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烽火科技集團的光通信國家專業化眾創空間(烽火創新谷)和武漢光電工業技術研究院的光電顯示專業化眾創空間,入選首批國家專業化眾創空間示范名單。他們為什么能入選?與一般的眾創空間、孵化器相比,他們的專業性體現在哪些方面?
科技成果出來了,怎么實現產業化?這個問題好比“從0到1解決了,誰來把1做到無窮大?”
“看,這就是我們花了1000萬元買斷的‘大腦地圖’專利,學名是‘顯微光學切片斷層成像系統’(簡稱MOST),根據這項專利研發的設備已經實現了產業化,多家醫院和研究院所都購買了設備或技術服務,應用前景很好。”站在這臺價值不菲的MOST設備前,武漢沃億生物有限公司研發工程師鄭廷頗為自豪。
大腦是怎樣運行的?腦連接圖譜如何構建?這是無數科學家孜孜以求的生命奧秘。認知腦功能并進而探討意識本質的科學前沿,這方面探索不僅有重要科學意義,而且對腦疾病防治、智能技術發展也具有引導作用。
“我們當時面臨的問題是,科技成果出來了,怎么實現成果的產業化?”武漢光電工業技術研究院(以下簡稱工研院)副院長韓道說,這個問題好比“從0到1解決了,誰來把1做到無窮大?”
作為MOST專利的擁有者,華中科技大學駱清銘教授和團隊成員的心情也很急迫。駱清銘團隊2002年啟動這項研究,2010年就將成果發表在美國《科學》雜志上,但產業化遲遲不能進行。這項用于全腦掃描的腦探測技術,可捕捉高分辨率腦神經圖譜,能應用于腦科學及相關前沿醫學、醫療研究等方面,在世界上處于領先地位。
推動MOST的產業化,成為剛剛成立的工研院的首要任務。這家研究院2012年10月成立,是由武漢市政府和華中科技大學合作共建的協同創新創業平臺,主要依托武漢光電國家實驗室的研發資源,推動科研成果產業化,孵化高新技術企業,致力于實現從“創新”到“創造”的轉化。“光電國家實驗室還有幾百項科研成果躺著睡大覺,時間久了就會失效。”韓道表示。
在工研院的努力下,2013年11月,MOST專利以1000萬元的價格成功掛牌轉讓給武漢沃億生物有限公司,而沃億公司也入駐工研院,成為該院孵化的首批企業。在機器試產、市場拓展、融資壯大的過程中,都離不開工研院這個創新平臺。
“我們不僅僅做成果轉化的平臺,還為企業提供產業平臺、專業服務、投融資等多種服務。”韓道介紹,工研院聯合社會資本,成立了育成創投基金,60%以上的資金將投入到工研院孵化或技術對接的產業項目中。
大企業和小團隊繁榮共生,各自發揮長處
在武漢,說起烽火科技集團,幾乎無人不知。作為國內光通信領域的巨頭,這家老牌央企去年的營業收入達300億元。企業效益好,員工待遇自然不差,能夠在這里工作,是件既有里子又有面子的事兒。
然而,今年6月,已經做到企業中層的彭承路卻放棄了這份穩定、高薪的工作,一起放棄的,還有十幾年工作積累下來的員工獎勵股權。家人、朋友最開始都覺得他“瘋了”,難以理解他的選擇。
30多歲的彭承路走上了創業之路。他和朋友一起創辦了一家名為“抓現貨”的電子商務公司,致力于解決電子芯片的供需不平衡問題。“我清楚記得有一次烽火因為缺少一顆芯片面臨項目停擺,而此時集團里另一家公司正在為同樣的芯片成為呆滯庫存而困擾。當時我就想,如果能夠有一個基于互聯網的平臺,把中國電子設備制造產業的庫存芯片有效利用起來,對整個產業的‘去庫存,補短板’,對參與平臺的各個公司的資產運營質量都有莫大的好處,這就是我們‘抓現貨’創業的背景和原動力。”彭承路說。
支持彭承路辭職創業的,恰恰是他的老東家——烽火科技集團。武漢烽火創新谷管理有限公司總經理李明山告訴記者,“烽火創新谷”是由烽火科技集團與洪山區政府出資共建的創新創業平臺,創新谷的使命就是孕育智慧城市的創新創業生態系統,涵蓋企業群、孵化器、投融資機構、創服機構等,大企業和小團隊繁榮共生,各自發揮長處,烽火全面開放資源,提供牽引。
