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國之利器,國家賴之以強,企業賴之以贏,人民生活賴之以好。中國要強,中國人民生活要好,必須有強大科技?!绷暯酵镜倪@一重要論述,深刻闡述了科技發展對國家、民族和人民的重要意義。我們要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必須以強大科技作支撐。當前,世界科技發展呈現哪些新趨勢新特征?我國建設世界科技強國面臨哪些機遇和挑戰?如何更好建設世界科技強國?本版幾篇文章圍繞這些問題進行探討。
把握創新的動力機制和價值倫理 推動我國科技與產業創新
在全國科技創新大會、兩院院士大會、中國科協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習近平同志提出為建設世界科技強國而奮斗。習近平同志還強調:“要深入研究和解決經濟和產業發展亟需的科技問題,圍繞促進轉方式調結構、建設現代產業體系、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現代服務業等方面需求,推動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推動產業和產品向價值鏈中高端躍升?!碑斍?,我國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與世界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形成歷史性交匯。建設世界科技強國,應把握科技與產業創新的特點,為經濟社會發展加強科技供給。
在推動人類文明發展的進程中,科技與產業創新形成了自身的動力機制。好奇心和理性質疑精神、觀察新現象和認識新規律是知識創新的根本動力;創造欲和想象力、適應并創造市場和社會需求是技術創新的不竭動力;創造價值的夢想、企業家精神、市場公平競爭是產業創新的基本動力;創新創業人才、知識信息、技術裝備、資本投入是創新的基本要素;大學與研究機構是基礎研究與前沿科技創新傳播的重要基地,國家實驗室、大科學裝置、技術中心、重大工程、計算中心等是科技創新的重要平臺和推進器;在技術與產業創新中,企業是主體,產學研用金協同是有效方式,風投等融資工具是催化劑和放大器;科普教育、大眾創新等是培育創新動力的沃土;用戶體驗、市場份額、創造新需求和新價值、引領國家創新發展和人類文明進步是檢驗創新價值的根本準則;經濟社會發展、民生改善與健康保障、生態環境保護、公共與國防安全是科技與產業創新的主戰場。當前,科技與產業創新還呈現綠色低碳、網絡智能、共創共享等新特征。
我國要推動科技與產業創新,建設世界科技強國,需要以先進理念和價值倫理為指引。我們除了要貫徹落實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還要認識到:尊重自然、尊重生命、尊重人生存發展與創新創業的平等權利,始終是科技與產業創新的倫理基礎;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新創業的社會環境,開放自由、寬松包容的學術氛圍,公平自由分享全球知識信息資源,始終是推動科技與產業創新的必要條件;依法保護知識產權、保護公共和私人財產權,始終是激勵科技與產業創新的基石;唯實求真、誠信合作,始終是科技與產業創新的行為準則。
我們要深刻把握科技與產業創新的動力機制、先進理念和價值倫理,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夯實基礎、提升能力、培育主體、改革教育、創新文化,努力把我國建設成為世界科技強國。當前,在實踐中尤須把握以下幾個方面。
加強基礎和前沿研究,提升科技原創能力。建設世界科技強國,必須加強對數學、化學、物理等基礎研究的支持,加強對信息、材料、生物等前沿研究的支持,為提升我國科技原創能力提供知識基礎與前沿技術支持。同時,必須發揮我國信息網絡和大數據優勢,加強前瞻部署,努力在網絡結構、數據分析理解、人工智能等方面的基礎理論研究與核心技術開發兩方面取得原創性突破。
