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所以工為主,工、理、經、管、文、法、哲多學科協調發展的地方省屬高校,如何做好服務地方經濟的大文章?沈陽工業大學建校60年來,一直以服務地方經濟建設為已任,充分發揮學科和人才優勢,大力開展自主創新,積極推進創新成果應用,為國家經濟建設做出了重要貢獻。被譽為促進地方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智力馬達”。在沈陽工業大學成立60周年之際,記者走進校園,親身感受工大這所傳統名校在發展中彰顯特色,在服務中凸顯實力的進取之路。創新機制,構建科技創新體系基礎 。
探索人才培養機制,建立創新人才隊伍體系。一流的科技人才是科技創新的最核心要素,為培養出富有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的科技人才隊伍,沈陽工業大學堅持實施“人才強校”戰略,形成了“造就科技領軍人才、培養中年帶頭人才,培育青年骨干人才”的創新人才培養機制,其內涵為:重點造就10名左右國內知名的科技領軍人才,著力培養30名左右國內外有一定影響的中青年學科帶頭人,注重培育200名左右青年學術骨干人才。自科技創新人才培養機制實施后,學校創新科技人才隊伍的整體水平有了大幅提高,形成了多層次、全方位、高水平的科技創新人才體系,為進行科學研究奠定了很好的人才基礎。目前,沈陽工業大學擁有中國工程院院士2人,國家百千萬人才“百人層次”2人,遼寧省百千萬人才43人,遼寧省優秀人才9人,遼寧省優秀青年學術骨干23人,沈陽市科技領軍人才6人,遼寧省科技創新團隊8個,校中青年學科帶頭人25人、青年學術骨干48人。
實施政策引導機制,優化創新科技環境體系。為更好地激發科技人員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沈陽工業大學從激活科技人員創新潛力、規范科技工作管理過程、引導科技工作發展內涵三方面入手,制定了優化科技創新環境的相關政策,為科技創新營造了良好的政策環境。學校實施了以科技創新業績為主要考核內容的全員崗位聘任制,設立了7—10個教授級科技關鍵崗位,并規定了不同級別的不同職責和考核要求。同時學校完善了科技工作津貼制度,與科技相關的全部工作均制定了相應的量化指標,使“自主創新、服務社會”的需要與科技人員的切身利益達到了和諧統一。此外,學校還建立了科技工作校、院二級管理責任與機制,學校對學院實施跟蹤過程的目標管理,建立學院科技工作目標責任制和年度評估機制。上述政策體系的建立與實施,為廣大科技人員營造了良好的科技創新環境,使近年來全校成果、獲獎、發明專利等體現科技創新性的成果連年涌現。六年來,科技總量達到7.75億元,累計承擔各類計劃項目及企業委托項目2086項,鑒定科技成果169項,申請專利328項、授權221項,其中發明專利占三分之二,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獲省部級以上科技獎勵80項,SCI、EI、ISTP三大檢索論文1460篇。
建立資源整合機制,搭建科技創新平臺體系。高校創新平臺在建設創新型國家中越來越重要,沈陽工業大學利用校內的人才、學科、硬件、技術等優勢資源,建立了凝聚人才的科技創新團隊人才資源整合機制,建立了多學科領域交叉融合的知識資源整合機制,建立了大型設備共享的硬件資源整合機制,建立了重大科技攻關的技術資源的整合機制,使創新要素的各類優勢資源充分整合,推動科技創新平臺建設并取得進展。