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郵電報
目前,我國制造業與互聯網融合總體處于起步階段,主要集中在采購與銷售端,制造環節還沒有明顯動作,特別是生產過程的融合更少之又少。另外,愈是靠近下游和用戶,如服裝、家電等行業與互聯網融合的步伐較快,但中游的裝備與上游的原材料等行業,互聯網嵌入甚至還是空白。從融合路徑看,不少制造企業選擇自建互聯網平臺,雖然也出現了諸如上汽與阿里巴巴共同打造互聯網汽車、東風和華為聯手開發智能汽車、酷派與360公司共同致力于移動終端、美的與小米深耕智能家居市場等經典案例,但制造業與互聯網企業跨界融合并未形成趨勢或主流,拓展的空間巨大。
工業和信息化部信軟司副司長安筱鵬近日在山東青島召開的2016世界互聯網工業大會上表示,要深入貫徹國務院關于深化制造業與互聯網融合的指導意見,積極發展面向制造環節的分享經濟,打破企業界限,共享技術設備和服務,提高中小企業快速響應能力。以此推動中小企業制造資源和互聯網資源的全面對接,實現制造能力的在線發布和協同交易。
分享經濟不僅僅發生在消費領域,面向消費者服務,更發生在制造領域,面向企業服務。
安筱鵬認為,互聯網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通信技術解決了分享經濟三個最基本問題,誰來交易、交易什么、怎么交易的問題。特別是解決了過去不能解決的生產能力的可計量、可搜尋與支付成本問題,使得制造業有可能成為分享經濟的主戰場。在國外,美國之所以提出重新發明制造業,其原因在于借助虛擬世界的技術可以把設計、仿真、驗證、工藝等傳統制造活動“提前做完”,再進行實物生產。在國內,沈陽創新推出的I5機床,本質上就是拿機床的加工精度、加工能力做交易。航天云網整合了研發設計、加工等制造資源,也可以實現交易。在推動智能制造發展,推動互聯網與制造業融合過程中,中小企業缺人才、缺資金、缺技術、缺方案、缺思路,只有通過借助分享經濟融入到更大的制造資源服務或交易平臺來解決。
美國一家研究機構把智能制造理解為解決差異更大的定制化服務和不可預知的供應鏈,德國工業4.0的一種認識理念是構建高效的定制化生產。海爾張瑞敏先生在中國家電智能制造產業聯盟成立大會上表示,智能制造的核心就是大規模定制。對此,安筱鵬表示,企業的生產面臨成本、質量、效率等方面一系列的挑戰,越是個性化的生產,不確定性、多樣性、復雜性問題越嚴重。如果把生產比作一場射擊比賽,大規模生產就是打固定靶,大規模定制就是打移動靶,個性化定制就是打空中飛碟,大規模定制、個性化定制將帶來生產乃至管理領域的嶄新變革。
青島紅領是我國智能制造領域的示范企業,在紅領的工廠里,沒有一排排的機器人和數控機床,沒有忙亂而有序的小車,而是一排排工人對西服進行手工加工的典型勞動密集型場景。盡管這里很少能看見生產裝備的自動化,但在看不見的信息網絡空間,青島紅領實現了數據流動的自動化。來自客戶個性化定制的信息,包括18個部位、22個指標,不斷地在制造、產品測試、售后維護各環節中得以傳遞、分解,用以解決個性化定制過程當中的生產的不確定性、多樣性和復雜性。
安筱鵬還強調,這份文件中一個極有新意的提法,是要強化軟件支撐和定義制造業的基礎性作用。軟件定義了產品功能,定義了企業的管理流程,定義了生產方式、企業新型能力,也定義了企業的商業的模式,值得業界高度重視并創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