改革創新教育體系。推動科技與產業創新,建設世界科技強國,人才是關鍵。對于人才培養來說,培育愛國敬業精神、樹立新發展理念、增強誠信合作和共創共享意識、培育創新創業的自信心和想象力,這些比簡單灌輸知識更重要。同時我們要認識到,推動科技與產業創新不僅需要富于創新精神的科技與產業領軍人才,還需要規模宏大、結構合理、素質優良的法律財會、投資中介、經營管理等方面人才,需要數以千萬計接受過良好職業教育、崗位培訓的技術精湛的技師和技術工人。
打造受世界尊敬的創新企業。依法強化市場公平競爭機制,落實鼓勵企業進行技術創新的政策,加強對中小企業的支持力度,激勵企業加大創新投入,完善創新利益分享機制,提升企業為主體、產學研用金協同創新的能力。造就一批在高端裝備制造等支柱和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引領全球的創新企業,培育一大批能夠成為“世界隱形冠軍”的專精特優企業。
建設中國特色科技與產業創新文化。在工業化、現代化發展進程中,各主要國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科技與產業創新文化,如美國科技與產業追求創新引領,德國產業文化的標志是質量誠信,日本制造追求精致實用,法國、意大利的產品展現獨特的藝術時尚。我們應將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借鑒吸收各國優秀創新文化結合起來,培育創新創造、精益求精、誠實守信、公平競爭、開放合作、共創共贏等具有中國特色、符合時代要求、受世界尊重的科技與產業創新文化。
準確研判 科學籌劃 建設世界科技強國應提振基礎研究
科技是國之利器。習近平同志對建設世界科技強國提出了明確要求,并強調要“夯實科技基礎,在重要科技領域躋身世界領先行列”。建設世界科技強國,離不開基礎研究的源頭供給。準確研判和科學籌劃基礎研究發展,對于打造科技核心競爭力、構筑先發優勢、蓄積長遠發展原動力,具有重要戰略意義。
“三個同步”:我國基礎研究發展的階段性特征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基礎研究穩步發展,研究產出持續增長、學科演進態勢良好、重大原創突破如“星星之火”正在蓄積“燎原之勢”。目前,我國基礎研究總體處于從量的積累向質的飛躍、從點的突破向系統能力提升的重要階段。
基礎研究學術產出的數量增長與質量提升同步。國際科技論文是基礎研究的重要產出指標。從數量上看,我國科學家發表的國際科技論文數量不斷增長,多年穩居世界第二位?!笆晃濉逼陂g我國發表的科技論文數量突破了全球總數的10%,“十二五”期間達到全球總數的18.43%,這一加速增長趨勢還在繼續。雖然我國科技論文的篇均被引仍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但學術影響力上升速度超過其他國家,領域加權影響指數(FWCI)從1997年的0.37上升到2015年的0.86。我國基礎研究在鐵基超導、量子信息、拓撲絕緣體和量子反?;魻栃芯俊⒊売嬎愕确矫娴某删团e世矚目。
研究型大學與中國科學院同步發展。研究型大學與中國科學院是我國基礎研究經費的執行主體。目前,我國C9(九校聯盟)高校與中國科學院在研究隊伍體量、科技論文產出數量、高被引論文數量等方面基本相當。換言之,我國高水平科研機構和研究型大學的學術能力都處于快速發展階段。
國內發展與國際融合同步。近年來,我國在國際科學交流與合作方面呈現與國內科學事業發展同步的特征。通過國際科技論文合作情況的網絡分析可以看出,我國在2009年國際科學合作網絡中的中心度為0.588,與加拿大、日本、荷蘭并列世界第七位;而2014年我國的中心度提升至0.658,位居世界第七位,已超過了上述3國。同時,我國與美國、英國、德國、法國等處于網絡核心的國家有著實質性合作,尤其是與美國合作密切。中國科學正在從被動向主動、從參與向主導、從輸入向輸出轉變,國際影響力不斷提升。
“三個并行”:夯實創新驅動發展的科學基礎