目前,沈陽工業大學擁有國家級創新平臺——稀土永磁電機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個,國家級科技成果孵化器——國家大學科技園1個,教育部工程中心1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1個,省級重點實驗室4個,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3個、省高校重點實驗室6個,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基地1個。該校科研基地集群化趨勢已經形成,優勢資源已高度凝聚并全面發揮作用,全校科技80%以上創新業績由創新平臺完成。發揮優勢提升科技服務經濟效度。
依托前沿項目水平優勢,結合國家需求推廣節能減排科技項目。節能減排將是我國長期實施的一項經濟發展國策,科技創新應密切結合國家這一戰略需求,大力開發節能減排科技項目。沈陽工業大學針對國家這一戰略需求,積極謀劃研發方向、主動開發研究項目、重點投入研發資源,迄今已開發并推廣了多項節能減排成果,例如:發明了稀土永磁電機取代油井作業機上的柴油機節能技術,能耗費用由每天3000元/臺降為250元/臺,每臺油井作業機節能率達90%以上,僅遼河油田每天就有100余臺設備工作;發明了風力發電綠色能源技術,自主研發的國內首臺兆瓦級風機已在遼寧、內蒙、甘肅等風場發電運行,迄今已有50余臺兆瓦級風機進行穩定發電工作,為經濟建設提供了大量可再生能源;發明了大型設備振動與噪聲控制技術,該成果已為東藥集團、遼河油田、吉林石化公司等國內十余家知名企業應用,除了使企業新增產值8700萬元外,已改善近5000余名企業職工的工作環境。
依托特色學科實力優勢,面向市場需要轉化效益顯著科技成果。電氣、材料、機械、信息是沈陽工業大學長期發展中形成的優勢學科,在相關研究領域里形成了特色研究方向并取得了特色研究成果,近些年在這些領域里將效益顯著的科技成果積極推向了市場,在全國范圍內為給類企業發展作出了貢獻。在電氣領域,系列化高效節能稀土永磁電機分別轉讓給北京首鋼機電股份有限公司、閩東電機股份有限公司等30多家企業。在新材料領域,在國家“973”、“863”、“科技攻關”計劃等課題資助下成功開發了輕質鎂合金應用技術,與一汽、東風、奇瑞等聯合研究應用,實現了高新技術向企業的轉移。在機械領域,“套管螺紋自動加工生產線”項目已轉讓青海油田總機械廠,可為4種規格套管螺紋加工設計1.2萬噸/年的生產能力。
依托傳統行業背景優勢,瞄準前沿引領行業科技進步。沈陽工業大學在傳統上是一所具有行業背景的高校,多年來一直依托行業、主動服務行業、科技引領行業的發展理念,源源不斷地推出高新技術成果以推動行業技術創新、發展進步。在特種電機行業,解決了國內外公認的制約稀土永磁電機發展的5項共性關鍵技術,解決了釹鐵硼稀土永磁材料在特種電機穩定應用的多項技術問題,改變我國釹鐵硼稀土永磁材料長期以低附加值出口的局面,近5年開發出12種高新技術新產品,獲批專利34項,技術輻射范圍已覆蓋全國東南沿海10多個省,與企業聯合成立3個研究所和2個中試產業化基地,極大推動了我國稀土永磁電機行業進步。在可再生能源行業,沈陽工業大學風力發電技術一直引領國內風能行業發展,在國內率先開發了第一臺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兆瓦級風機,近年來已鑒定成果32項,獲獎19項,擁有專利20項,起草國家標準3部,兆瓦級風機制備技術轉讓企業多達10余家,在研發、產業化方面縮短了與發達國家的差距,帶動我國風電行業快速發展,目前承擔國家科技部資助的3MW風機制備技術項目研發已經接近尾聲,該技術成果將使我國風力發電設備容量首次達到國外主流風機類型;在石油管道檢測行業,開發的長輸油氣管道檢測技術打破了國際長期技術壟斷,改變了歐美發達國家僅提供檢測服務而不轉讓任何技術設備的技術壟斷局面,該技術成果先后在大慶油田、吉林油田、四川氣田、新疆油田成功進行了Φ377、Φ426、Φ529、Φ720等設備的工程化檢測試驗,2007年中石化與沈陽工業大學進行合作建立石油管道檢測中心,使我國成為世界上第四個具有長輸油氣管道檢測服務能力的國家,帶動了行業進步。
