,尤其是當創新創業的全民活力被調動起來時,智能化將成為一個創新熱點領域。
業內人士認為,疊加了產業升級內在需求、政策支撐與“草根”創新熱情,我國的智能制造已實現了快速躍升。可以預見,智能化將越來越多地為產業經濟釋放新的增長活力。
懷進鵬說,智能化正開啟一個五彩繽紛的時代。
摘自《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導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