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來源:工信部
為貫徹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中國制造2025》和《國家信息化發展戰略綱要》,引導“十三五”時期信息產業持續健康發展,工業和信息化部、發展改革委聯合制定的《信息產業發展指南》,經國務院同意,已正式印發。指南明確提出,建立完善智能制造和兩化融合管理標準體系,全面推進兩化融合管理體系貫標。
指南提出到2020年的發展目標:具有國際競爭力、安全可控的信息產業生態體系基本建立,在全球價值鏈中的地位進一步提升。突破一批制約產業發展的關鍵核心技術和標志性產品,我國主導的國際標準領域不斷擴大;產業發展的協調性和協同性明顯增強,產業布局進一步優化,形成一批具有全球品牌競爭優勢的企業;電子產品能效不斷提高,生產過程能源資源消耗進一步降低;信息產業安全保障體系不斷健全,關鍵信息基礎設施安全保障能力滿足需求,安全產業鏈條更加完善;光網全面覆蓋城鄉,第五代移動通信(5G)啟動商用服務,高速、移動、安全、泛在的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基本建成。
2020年信息產業發展主要指標
指標 | 2015年 基數 | 2020年 目標 | 累計 變化 | |
產業 規模 | 信息產業收入(萬億元) | 17.1 | 26.2 | [8.9%] |
其中:電子信息制造業主營業務收入(萬億元) | 11.1 | 14.7 | [5.8%] | |
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業務收入(萬億元) | 4.3 | 8 | [13.2%] | |
信息通信業收入(萬億元) | 1.7 | 3.5 | [15.5%] | |
產業 結構 | 信息產業企業進入世界500強企業數量(家) | 7 | 9 | 2 |
電子信息產品一般貿易出口占行業出口比重(%) | 25.5 | 30 | 4.5 | |
技術 創新 | 電子信息百強企業研發經費投入強度(%) | 5.5 | 6.1 | 0.6 |
國內信息技術發明專利授權數(萬件) | 11.0 | 15.3 | [6.9%] | |
服務 水平 | 固定寬帶家庭普及率(%) | 40 | 70 | 30 |
移動寬帶用戶普及率(%) | 57 | 85 | 28 | |
行政村光纖通達率(%) | 75 | 98 | 23 | |
綠色 發展 | 單位電信業務總量綜合能耗比下降幅度(%) | - | 10 | 10 |
新建大型云計算數據中心能源使用效率(PUE) | 1.5 | <1.4 | >0.1 |
主要任務包括:
(一)增強體系化創新能力。
構建先進的核心技術與產品體系。圍繞產業鏈體系化部署創新鏈,針對創新鏈統籌配置資源鏈,著力在云計算與大數據、新一代信息網絡、智能硬件等三大領域,提升體系化創新能力。瞄準重大戰略需求和未來產業發展制高點,支持專業機構研究發布重點領域技術創新指南,提出瓶頸短板清單及優先級,引導市場主體創新突破。加強產學研用研發力量協調,統籌利用國家科技計劃(專項、基金等),支持關鍵核心技術研發和重大技術試驗驗證,強化關鍵共性技術研發供給。加快信息產業軍民融合深度發展,在技術研發、產業布局中充分考慮軍用需求和國防布局,著力加強軍民聯合攻關,在優先滿足軍工需要的同時帶動民口技術進步和產業發展。加強前沿領域重大布局,重點在未來網絡、量子計算、平流層通信、衛星通信、可見光通信、車聯網、地海空天一體化網絡、人工智能、類腦計算等關鍵領域,集中優勢資源開展原始創新和集成創新,增強新供給創造能力,搶占產業技術發展主動權和制高點。
