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北京舉行的第39屆國際標準化組織(ISO)大會再次將中國標準工作聚焦在世界舞臺中央。隨著中國社會經濟的發展,中國在世界貿易格局中也正經歷著從“中國制造”向“中國標準”的角色轉變。
標準評定影響80%世界貿易
“標準”一詞對普通民眾而言可能稍顯“無感”。但若提到“ISO9000質量管理體系”“3C認證”,多數人則會感到熟悉。從某種意義上說,這些認證標準是人們確認產品質量和安全性能的“定心丸”,指導著人們的經濟行為。
“三流企業做產品,二流企業做品牌,一流企業做標準。”確立標準是企業做大做強的不變信條。事實上,正是由于英特爾確立了中央處理器(CPU)標準、微軟把持了操作系統的標準、蘋果主導了手機應用標準,這些巨頭才能牢牢掌握國際市場競爭和價值分配的話語權。而作為國際貿易的“通行證”,標準認證是消除貿易壁壘的主要途徑。據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和美國商務部的研究表明,標準和合格評定影響了80%的世界貿易。
作為覆蓋世界國民總收入98%和全球人口97%的標準化組織,ISO被稱作“技術聯合國”。而作為ISO的最高權力機構,ISO大會是世界標準領域最重要的會議之一。
我國高鐵標準成世界標準
“得標準者得天下。”這句話揭示了標準舉足輕重的影響力。而在中國企業“走出去”的過程中,輸出“中國標準”一直都被視為最高追求。“國外高鐵距離一般只有1000公里左右,中國高鐵則一般在2000公里以上,適應中國這種國情、路情的動車標準當然與眾不同。”當談到高鐵制造的“中國標準”,中國鐵路總公司總工程師何華武這樣表示。
從2012年開始,中國鐵路總公司在中國開展了“中國標準”動車組研制工作。中國幅員遼闊、地形復雜、氣候多變,被極寒、霧霾、柳絮、風沙“淬煉”出的“中國標準”正逐漸超越過去的“歐標”與“日標”,被越來越多的國家采用。
同樣,在數字電視領域,中國數字電視標準成為國際電信聯盟國際標準后,已被全球14個國家采用,覆蓋全球近20億人口,帶動了中國多個數字電視品牌走出國門。
如今,中國在國際標準制定方面的影響力和話語權日益增強,由中國提出和主導制定的國際標準數量逐年增加。截至今年5月,中國已有189項標準提案成為ISO的國際標準,特別是在高鐵、核電、通信、汽車等領域,中國在國際標準上實現了從跟隨到引領的跨越。
隨著越來越多的“中國標準”成為“世界標準”,曾有韓國媒體這樣報道,“包括高鐵、核能等在內的中國高端制造業正在迅速擴展世界市場,由此帶來的是‘中國行業標準成為世界標準’”。
加快中國標準“走出去”
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第一大貨物貿易國,如今的中國正在大力推進標準化事業改革發展,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和地方標準總數超過10萬項,企業標準超過百萬項,已經基本形成覆蓋一、二、三產業和社會事業各領域的標準體系。
不斷提升的影響力也意味著更大的全球責任。作為ISO常任理事國,中國在國際標準制定和促進世界經濟合作、互聯互通中扮演著愈發重要的角色。
根據《標準聯通“一帶一路”行動計劃(2015-2017)》,中國將加快制定和實施中國標準“走出去”工作專項規劃,助推國際裝備和產能制造合作。在電力、鐵路等基礎設施領域,高端裝備制造、生物、新能源等新興產業領域以及中醫藥、煙花爆竹、茶葉等傳統產業領域,推動共同制定國際標準;同時,在設施聯通、能源資源合作等方面,組織翻譯500項急需的中國國家、行業標準外文版,促進“中國標準”的對外傳播。
“中國正在深化標準化工作改革,鼓勵各利益相關方積極參與國際標準化活動,通過實現標準化合作助推世界各國間經濟貿易合作,充分發揮標準化在推進‘一帶一路’建設中的基礎和支撐作用。”中國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主任田世宏表示。
推動中國標準成為世界標準
近日,第39屆國際標準化組織(ISO)大會在北京舉行。國家主席習近平向大會發來賀信,強調世界需要標準協同發展,標準促進世界互聯互通。中國將積極實施標準化戰略,以標準助力創新發展、協調發展、綠色發展、開放發展、共享發展。
改革開放特別是進入新世紀以來,中國標準化事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截至目前,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和地方標準總數超過10萬項,企業標準超過百萬項,覆蓋一、二、三產業和社會事業各領域的標準體系基本形成;由中國提出和主導制定的國際標準數量逐年增加,尤其是在通信、高鐵、特高壓、電動汽車等領域,實現了從跟隨到引領的跨越。
但也必須清醒看到,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的標準國際化工作還存在較大差距。主要表現在:中國標準國際認可度不高,與我國貿易大國地位不相稱;主導制定國際標準數量不多,僅占國際標準總數的0.7%;以企業為主體實質性參與國際標準化活動,還有較大提升空間;在一些重點領域、重大戰略中,標準化手段運用得還不夠;國際標準化人才缺乏,尤其是能夠熟練駕馭國際規則的技術型專家非常短缺。正是基于此,中國制定并積極實施標準化戰略,提高中國標準國際化水平,搭建中國與世界聯通的橋梁,服務構建全方位對外開放新格局。
“三流企業做產品,二流企業做品牌,一流企業做標準。”貫徹落實新的發展理念,推動中國經濟邁向中高端水平,必須使中國標準在國際上立得住、有權威、有信譽。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高度重視標準化建設,對標準化改革發展作出了一系列新的決策部署。《關于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的若干意見》強調要增強中國在國際標準制定中的話語權;《深化標準化工作改革方案》和《關于推進國際產能和裝備制造合作的指導意見》都要求提高中國標準國際化水平;《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愿景與行動》積極倡議沿線國家加強技術標準體系對接……面對中國標準化建設的新形勢新任務,我們必須深化標準化國際和區域合作交流,推動實質參與國際標準化活動向高端邁進,不斷夯實國際標準化工作基礎,推動中國經濟和世界經濟在更高層次上深度融合。
“居高方可臨下,出奇才能制勝。”標準是世界通用語言,定義市場基本規則,在國家建設特別是對外開放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摘自《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導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