依托中心區位地理優勢,主動融入服務兩個“基地”建設。地方高校的科技成果應更多地承擔起為地方經濟建設服務的重任,沈陽工業大學敏銳地發現了學校所處的區位優勢,利用位處“遼寧老工業基地、沈陽裝備制造業基地”中心地帶的區域優勢,以及身處遼寧“五點一線”沿海經濟帶核心走廊的地理優勢,積極主動地確立了“適應區域經濟發展、努力提高自身特色與區域經濟關聯度”的定位,使學校諸多科技成果在“兩個基地”經濟建設中找到了廣闊的發揮舞臺。如數控機床多軸聯動集成控制系統技術,在錦州鵬宇泵業、遼河油田、等18家企業轉化應用,累計新增產值20多億元;低速大扭矩永磁電機及無齒輪傳動技術在沈陽藍光集團開花結果,使國產化電梯用曳引機占有率從不足5%到現在的50%以上,2007年也形成了2.5億元的產值;電弧等離子體與斷路器技術成果已在丹東供電設備廠和丹東屹新電子有限公司落戶,僅丹東供電設備廠的應用結果表明,該技術成果已為該廠新增產值達5148萬元。鎂合金軸承保持架技術成果在瓦房店軸承廠轉化,已生產35萬套,創造了1.4億的產值。新型潛油螺桿泵采油系統技術成果,已在阜新馳宇石油機械有限公司、盤錦三陽石油機械有限公司、沈陽金田石油機械有限公司、(盤錦)遼寧華浮集團得到應用,僅在阜新馳宇石油機械有限公司年新增產值多達5640余萬元。由于較好地利用了中心區位優勢,學校的大量科技成果積極地為“兩個基地”建設提供了優質服務,為區域經濟建設與發展作出了大量貢獻。
60歲的人生已是花甲,60周年的大學風華正茂。沈陽工業大學將繼續通過機制創新,發揮前沿項目水平優勢、特色學科實力優勢、傳統行業背景優勢、中心區位地理優勢等,加大科技成果服務區域經濟的深度和廣度,真正走進國際學術殿堂,走進國家創新體系,走進區域經濟社會發展主戰場,最終實現將沈陽工業大學建設成高水平教學研究型大學的目標。
探索人才培養機制,建立創新人才隊伍體系。一流的科技人才是科技創新的最核心要素,為培養出富有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的科技人才隊伍,沈陽工業大學堅持實施“人才強校”戰略,形成了“造就科技領軍人才、培養中年帶頭人才,培育青年骨干人才”的創新人才培養機制,其內涵為:重點造就10名左右國內知名的科技領軍人才,著力培養30名左右國內外有一定影響的中青年學科帶頭人,注重培育200名左右青年學術骨干人才。自科技創新人才培養機制實施后,學校創新科技人才隊伍的整體水平有了大幅提高,形成了多層次、全方位、高水平的科技創新人才體系,為進行科學研究奠定了很好的人才基礎。目前,沈陽工業大學擁有中國工程院院士2人,國家百千萬人才“百人層次”2人,遼寧省百千萬人才43人,遼寧省優秀人才9人,遼寧省優秀青年學術骨干23人,沈陽市科技領軍人才6人,遼寧省科技創新團隊8個,校中青年學科帶頭人25人、青年學術骨干48人。