建設高水平創新載體和服務平臺。充分利用已有創新資源,探索政產學研用聯合的新機制新模式,在集成電路、基礎軟件、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工業互聯網等戰略性核心領域布局建設若干創新中心,開展關鍵共性技術研發和產業化示范。強化企業技術創新主體地位和主導作用,支持優勢企業建設一批高水平技術中心和創新實驗室,支持企業聯合高校、科研機構等建設重點領域產學研用聯盟,積極參與和組建開源社區,支持企業牽頭承擔國家重大科技研發和產業化項目。整合優化信息科技資源,積極發揮行業協會/聯盟、標準化組織、中介組織和智庫在戰略與政策研究、統計分析、公共服務等方面的作用,建設和提升一批技術創新、成果轉化、標準規范、計量測試、認證檢測、市場推廣等公共服務平臺。
強化標準體系建設與知識產權運用。進一步優化國家標準、行業標準、軍用標準體系結構,支持發展團體標準,加快構建產業化導向、軍民通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標準體系,研究制定智能硬件、傳感器、智慧家庭、虛擬現實、云計算、大數據、太陽能光伏、鋰離子電池等領域綜合標準化技術體系。加快基礎標準、通用標準、安全標準、測試方法以及重點產品標準制修訂工作,不斷提升技術、能耗、環保、質量、安全等方面規范要求。積極參與國際標準化戰略規劃、政策和規則的制定,以國際標準提案為核心,推動我國更多信息通信領域標準成為國際標準;加快轉化我國產業發展急需的國際先進標準,推動國際國內標準接軌。建立專利導航產業發展工作機制,加強信息產業關鍵核心技術知識產權儲備和戰略布局,推動技術創新成果的知識產權轉移轉化;鼓勵市場主體組建產業知識產權聯盟,建立知識產權聯合創造、協同運用、共同保護和風險分擔的機制;研究制定重點領域知識產權運營策略,健全運營服務體系,促進知識產權的收儲、許可和轉讓;支持引導行業組織、產業聯盟加強知識產權分析評議,防控知識產權風險。
(二)構建協同優化的產業結構。
打造協同發展產業鏈。依托優勢骨干企業,建設和完善信息網絡、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工業互聯網、智能終端、電子制造關鍵裝備等一批重要產業鏈,以“硬件+軟件+內容+服務”為架構建設形成若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產業生態。支持有條件的企業通過兼并重組、股權投資等方式開展產業鏈上下游垂直整合和跨領域價值鏈橫向拓展,提升價值創造能力和核心競爭力。以產業集群為中心,實施商標品牌發展戰略,提升產業鏈整體質量水平,加強團體標準、知識產權和公共服務平臺建設,強化商標品牌宣傳與營銷,打造一批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產業集群區域品牌。
提升產業基礎能力。圍繞基礎軟硬件、關鍵制造工藝、關鍵電子基礎材料和工藝裝備等,制定重點領域瓶頸清單,組織實施重點領域“一攬子”突破計劃。依托制造業質量提升專項行動,針對信息產業重點產品,組織攻克一批長期困擾產品質量提升的關鍵共性質量技術。加強可靠性和可測性設計、試驗驗證,積累準確有效的工藝參數數據,推廣采用先進質量管理方法、先進成型和加工方法、在線計量檢測裝置等,提高電子信息裝備、材料和工藝技術的可靠性、一致性、穩定性和有效性。制定和提升一批急需的國家計量基標準,加強信息產業相關國家計量測試中心建設,構建信息產業計量測試服務體系。推動基礎軟硬件、基礎材料和工藝裝備企業與下游企業對接,組織開展首臺(套)、首批次示范應用,加快安全可靠基礎軟硬件產品的市場化應用和推廣。
