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引導 專注研究 凝聚合力
9月1日,國務院常務會議部署建設北京全國科技創新中心、加快推進創新型國家建設,為北京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構建首都發展新優勢提供了重大機遇。
面對機遇,北京做了哪些事,使自己能擔當起這個稱號并承擔相應的責任?政府、企業、科研機構應在其中起到怎樣的作用?首都北京正凝聚各方合力,邁向全國科技創新中心。
解決后顧之憂
面臨機遇的北京正在舉全市之力,為建設科技創新中心鋪平道路,用良好環境激發創新活力
“我們已經明顯感覺到科技中心和創新轉移的步伐向中國邁進,在北京生根。”談到北京科技創新的現狀,北京兆易創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朱一明的體會,很能代表企業家們的感受。
“北京現在已經是全國的科技創新中心,進一步推進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最重要也最困難的是如何提升創新層次、提升全球影響力。”清華大學校長邱勇如是說。
面臨機遇的北京正在舉全市之力,為建設科技創新中心鋪平道路。市級層面首先推出的是《進一步完善財政科研項目和經費管理的若干政策措施》,通過“松綁+激勵”的科技經費管理措施,最大限度調動科研人員和機構的創新動力。同時明確,在量子計算、生命與健康、腦科學等領域,探索培育一批新型科研機構,形成與國際接軌、符合國情的科研管理和運行機制。
在北京市財政局局長李穎津眼中,這些措施進一步打通了財政政策資金與服務供給鏈條,從尊重科研活動規律和體現科研人員的勞動價值出發,打造適應科技創新發展的預算管理模式。下一步,就要完善配套制度,推動科技經費保障措施落地生效,確保下放的管理權限“接得住”“管得好”,切實為科研工作松綁助力,增加科研人員的改革獲得感。
中關村和亦莊,一北一南,是北京高精尖產業聚集的兩翼。打造科技創新中心,它們將傾注全力。
海淀的目標很明確,聚焦中關村科學城建設,推進中關村東區整治改造,竭盡全力為科技創新做好服務保障工作,推動創新資源發揮最大作用,加快大院大所大學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形成一批具有世界影響力的原創成果。海淀將繼續發揮示范引領和輻射帶動作用,推動創新鏈和產業鏈向全市其他15個區和津冀兩地拓展延伸、協同發展,讓中關村創業者的咖啡更有味道,讓中關村創新企業更有激情和熱量。
而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則瞄準構建高精尖經濟結構,以技術創新為重點,推動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推動產業產品向價值鏈高端躍升。加強服務引導,推動企業成為科技創新主力軍,堅持以企業需求為導向,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加大政策集成,優化資源配置,用良好環境激發企業創新活力。
強化超前部署
創新人才要倡導“板凳甘坐十年冷”的精神,將研發聚焦于世界科技前沿和國家長遠戰略需求
在北京,成立于2005年的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是一面“旗幟”。它承載著探索原創性基礎研究、培養優秀科研人才、探索新的與國際接軌又符合我國發展的科研運作機制的歷史使命,是科技體制改革的“試驗田”。
在這片試驗田里,走出了很多業內頂呱呱的學術精英。資深研究員邵峰就是其中一位。“北生所寬松自由的學術環境,使我能在2005年回國開始獨立科研的11年內,迅速找到了自己的研究領域、建立了特色的研究體系,并取得了一系列原創性的研究成果,為敗血癥等相關疾病的理解和藥物開發提供了新的理論基礎。”邵峰說。
對打造科技創新中心,邵峰認為,在科研管理上,要區分不同性質的研究和不同類別的科研主體,采用不同的管理方法和評價標準,這樣才能使科研人員持續保持工作積極性。
“做重要、創新和有影響力的工作應該是我們每一個科技工作者的追求。”北生所鼓勵科學的原創性和研究成果的影響力并重。邵峰說,正基于此,幾年前他從細菌感染領域轉到了天然免疫方向,很明顯后者產生的影響力和所解決問題的重要性比前者大很多。
邵峰認為,科學家都希望得到關注和最大程度的認可,但不能忘記應該追求的是科學本身。“我們要經常拷問自己,到底做出了什么科學發現?這必將有利于實現科技創新。”
建設全國科技創新中心,一流大學的支撐作用不可或缺。“在歷次世界科學中心的形成過程中,一流大學都發揮了至關重要的支撐作用。”邱勇表示,高校應該努力成為創新引擎,通過發揮自身優勢,服務全國科技創新中心建設。
他表示,在北京進一步推進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的進程中,大學要努力培育創新文化,大力培養創新人才,促進科技與教育的深度結合,以高質量的人才輸出,支撐自主創新能力持續提升。同時還要強化重點領域和方向的超前部署,倡導“板凳甘坐十年冷”的精神,將自由探索自覺聚焦于世界科技前沿和國家長遠戰略需求,努力實現從跟蹤到引領的跨越。
加強協同創新
北京是全國高端人才和國內優勢研發資源的聚集地,各方力量匯集于此,共同推動創新發展
一個地方是否具有滋養創新能力的土壤和環境,民營科技企業最為敏感。扎根北京的兆易創新是大陸首家閃存存儲器芯片設計公司,2008年量產我國首顆串行外設接口閃存產品,是國內最大的存儲器芯片研發公司,今年8月18日成功登陸上海證券交易所。兆易創新的成長之路,正是首都北京科技創新事業大發展的一個縮影。
“科技企業是北京建設全國科技創新中心的一股重要力量。”董事長朱一明表示,在存儲器未來十年大發展的黃金時間里,兆易創新將以持續研發和創新為核心,輔以行業并購等手段,打造集成電路的藍籌股和行業的主要創新平臺。
北京是全國高端人才聚集地,也是國內優勢研發資源聚集地。認準北京,更多企業得到了實惠。首家入駐未來科技城的央企神華集團在北京市的支持下,建立了“北京市納米結構薄膜太陽能電池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享受了研發企業稅收優惠減免、高新技術企業認定和人才引進方面的便利,承擔了多項北京市成果落地和轉化項目。
“面向未來,神華確定了建設世界一流清潔能源企業的戰略目標。”總經理凌文透露,下一步,神華將進一步密切與北京市的戰略合作,在清潔能源和新材料等領域加強協同創新,促進成果轉化并力爭在京實現產業化。
建設全國科技創新中心,科技創新的“國家隊”也不能缺席。中國科學院和北京市的合作堪稱典范。“十二五”時期,院市雙方共同建立了統籌推進的協同工作機制,建設了懷柔科教產業園,推動了50余項中科院重大科技成果在京落地轉化。
“作為國家戰略科技力量,中科院進一步集中優勢力量,與北京市合作推進全國科技創新中心建設。”中國科學院副院長王恩哥表示,中關村科學城將推動在京研究所積極承擔國家重大科技任務在京實施;懷柔科學城將推進大科學裝置集群建設,共同謀劃推動建設國家實驗室,探索推進國家實驗室運行管理機制模式創新。此外,還將聯合共建新型成果轉移轉化平臺,推動中科院在京研究所與北京市共建創新研究院等工作。
此外,清華大學也正在積極探索在科技創新中心建設中發揮作用的有效途徑。目前,清華大學已與北京市政府、蓋茨基金會聯合成立了全國首個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舉辦的民辦非企業科研機構“全球健康藥物研發中心”,并與北京市共建未來芯片技術和結構生物學高精尖創新中心。
摘自《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