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經濟網
12月27日,由機械工業經濟管理研究院與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聯合主辦的《裝備制造業藍皮書:中國裝備制造業發展報告(2016)》發布會在北京舉行。報告預計,未來一段時間,我國裝備制造業下行壓力有望趨緩趨穩,行業將在“L”形底部繼續盤整,并將在底部區域繼續運行一個較長時期,直至轉型升級明顯收效,方可進入本輪經濟調整的回升階段。
轉型升級已啟動并艱難前行
報告認為,2015年,國際裝備制造業生產情況穩重有升,銷售收入有所減少,國際裝備制造業將朝著生產方式智能化、發展模式服務化、綠色化、創新方式網絡協同化、組織方式扁平化、經營方式平臺化方向發展。2015年,我國裝備制造業整體規模趨穩,行業經營效益放緩,行業和企業之間分化加劇。
報告研究表明,我國裝備制造業運行進入中速增長期,轉型升級已啟動并艱難前行;同時,我國裝備制造業產能過剩問題依然突出,核心技術亟需突破,裝備制造業國有企業改革困難重重,中小型企業面臨可持續發展難題。預計未來一段時間,我國裝備制造業下行壓力有望趨緩趨穩,行業將在“L”形底部繼續盤整,并將在底部區域繼續運行一個較長時期,直至轉型升級明顯收效,方可進入本輪經濟調整的回升階段,我國裝備制造業在智能制造、服務型制造、核心基礎零部件、綠色化裝備等多個方面有較好的投資機會。
中國經濟正在經歷速度變化、結構優化、動力轉化的發展新常態,處于轉型升級的關鍵歷史轉折點,傳統的格局正在被打破,新的增長力量還在孕育中。未來,裝備制造業要積極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堅定不移去產能,多措并舉降成本,全力以赴補短板,切實做好去庫存、去杠桿相關工作,加快培育裝備制造業新發展動能,緊緊抓住《中國制造2025》、“一帶一路”、國際產能合作等國家戰略發展機遇,努力實現向裝備制造業向智能化、綠色化、服務化的轉型。
推動裝備制造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報告認為,中國經濟正在經歷速度變化、結構優化、動力轉化的發展新常態,處于轉型升級的關鍵歷史轉折點,傳統的格局正在被打破,新的增長力量還在孕育中,未來我國裝備制造業要積極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一是增進市場機能,推動產業政策轉型。隨著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政府為主導的產業政策已經不能適應新的形勢,也難以應對新的挑戰。尤其是裝備制造業面對經濟運行下行壓力以及產能嚴重過剩的形勢,迫切需要以增進市場機能、擴展市場作用范圍與補充市場不足為特征的市場為主導的產業政策的扶持。市場為主導的裝備制造業產業政策需要從直接干預微觀經濟行為為主轉向通過培育市場機制間接引導市場主體行為,同時,通過加強頂層設計和規劃引領,不斷優化產業發展環境。
二是完善質量管理體系,推進企業品牌建設。首先,加快質量法治建設。著力從質量促進、質量責任、質量監管三個方面構建完善、系統、協調的質量法治體系。創新質量執法的新機制,建立質量主管部門的權利清單制度,建立質量信息互通共享機制、質量執法和刑事司法相銜接的新機制。加強社會聯動,建立質量共治的司法制度,形成以民事訴訟為核心的社會質量機制。其次,完善質量管理機制。發揮市場主導作用,建立質量管理、標準制訂、檢驗檢測、計量標準、職業培訓等公共服務平臺。完善質量宏觀管理,建立優化產業結構的質量分析體系,創新宏觀質量效益度量和監測體系。實施質量安全風險管理,強化質量安全監管。健全質量信用信息收集與發布制度,健全質量誠信體系。再次,培育國際知名品牌。將質量提升、技術進步、品種改善、服務優良、文化創意作為品牌培育的核心內容,加強品牌設計和品牌建設。完善品牌建設國家標準體系,制訂品牌價值國際標準,規范品牌價值評價活動,推進中國品牌價值評價的國際化進程。最后,強化國家質量基礎。建立新型標準體系,增強強制性標準的權威性、統一性,大幅減少強制性標準的數量。提升國家量傳溯源體系技術能力,強化計量基礎保障能力。有序開放檢驗檢測認證市場,建立科學、公正、權威的第三方檢驗檢測認證體系,提高檢驗檢測認證的支撐作用。
三是加大稅收優惠力度,降低企業經營成本。降成本作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經濟任務之一,主要體現在稅收優惠力度的進一步加大。在稅收政策方面,結合財稅體制改革,進一步擴大減稅范圍和強度,對符合產業發展規劃、符合創業創新要求的企業和項目等實施減稅,有利于進一步減輕企業的負擔。同時,進一步加大裝備制造業“營改增”力度,加快費改稅步伐,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從而降低企業經營成本。
四是優化企業金融環境,降低行業杠桿率。金融支持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穩增長、調結構、增效益的促進作用,主要體現在一系列支持產業轉型升級、降本增效的具體金融政策措施。做好與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相適應的金融風險管理,為結構性改革營造中性適度的貨幣金融環境,根據不同企業的規模、所有權特征、行業特征以及區域特征,合理管控杠桿水平,健全完善政銀企風險處置合作機制,優化信貸資源的均衡配置。同時,加大金融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裝備制造業穩增長、調結構、增效益的支持力度,具體的金融政策包括,通過差別準備金、利率、再貸款、再貼現等政策,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裝備制造企業的支持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