“烽火對我的支持是全方位的,首先是開放資源,僅烽火本身每年要采購幾十億元的芯片,有大量處理電子芯片庫存的需要;其次是創新谷為我們提供了大量的公共服務;還有資金上的支持,創新谷內的投資基金在創業之初就給了我們幾百萬元的投資;此外還有智力支持,集團的很多高層都會定期來創新谷,針對企業發展中的問題把脈問診,讓我受益匪淺。”彭承路感激地說。據了解,僅幾個月的時間,通過“抓現貨”成交的芯片庫存銷售額就達1000多萬元。
李明山介紹,“創新谷”盡管今年6月底才開園,但籌備期長達一年,已經與中科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光纖通信技術與網絡國家重點實驗室、武漢大學、華中科大等高校及科研院所展開了緊密的合作,與多家銀行、證券、投資機構等建立了戰略合作關系。引進了文都教育、紅圖技術、直向實踐、鄰家優兒等幾十家智慧城市方面的創新創業企業;烽創客、光迅機器人、江影科技等近30個創客團隊入駐孵化;同時還針對大學生群體舉辦了2000多人次創新創業培訓。
專業化眾創空間可有效破解當前眾創空間與實體經濟結合不緊密的問題
武漢工研院地處未來科技城。韓道告訴記者,在離科技城6公里的地方,占地100畝的光電創新園正在施工中,到時會有更多的光電企業入駐。
“我們的專業性體現在圍繞產業鏈來培育企業、引導創新,重在給企業提供市場,而不僅僅是減免租金、提供辦公場所、進行創業輔導這么簡單。”韓道表示,工研院成立之初的定位就很明晰,圍繞武漢市光電產業的發展進行成果轉化與配套服務。“舉個例子,我們培育了做OLED發光材料的尚賽,自然而然地就吸引了上下游的企業來這里創業,或者工研院有目的地孵化上下游配套企業。”
“這里最吸引我們的就是工研院提供的產業環境。”武漢市優煒星科技有限公司高級工程師張建寶說,工研院背后的光電國家實驗室科研資源豐富,一些科技成果正好是企業急需的。此外,電子企業小批量生產或小樣品的設計、封裝、測試等需要車間、廠房,所需成本較高,工研院提供了專業的生產車間,性價比很高。最關鍵的是在市場開拓上,一方面,眾創空間內的產業鏈條很完善,另一方面,工研院也會積極幫助企業走出去。
清晰的定位加上專業的設計,工研院構建了平臺層—集成層—孵化層的高水平服務體系,在孵企業估值超過6億元,有力推動了工研院技術成果轉化和武漢光谷光電子產業升級。
李明山則認為,專業化眾創空間要在“專業”上下功夫,以龍頭企業引領的眾創空間,更要發揮企業的比較優勢。在“烽火創新谷”內的創客中心,有許多年輕的90后創客入駐。“烽火是光通信領域的巨頭,小企業想獲得合作機會并不容易,更別提年輕創客,沒想到我們能入駐這里,有機會與央企并肩闖市場。”專注于VR技術的陳磊說,創新谷里集聚的都是與智慧城市相關的企業,在這里創業,既能找到市場,還能獲得各種政策、資金、智力支持,自己和團隊只需全力做好技術開發就行。
曾調研過多家專業化眾創空間的科技部高新司副司長曹國英表示,依托龍頭骨干企業、高校院所的專業化眾創空間,具有獨特的優勢,可以有效破解當前眾創空間與實體經濟、區域產業發展結合不緊密的問題。“我認為專業化眾創空間應該有這么幾個特征:一是配套支持全程化,二是創新服務個性化,三是創業輔導專業化。尤其是龍頭骨干企業建立的專業化眾創空間,通過開放式創新,在服務自身轉型升級同時,結合產業鏈、供應鏈,集聚了更多中小微企業,初創成功的創業企業可以圍繞大企業形成創新生態圈,共生共榮。”
采訪中也有不少創業者表示,希望能夠對專業化眾創空間給予更大的政策支持力度,一方面調動廣大科技人員創新創業的積極性,另一方面也調動起龍頭企業、院所、高校參與專業化眾創空間建設的積極性,將優質科技資源引入實體經濟領域,為培育發展新動能提供支撐。
摘自《人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