增強企業創新活力。在信息產業重點領域設立市場化運作的投資基金,支持企業開展兼并重組和引技引智,提高企業利用全球資源和開拓國際市場的能力和水平,形成以大企業集團為核心、集中度高、分工細化、協作高效的產業組織形態。進一步完善和落實支持中小企業發展的財稅、金融政策,推動小微企業創業創新基地建設,大力扶持初創期創業創新型企業發展。引導中小企業專注細分市場,激發中小企業創新活力,發展一批專精特“隱形冠軍”企業。充分發揮各類平臺作用,支持信息產業中小企業創新發展,引導大中小企業建立更緊密協作關系。支持企業將具有核心競爭力的專利技術向標準轉化,提高企業綜合競爭力。引導企業樹立質量為先、信譽至上的經營理念,切實增強質量和品牌意識,培育和弘揚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全面提升行業企業信息技術運用能力,加快個性化制造、網絡化協同制造、智能制造等生產方式變革,創新發展新模式,推動企業向價值鏈高端轉型。
優化產業空間布局。貫徹落實國家區域發展總體戰略和主體功能區規劃,引導地方發揮比較優勢,形成集成電路、基礎軟件、平板顯示、智能終端、信息技術服務、云計算、大數據等重點領域生產力差異化發展格局。重點推動長江經濟帶、珠三角、京津冀等創新資源密集地區率先突破,建設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信息產業創新高地。支持中西部地區立足自身優勢承接信息產業轉移,重點支持若干基礎和條件較好的中心城市提高研發能力和產業層次,在特色領域形成差異化競爭優勢。合理引導人才、技術、資金、政策等要素資源集聚,建設一批信息產業領域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不斷提高軟件名城建設水平。扎實推進數據中心布局優化,促進數據中心合理利用。
推動產業綠色發展。支持促進企業升級生產技術及工藝,鼓勵企業開發綠色產品,推行電子信息產品綠色設計,降低電子信息產品生產和使用能耗,引導綠色生產,促進綠色消費。持續提高電子信息產品中有毒有害物質的限量要求,嚴格檢測環節,確保限用物質含量符合國家標準。研發支撐數據中心能源使用效率(PUE)量值等效可溯源的計量測試技術、方法和裝置。鼓勵企業研發應用節能型服務器設備,采用高壓直流、自然風冷等新型節能技術發展綠色云計算數據中心。加快現有數據中心、基站等信息網絡設施的節能改造,鼓勵老舊高耗能設備淘汰退網和綠色節能新技術應用。推動廢棄電器電子產品處理與資源化利用技術研發,制定廢棄電器電子產品及重點拆解產物資源綜合利用相關標準,搭建和推廣基于互聯網的回收服務信息平臺,推動生產者履行廢棄電器電子產品回收處理相關責任,鼓勵專業化回收處理企業發展,促進再制造產業規模化發展。推動統一綠色產品標準、認證、標識體系的建立實施。
(三)促進信息技術深度融合應用。
推動信息技術與制造業融合創新。推動制造業、“互聯網+”和“雙創”緊密結合,加快新一代信息技術更大范圍、更深程度融合滲透和創新應用,推動制造業智能化、綠色化、服務化發展。建立完善智能制造和兩化融合管理標準體系,全面推進兩化融合管理體系貫標。推進“數控一代”示范工程,加快突破傳感器、可編程邏輯控制器(PLC)、工業控制系統等智能制造核心信息設備,提升安全可靠水平。開展智能制造試點示范。推進信息物理系統(CPS)關鍵技術研發及產業化,構建綜合驗證平臺,開展行業應用測試和試點示范。以工業云、工業大數據、工業電子商務和系統解決方案等為重點,開展制造業與互聯網融合發展試點示范,培育一批面向重點工業行業智能制造的系統解決方案領軍企業。實施工業云及工業大數據創新應用試點,建設一批高質量的工業云服務和工業大數據平臺,推廣個性化定制、網絡協同制造、遠程運維服務等智能制造新模式。建設大型制造企業“雙創”平臺和為中小企業服務的第三方“雙創”服務平臺,營造大中小企業協同共進的“雙創”新生態。依托強基工程,面向智能制造關鍵環節應用需求,重點扶持發展一批應用效果好、技術創新強、市場認可度高的工業軟件,推動先進適用工業軟件在重點行業應用普及。積極推動用信息技術改造提升制造業,著力提高產品和服務附加值。