中央財政科技計劃體系布局調整是推進我國科技領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大戰略部署。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作為“五大計劃”之一,承擔著支持基礎研究和前沿探索、培養人才和團隊、推動學科交叉等重要職責。作為培育源頭創新的重要戰略支撐,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將在統籌支持基礎研究中發揮更大作用。
立足我國基礎研究發展的新起點,我們提出“三個并行”的發展目標:2020年達到總量并行,即學術產出和資源投入的總體量與科技發達國家相當,學科體系更加健全,奠定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的科學基礎;2030年達到貢獻并行,即力爭中國科學家為世界科學發展做出可與其他科技強國相媲美的眾多里程碑式貢獻,形成若干引領全球學術發展的中國學派,助推我國躋身創新型國家前列;2050年達到源頭并行,即對世界科學發展有重大原創貢獻,有支撐和引領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源頭創新工作,為我國建成世界科技強國提供源頭支撐。圍繞“三個并行”這一目標,我們要聚力前瞻部署、聚力科學突破、聚力精準管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將按照上述“三個聚力”的思路,著力瞄準基礎前沿,支持探索研究;著力強化智力支撐,培育科學英才;著力創新儀器研制,強化條件支撐;著力促進交叉融合,孕育重點突破;著力深化開放合作,推進國際化發展。
“三個轉變”:提振我國基礎研究
當前,基礎研究的轉型升級時不我待。我國基礎研究應盡快完成以下三方面的轉變,加快實現我國科技創新從跟蹤模仿為主向創新驅動為主的躍升。
從滿足于增量型研究向追求重要科學突破轉變。絕大多數科學知識是增量累進向前發展,較少見但令人耳目一新的則是通過全新研究方法或理論解釋的應用催生新范式、新領域,實現科學知識的突飛猛進。當前,激勵原創突破已成為各國科學界的廣泛共識和行動。目前,我國激勵科學家潛心鉆研科學難題的氛圍還不夠濃厚,對需要長期努力才可能取得重大突破的系統性工作耐心不足、支持機制有待完善。應通過深入的戰略研究審視科學前沿,選準戰略方向,長期穩定支持若干系統性工作,在蓄勢已久的重要基礎和前沿領域催生更多的原創突破。
從單一評價體系向主客觀評價兼具的復合評價體系轉變。以往的科研評價體系主要依據比較單一的數量指標,當一套數量指標落伍后則代之以另一套數量指標。這一評價體系廣受詬病,但目前尚無新的可替代的評價體系。習近平同志強調要建立以科技創新質量、貢獻、績效為導向的分類評價體系。完善評價體系,評價維度應避免單一、短期,探索建立主客觀相結合、在充分的基本科學數據支持下的同行專家評議體系。依靠客觀的科學數據測度和主觀的同行評議意見,形成質量、貢獻、績效等有機結合的復合評價體系。
從被動式科研誠信監管向主動式學術倫理體系建設轉變。科研誠信和學術倫理建設是營造良好學術生態的重要方面。應注重從被動式接受投訴舉報轉向主動式體系設計與實踐。主動出擊的誠信監管不僅力度更大,也更具震懾效應。要建立主動搜尋的科研誠信監審系統,進一步開展嵌入倫理通則與倫理示范的探索。建立科研誠信舉報網站和數據分析系統,積累結構化案例庫,為科研不端行為處理和警示教育提供參照。
準確判斷突破方向 及時掌握各國動向 在應對新挑戰中建設世界科技強國
近年來,盡管全球經濟持續低迷,但科技領域仍不斷出現多點突破,形成了一批新的科技前沿。各主要國家的科技創新投入持續增加,國家創新體系深刻變革,形成了許多新戰略。習近平同志強調:“推動科技發展,必須準確判斷科技突破方向。判斷準了就能抓住先機?!蔽覀儽仨殰蚀_把握科技前沿趨勢和各國戰略動向,在應對新挑戰中建設世界科技強國。
