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科技日報
人類未來的生活、工作場景會是怎樣的?
11月1日—5日舉行的第十八屆中國工業博覽會向我們描繪了這樣一幅場景:工廠內機器人生產著人類所需的物品、無人駕駛汽車載著乘客穿梭于城市大街小巷,人類從繁瑣枯燥的重復性勞動中被釋放,從而進行著更多創造性生產工作……總共23萬平方米的展會將原本“科幻片”中天馬行空的想象逐一變成了現實,充分闡述著科學技術為我們帶來的改變與創新。
機器人正向全領域發展
在機器人展區,來自深圳的大疆創新以幾款外型冷酷的新型的無人機“吸粉”無數。“這款飛行器搭載了兩個高質量的傳感器,分別是高精度可見光相機和高精度紅外相機,在圖像傳輸上也再次突破,可以從空中最大化的再現地面情況。搭載的GPS模塊,室外懸停精度達5cm,讓畫質傳輸更穩定。”大疆行業應用總監徐華濱向記者介紹此次參展的經緯M100系無人機、定制機CS-SR1,CS-SR1等將極大拓展無人機在行業應用領域市場前景:電力巡線、災后巡視、消防救援、光伏巡檢、房屋檢測……“大疆從專業航模用品起步,逐漸向專業航拍、個人航拍滲透,現在向各個行業級應用發展,我們相信,無人機可以以提供生產力的方式為社會服務。”
憑借著10多年的技術積累,大疆向人們展示了一種可能:電力維修不再需要人工冒著生命危險爬到高處一一檢查;火災之中無人機率先進場將一線災情報告指揮部;甚至森林植被也變得一目了然……另一家來自上海的查湃智能科技則向“水下”探索,亮出了四款水下機器人。
“這款便攜式機器人簡單易操作、動力強勁、性價比高。”查湃銷售經理沐旭東指著展臺邊的水箱里的大機器說,“是管道巡查、河流和海洋搜索、壩體巡查、石油和天然氣平臺工作、漁場養護等工作的最好幫手。”
無人化:生活到生產
在電腦前輸入個人信息并勾選顏色等相關信息,確定“下單”,機械手臂自動從物料區選擇相應的原材料,投入生產線,一個個機械臂相繼活動起來,大約幾分鐘后,一個印著自己姓名的名片夾制作完畢,裝入禮品盒,準備出庫。
蘇州博眾精工科技有限公司展示的整個生產流程中無需人員介入。“我們所展示的是我們智慧工廠的概念。”業務總監張求全介紹說,“5年前我們就制定了自己的智慧工廠發展規劃,我們一定要掌握自己的核心技術,我們不愿意代工,不愿意貼牌。現在在各大國際展覽中,博眾自主研發的設備已能讓國外同行驚艷。”
上海本土企業明匠智能系統有限公司則從軟件出發打造“智慧工廠”。由其開發的智能網關“牛頓1.0”系統破解了工廠不同設備間的協議轉換問題,從而集成所有生產流程中的數據,傳輸到工業云平臺智能工廠平臺,“指揮”現實中的生產流程。“用戶可以通過手機等智能終端和工廠實時連線,直接將想要的產品訂單送達生產線,實現無縫生產。而在訂單產品上,客戶還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對產品進行個性化設置,比如某款產品、哪種顏色、想要幾只,只要提出要求,生產線就會按需生產,實現高端個性化定制生產,而這在過去大規模單一化流水線上是無法實現的。”
移步走入高校展區,一款一米多長的白色汽車因沒有方向盤而顯得很是特別。
“2015年我們和上海交大合作研發了這款無人汽車。”汽車的主人蘇州青飛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孫一飛介紹說,“我們運用了最新的磁導航技術,只需要在地面釘入磁鐵定,小車就能沿著‘虛擬軌道’行駛。”如果前面出現障礙物,小車自動停止,待障礙物離開后再次行駛。“目前,我們已進入萬科樓盤、常熟大學科技園,今后可向大型機場航站樓、科技園區、大學、高爾夫球場等相對封閉的大型區域拓展,作為‘平面電梯’成為新的短駁代步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