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7日,由國家發展改革委國際合作中心主辦的中國經濟與國際合作年會暨新“巴山輪”會議繼續舉行。與會專家認為,我國產業政策執行已20多年,在特定歷史時期發揮了重要作用,在新的歷史時期下,政府不僅要提供有益的產業政策,更要提供有效的競爭政策。
全國人大財經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會長彭森表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核心是堅持市場化的改革方向。近期的結構性改革是按照問題導向的原則,完成“三去一降一補”五大任務;但其遠期的目標則應是按目標導向的原則,在市場化改革的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取得突破,加快建立更成熟完善的市場經濟體制。
彭森表示,一方面,完成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近期任務要避免行政化、部門化、碎片化的傾向,堅持依靠市場、創新、競爭的力量;另一方面,要不忘初心,一些基礎性關鍵性的重大市場化改革決不能放松,如國有企業、財稅金融、價格體制、土地制度、社會保障、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等改革必須盡快取得實質性進展。要加快全面實施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制度,進一步完善產權保護制度,認真落實公平競爭審查制度,破除一切行政壟斷,為各類所有制企業平等競爭、創新發展提供良好的市場競爭環境。要正確處理中央和地方的關系,合理劃分界定中央地方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充分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吳敬璉發表視頻演講時指出,選擇性的產業政策抑制競爭,違反公平競爭原則。要用競爭政策來保證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根據30多年來的經驗,保持中國經濟持續穩定的增長,關鍵的問題在于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競爭是市場的靈魂,競爭的兩個功能,一是有效配置資源,二是形成在經濟活動中共存的激勵體制。這兩個功能都要通過競爭形成的價格信號來實現。”吳敬璉表示,我國政府對競爭問題的改革方向是清楚的,在價格改革文件中提出逐步確立競爭政策的基礎性地位,協調產業政策和競爭政策之后,今年6月又發布了“公平競爭審查”意見,說明我國正在朝這個方向努力。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黨組書記、副主任陳清泰呼吁,應按照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的原則推進產業政策改革。“不要再把產業政策作為政府保增長、主導生產要素配置的工具。前置性審批應轉向事中、事后監督。”陳清泰表示,要創造市場環境,消除行政壟斷、所有制歧視和區域市場壁壘,保障市場主體的平等地位,使所有市場活動受到反壟斷法的約束。
國家工商總局副局長王江平指出,日前發生在北大的林毅夫、張維迎關于產業政策的爭論,歸根結底是因為中國競爭政策不充分,產業政策過于寬泛。他呼吁,孕育經濟新動力,必須下大力氣倡導和實施競爭政策,必須充分發揮競爭政策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的基礎性作用。“中國經濟基數很大,只要競爭政策能夠更加充分一些,其效率動力、創新動力、信用動力、品牌動力所形成的經濟新動力,其能級足以超過任何新興產業帶來的動力。在既有產業中去孕育新動力往往事半功倍,社會震蕩最小、公約數最大。”王江平說。
國家發展改革委價格監督檢查與反壟斷局局長張漢東表示,我國當前急需解決權力過多介入市場,導致公平競爭缺失的問題。一是全面實施公平競爭審查制度。下一步國家發改委將會同有關部門抓好制度的全面落實,指導各地區、各部門建立內部審查機制,細化分工,明確責任,確保嚴格按照要求進行公平競爭審查。堅決防止出臺新的排除限制競爭的政策措施,同時研究梳理存量政策措施存在的普遍性問題,推進開展存量政策措施清理工作;二是進一步強化反壟斷執法。下一步將繼續加大執法力度,大力查處壟斷協議、濫用市場支配地位等壟斷案件。同時嚴厲查處行政壟斷案件,防止政府權力對市場競爭的不斷干預,不斷健全市場競爭規則,研究制定反壟斷指南,進一步完善執法體制機制,提高執法的專業化和精細化水平;三是加強競爭政策研究和宣傳,提高市場主體競爭規則意識。
摘自《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