世界科技發展不斷出現新突破?;A科學領域的多學科交叉融合最有可能催生新的科學革命,比如凝聚態物理、基本粒子等方面的研究正在進一步揭示物質的最深層次組成及其相互作用的規律,對宇宙起源的探索和對暗物質、暗能量問題的研究將極有可能孕育出物理學和天文學的重大發現。生命科學與物質科學、工程學等跨界融合推動生命科學領域呈現前所未有的繁榮,比如合成生物學使得重新設計和人工合成新的生命體成為可能,神經信息解析、腦—機接口、意識干預等領域不斷出現的突破使腦科學研究進入前所未有的高速發展期。信息科技中孕育的任何一項具有實質意義的突破性進展都極有可能觸發一場新的技術革命,比如人工智能領域的科學家正在破解智能的實質并開發以人類智能相似方式作出反應的智能機器,大數據已經成為繼人力、土地和資本之后的新型生產要素。材料科技的前沿進展為諸多領域的發展提供了重要機遇,比如新能源材料在轉化效率方面的進展直接影響太陽能、風能等新能源的廣泛應用以及存儲,生物材料開始應用于人體組織和器官的診斷、修復和功能改善,高性能結構材料為航空航天和高鐵的發展提供保障?;ヂ摼W與諸多前沿的深度融合深刻改變著全球創新版圖,比如能源互聯網使多種能量信息通過網絡互聯將徹底改變能源生態體系。同時,海洋、空間和地球為人類發展提供了廣闊空間,也成為科技強國逐鹿的競技場,深海、深空和深地領域的前沿技術成為競爭最為激烈的戰略制高點。
世界主要大國不斷形成科技發展新戰略。當前,把握科技前沿正成為大國博弈的戰略需要,世界主要大國紛紛把爭奪高新技術制高點上升為國家戰略,使其成為一種有目的、有組織的政府行為。美、德、英等國注重與國家安全、民生健康有關的基礎科技創新研究并投入大量經費,實際上是在不斷追加領跑資本,確保領先優勢;俄、日等國在力求科技創新與社會經濟同步發展的同時,尋求某幾個關乎國家安全和自身優勢的科研領域進行突破和超越,以謀求全球科技領域的話語權。比如,美國政府近年來密集發布《美國國家創新戰略》《聯邦大數據研究與開發戰略計劃》等一系列重大戰略,對前沿科技投入的重點集中在人工智能、太空機器人、地外生命探索、神經科學、大腦計劃、智慧城市、先進汽車、清潔能源和節能、教育技術、先進計算技術、精密醫療、合成生物技術以及納米技術和材料科學等方面。德國政府先后發布《高技術戰略2020》《新高科技戰略》《“工業4.0”戰略》等,重點支持汽車、自動化、醫療衛生、物流和能源五大行業。英國政府出臺《我們的增長計劃:科學和創新》,把科學和創新置于英國長期發展計劃的核心位置,提出八大新興科技領域:大數據和高能效計算、合成生物學、再生醫學、農業科技、能源及儲能、先進材料及納米技術、機器人及自治系統、衛星及航天技術應用。俄羅斯政府推出科技頂層設計“國家技術計劃”,該計劃主要從市場和技術兩方面確定優先方向。日本政府制定的《第五期科學技術基本計劃》,提出力求官民研發支出總額占GDP比例4%以上,將日本建設成“世界上最適宜創新的國家”。
在應對新挑戰中實現新跨越。近年來,我國在科技發展方面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具備了從跟跑向并跑、領跑轉變的基礎和條件。當前,我國要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建設世界科技強國,需要以新思路積極應對各種新挑戰。比如,當前基礎研究對應用研究和技術創新的支撐和決定性作用日益凸顯,基礎研究向技術乃至產業轉化的速度不斷加快。這就要求我們充分發揮我國基礎科研體系健全的優勢,在重大科學前沿和創新領域繼續加大基礎研究投入,打造一批世界一流的科研機構、研究型大學、創新型企業,組建一批國家實驗室,推動涌現一批重大原創性科學成果,夯實科技強國基礎。再如,應在立足學科前沿的基礎上,建立適應學科交叉融合發展的新體系。依據科技交叉融合步伐加快的特點,在推動現有學科發展的基礎上,突破現有學科界限和體制界限,積極改革科研組織方式、管理模式和運作機制,逐步建立符合學科交叉融合發展規律的組織和管理規范,建立目標導向、績效管理、協同攻關、開放共享的新運行機制。還如,應立足國家戰略需求實施非對稱趕超戰略。我國已經成為具有重要影響力的科技大國,但關鍵領域核心技術受制于人的格局還沒有從根本上得到改變。當前,國家對戰略科技支撐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時期都更加迫切。我們要堅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的原則,抓住科技革命機遇,積極實施非對稱趕超戰略,集中科技資源力量,在制約我國發展的關鍵環節、短板領域打開突破口、搶占制高點,在全球科技創新競爭中實現彎道超車。
