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在孕育興起,新技術突破將加速帶動產業變革,對世界經濟結構和產業競爭格局必將產生重大影響。眾所周知,我國制造業一直大而不強,許多制造企業處于產業鏈的中低端,如何將制造大國升級為制造強國,實現智能制造是當下制造領域探討的熱門話題。
在2016智能制造國際會議上,工信部部長苗圩指出,制造業是全球經濟競爭制高點,智能制造已成為全球制造業發展的主要方向,應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需要建設制造強國。“十三五”時期是我國制造業提質增效、由大變強的關鍵期。要圍繞結構深度調整、振興實體經濟,深入實施《中國制造2025》,優化現代產業新體系,并對實施網絡強國戰略、拓展網絡經濟空間作出系統部署。
中共十八屆五中全會明確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這將是我國在“十三五”期間,乃至更長時期內的發展思路、發展方向。而在其中,“創新”一詞排在第一位。自十八大以來,在習近平總書記的公開講話和報道中,“創新”一詞出現超過千次,可見其受重視程度。
制造業是國民經濟的主體,是立國之本、興國之器、強國之基。《中國制造2025》的出臺,加速了制造企業邁向智能化的步伐,創新成為制造企業轉型升級過程中的主旋律。習總書記在講話中指出:“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惟創新者進,惟創新者強,惟創新者勝” 。
那么,現階段,我們應該如何推進“創新”呢?
首先,在國家層面,要緊跟《中國制造2025》國家戰略,圍繞十大重點領域布局,充分整合已有資源,依托各類產業技術聯盟,創建一批國家級的制造業創新中心,支持制造業基礎雄厚的省市建立省級制造業創新中心,逐步形成高水平、有特色的制造業協同創新網絡和平臺。
其次,自動化企業要以工業互聯網和自主可控的軟硬件產品為支撐,加強自主創新,大力發展智能裝備,如高檔數控機床、工業控制系統、工業機器人等,創新個性化定制、網絡眾包、云制造等新型制造模式。積極參與產業鏈創新,向專業化、精細化、特色化和新穎化發展。
此外,科研院所應加強核心部件的自主創新,充分利用新一代信息技術帶來的發展機遇,在新的領域趕超其他國家。 由政府、企業、機構共同推動互聯網和信息技術在現代制造業的深化應用,促進開源軟件、3D打印、網絡制造等新技術、新模式與傳統產業有機結合。
毫無疑問,創新是引領制造業轉型升級的第一源動力。我國要實現“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制造,若沒有“創新”,一切都只是空談。今年是“十三五”規劃的開啟之年,我們只有充分發揮“創新”的力量,才有機會實現彎道超車,搶占智能制造制高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