實施政策引導機制,優化創新科技環境體系。為更好地激發科技人員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沈陽工業大學從激活科技人員創新潛力、規范科技工作管理過程、引導科技工作發展內涵三方面入手,制定了優化科技創新環境的相關政策,為科技創新營造了良好的政策環境。學校實施了以科技創新業績為主要考核內容的全員崗位聘任制,設立了7—10個教授級科技關鍵崗位,并規定了不同級別的不同職責和考核要求。同時學校完善了科技工作津貼制度,與科技相關的全部工作均制定了相應的量化指標,使“自主創新、服務社會”的需要與科技人員的切身利益達到了和諧統一。此外,學校還建立了科技工作校、院二級管理責任與機制,學校對學院實施跟蹤過程的目標管理,建立學院科技工作目標責任制和年度評估機制。上述政策體系的建立與實施,為廣大科技人員營造了良好的科技創新環境,使近年來全校成果、獲獎、發明專利等體現科技創新性的成果連年涌現。六年來,科技總量達到7.75億元,累計承擔各類計劃項目及企業委托項目2086項,鑒定科技成果169項,申請專利328項、授權221項,其中發明專利占三分之二,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獲省部級以上科技獎勵80項,SCI、EI、ISTP三大檢索論文1460篇。
建立資源整合機制,搭建科技創新平臺體系。高校創新平臺在建設創新型國家中越來越重要,沈陽工業大學利用校內的人才、學科、硬件、技術等優勢資源,建立了凝聚人才的科技創新團隊人才資源整合機制,建立了多學科領域交叉融合的知識資源整合機制,建立了大型設備共享的硬件資源整合機制,建立了重大科技攻關的技術資源的整合機制,使創新要素的各類優勢資源充分整合,推動科技創新平臺建設并取得進展。目前,沈陽工業大學擁有國家級創新平臺——稀土永磁電機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個,國家級科技成果孵化器——國家大學科技園1個,教育部工程中心1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1個,省級重點實驗室4個,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3個、省高校重點實驗室6個,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基地1個。該校科研基地集群化趨勢已經形成,優勢資源已高度凝聚并全面發揮作用,全校科技80%以上創新業績由創新平臺完成。發揮優勢提升科技服務經濟效度。
依托前沿項目水平優勢,結合國家需求推廣節能減排科技項目。節能減排將是我國長期實施的一項經濟發展國策,科技創新應密切結合國家這一戰略需求,大力開發節能減排科技項目。沈陽工業大學針對國家這一戰略需求,積極謀劃研發方向、主動開發研究項目、重點投入研發資源,迄今已開發并推廣了多項節能減排成果,例如:發明了稀土永磁電機取代油井作業機上的柴油機節能技術,能耗費用由每天3000元/臺降為250元/臺,每臺油井作業機節能率達90%以上,僅遼河油田每天就有100余臺設備工作;發明了風力發電綠色能源技術,自主研發的國內首臺兆瓦級風機已在遼寧、內蒙、甘肅等風場發電運行,迄今已有50余臺兆瓦級風機進行穩定發電工作,為經濟建設提供了大量可再生能源;發明了大型設備振動與噪聲控制技術,該成果已為東藥集團、遼河油田、吉林石化公司等國內十余家知名企業應用,除了使企業新增產值8700萬元外,已改善近5000余名企業職工的工作環境。
依托特色學科實力優勢,面向市場需要轉化效益顯著科技成果。電氣、材料、機械、信息是沈陽工業大學長期發展中形成的優勢學科,在相關研究領域里形成了特色研究方向并取得了特色研究成果,近些年在這些領域里將效益顯著的科技成果積極推向了市場,在全國范圍內為給類企業發展作出了貢獻。在電氣領域,系列化高效節能稀土永磁電機分別轉讓給北京首鋼機電股份有限公司、閩東電機股份有限公司等30多家企業。在新材料領域,在國家“973”、“863”、“科技攻關”計劃等課題資助下成功開發了輕質鎂合金應用技術,與一汽、東風、奇瑞等聯合研究應用,實現了高新技術向企業的轉移。在機械領域,“套管螺紋自動加工生產線”項目已轉讓青海油田總機械廠,可為4種規格套管螺紋加工設計1.2萬噸/年的生產能力。