創新文化是科技創新的重要元素
建設世界科技強國,必須把科技創新擺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推動科技創新涉及諸多方面,能否培育良好的創新文化是重要基礎。只有大力培育創新文化,才能為推動科技創新、建設世界科技強國提供良好的文化氛圍和社會環境。
創新文化是指與創新活動相關的文化形態,是社會共有的關于創新的價值觀念和制度設計。它反映了社會對創新的態度,這種態度體現為一種價值取向,映現了社會是否對新思想、新變革容許、歡迎乃至積極鼓勵。激發創造力是創新文化建設的目的。就科技創新而言,創新文化是影響創造性科研活動最深刻的因素,是科學家創造力最持久的內在源泉。鼓勵創新的價值觀念是創新文化的核心,而相應的制度設計是創新得以廣泛開展和持續進行的保證。因此,從廣義上說,創新文化體現在鼓勵創新的價值觀念和相應的制度設計這兩個層面。
作為價值觀念形態的創新文化,包括有利于科技創新的思想、態度、信念等。其中,最重要的是科學精神和企業家精神以及由此形成的道德準則、行為規范,如科學共同體內部的科學道德準則和行為規范、科技成果應用于社會所應遵循的科技倫理、科學家的社會責任等??茖W精神是在科學漫長的發展歷史中逐步積累形成的優良傳統、認知方式、態度作風、行為規范和價值取向等,表現為求真務實、誠實公正、懷疑批判、協作開放等精神。技術創新的主要驅動力量是企業和企業家,技術創新呼喚企業家精神。企業家精神的核心價值表現為崇尚競爭、勇于變革、敢冒風險、追求卓越、奉獻社會等。在全社會培育創新文化,就要大力弘揚科學精神和企業家精神,在全社會倡導崇尚理性、尊重知識、勇于競爭、鼓勵創新、寬容失敗。
作為制度形態的創新文化,是指科技創新活動順利開展應具有的體制機制、管理制度、法律法規等。制度形態的創新文化既包括科學共同體內部的評價、榮譽、競爭、成果共享等各項制度和規則,也包括國家的科技政策、規劃等。制度構建了科技創新活動最重要的科研環境和保障機制,調節著創新資源的配置,引導著創新主體的價值取向,規定著相應的評估標準和激勵方式。制度形態的創新文化通過持續不斷的作用,逐步塑造科技工作者的行為模式,并影響著全社會對科技創新活動的態度和看法。
當今時代是科技創新主導發展的時代,科技創新方式從原來注重單項突破的線性模式,轉向更為注重多學科交叉融合的非線性模式;創新組織從以往相對獨立的組織形態,轉向多機構協同的創新體系;創新活動與人文倫理價值觀的聯系日益密切。與此相適應,創新文化也表現出許多新的特征:在創新思維模式上,具有更大的發散性和更強的兼容性;在創新組織模式上,具有更大的開放性和激勵性;在科技創新管理上,重視創新主體的多元化和互動性;在社會文化氛圍上,體現出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的深度融合。
當前,我國還存在一些不利于甚至阻礙科技創新的文化因素。傳統文化中的某些消極因素、計劃經濟時代遺留下來的一些不合時宜的思維定勢、教育中的一些不足等,都阻礙著我國科技工作者創新意識的培育和創造力的發揮。因此,在全社會培育創新意識、倡導創新精神、完善創新機制,形成寬松、自由、和諧、對創新友好的社會文化氛圍,是建設世界科技強國中一項十分緊迫的任務。科技不僅是人類改變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的手段,也是完善人類自身的手段。培育創新文化的過程,其實也是社會公眾普遍了解科學、提高科學文化素養的過程。時代要求我們必須把創新文化的價值追求融入我們民族的基本價值追求之中。只有讓創新文化深入人心,才能加速科技進步,增強國家創新能力,建成世界科技強國。
摘自《人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