依托傳統行業背景優勢,瞄準前沿引領行業科技進步。沈陽工業大學在傳統上是一所具有行業背景的高校,多年來一直依托行業、主動服務行業、科技引領行業的發展理念,源源不斷地推出高新技術成果以推動行業技術創新、發展進步。在特種電機行業,解決了國內外公認的制約稀土永磁電機發展的5項共性關鍵技術,解決了釹鐵硼稀土永磁材料在特種電機穩定應用的多項技術問題,改變我國釹鐵硼稀土永磁材料長期以低附加值出口的局面,近5年開發出12種高新技術新產品,獲批專利34項,技術輻射范圍已覆蓋全國東南沿海10多個省,與企業聯合成立3個研究所和2個中試產業化基地,極大推動了我國稀土永磁電機行業進步。在可再生能源行業,沈陽工業大學風力發電技術一直引領國內風能行業發展,在國內率先開發了第一臺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兆瓦級風機,近年來已鑒定成果32項,獲獎19項,擁有專利20項,起草國家標準3部,兆瓦級風機制備技術轉讓企業多達10余家,在研發、產業化方面縮短了與發達國家的差距,帶動我國風電行業快速發展,目前承擔國家科技部資助的3MW風機制備技術項目研發已經接近尾聲,該技術成果將使我國風力發電設備容量首次達到國外主流風機類型;在石油管道檢測行業,開發的長輸油氣管道檢測技術打破了國際長期技術壟斷,改變了歐美發達國家僅提供檢測服務而不轉讓任何技術設備的技術壟斷局面,該技術成果先后在大慶油田、吉林油田、四川氣田、新疆油田成功進行了Φ377、Φ426、Φ529、Φ720等設備的工程化檢測試驗,2007年中石化與沈陽工業大學進行合作建立石油管道檢測中心,使我國成為世界上第四個具有長輸油氣管道檢測服務能力的國家,帶動了行業進步。
依托中心區位地理優勢,主動融入服務兩個“基地”建設。地方高校的科技成果應更多地承擔起為地方經濟建設服務的重任,沈陽工業大學敏銳地發現了學校所處的區位優勢,利用位處“遼寧老工業基地、沈陽裝備制造業基地”中心地帶的區域優勢,以及身處遼寧“五點一線”沿海經濟帶核心走廊的地理優勢,積極主動地確立了“適應區域經濟發展、努力提高自身特色與區域經濟關聯度”的定位,使學校諸多科技成果在“兩個基地”經濟建設中找到了廣闊的發揮舞臺。如數控機床多軸聯動集成控制系統技術,在錦州鵬宇泵業、遼河油田、等18家企業轉化應用,累計新增產值20多億元;低速大扭矩永磁電機及無齒輪傳動技術在沈陽藍光集團開花結果,使國產化電梯用曳引機占有率從不足5%到現在的50%以上,2007年也形成了2.5億元的產值;電弧等離子體與斷路器技術成果已在丹東供電設備廠和丹東屹新電子有限公司落戶,僅丹東供電設備廠的應用結果表明,該技術成果已為該廠新增產值達5148萬元。鎂合金軸承保持架技術成果在瓦房店軸承廠轉化,已生產35萬套,創造了1.4億的產值。新型潛油螺桿泵采油系統技術成果,已在阜新馳宇石油機械有限公司、盤錦三陽石油機械有限公司、沈陽金田石油機械有限公司、(盤錦)遼寧華浮集團得到應用,僅在阜新馳宇石油機械有限公司年新增產值多達5640余萬元。由于較好地利用了中心區位優勢,學校的大量科技成果積極地為“兩個基地”建設提供了優質服務,為區域經濟建設與發展作出了大量貢獻。
60歲的人生已是花甲,60周年的大學風華正茂。沈陽工業大學將繼續通過機制創新,發揮前沿項目水平優勢、特色學科實力優勢、傳統行業背景優勢、中心區位地理優勢等,加大科技成果服務區域經濟的深度和廣度,真正走進國際學術殿堂,走進國家創新體系,走進區域經濟社會發展主戰場,最終實現將沈陽工業大學建設成高水平教學研究型大學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