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依托互聯網平臺,大力發展眾創、眾包、眾扶、眾籌,促進互聯網和經濟社會融合發展。建立“互聯網+”標準體系,加快互聯網及其融合應用的基礎共性標準和關鍵技術標準研制推廣。整合政府部門、電信企業、互聯網企業、行業機構等各類資源,集成資源申請、能力開放、技術支撐、創業孵化、測試認證、實驗環境、業務咨詢等創業創新服務,提升信息通信企業對“雙創”服務平臺的支撐能力。推進“互聯網+”安全生產,提升安全生產重點領域企業的全過程、全鏈條在線監測和預警預控能力,強化跨部門、跨區域信息共享與業務協同。開展新型網絡經濟培育行動,支持互聯網企業、信息技術服務企業、制造企業聯合打造服務產業轉型的平臺經濟模式,加快人工智能、云計算、大數據等在經濟活動中的發展應用,強化對智慧交通、智慧能源、智慧環保、高效物流、益民服務、普惠金融、智慧醫療、現代農業等的支撐,發展基于電網的通信設施和新型業務。培育信息消費新業態,拓展網絡經濟新空間。
加快發展信息技術服務。圍繞政務、金融、能源、交通、環保、安全生產、電子商務、數字內容等關鍵領域,提升信息技術服務企業的咨詢設計、軟件開發、集成實施、運行維護和測試驗證能力。支持信息技術企業突破業務建模、遠程智能檢查、大規模資源調度管理、自動化運維、數據治理等關鍵技術,發展互聯網運維服務、網絡眾包服務、微服務、智能服務等新模式、新業態,加強對區塊鏈、人工智能、虛擬現實、增強現實等新興技術在行業系統解決方案中的應用推廣,加快向高端價值服務提供商轉型。選擇信息技術服務業集聚發展的城市或區域,開展面向制造業的信息技術服務應用示范。總結行業先進實踐經驗,制定完善信息技術服務相關規范。加快綜合集成和智能運維平臺研發和產業化進程,提升信息技術服務保障能力。實施信息技術服務標準化工作五年行動計劃,完善和推廣信息技術服務標準(ITSS),鼓勵企業加快服務標準化和產品化。
(四)建設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
加快高速光纖寬帶網建設。引導建成一批光網城市,基本完成老舊小區寬帶接入銅纜替換,鼓勵企業通過引入新技術、更新老舊光纜等,進一步提升光纖寬帶網絡高速傳送、靈活調度和智能適配能力,消除寬帶網絡接入“最后一公里”瓶頸。進一步優化互聯網骨干網絡架構,推動網間互通擴容和質量提升。開展新型交換中心試點,完善全方位、多層次、立體化的網絡互聯體系。推動地面數字電視覆蓋網和超高清交互式電視網絡設施建設。實施電信普遍服務補償機制,推動相關企業加快對農村地區寬帶網絡覆蓋和能力提升,基本實現行政村光網全覆蓋,并逐步向有條件的自然村延伸。
推動寬帶無線接入網絡升級演進。繼續推動長期演進(LTE)網絡建設,實現深度和廣度覆蓋,提升網絡質量。加速低速率和低頻譜利用率網絡退網和頻率重耕,發展認知無線電技術,拓寬4G網絡發展空間,實現頻分雙工長期演進LTE FDD和TD-LTE融合發展。加強無線局域網(WLAN)新技術研究,鼓勵在城鎮熱點公共區域推廣WLAN接入,提升WLAN與移動通信網絡的協同融合能力。推動5G網絡研發和應用。加快邊遠山區、牧區及島礁等的網絡覆蓋。
提升應急通信保障能力。著力提升應急通信保障網絡能力、可用性和覆蓋范圍。完善國家應急通信保障、裝備儲備體系。支持應急體系相關單位加強應急指揮手段建設,推動與應急通信指揮系統信息共享。加強國家應急通信設施建設和通信保障隊伍建設。完善天空地一體的應急通信保障網絡,推廣突發事件預警信息系統應用。加強應急通信技術支撐能力建設。
增強衛星通信網絡及應用服務能力。統籌規劃衛星通信發展,加快衛星通信標準制定和更新,推進關鍵部件、衛星整機、通信終端和系統、地面信息基礎設施協調建設和軍民融合發展,推進天地一體化信息網絡建設。構建寬帶衛星電子政務網、防災和應急衛星通信網,建設多種衛星端站,補充地面網絡難以布設地區的通信需求。推動衛星通信發展,逐步拓展建立區域化、商業化的衛星通信服務體系,持續完善北斗導航技術,加快推動基于北斗的高精度時頻設備研發及應用,實現產業安全可控。創新北斗導航應用模式,發展位置服務,開展應用示范。
加強下一代互聯網應用和未來網絡技術創新。推動下一代互聯網改造升級和大規模商用,實現互聯網協議第4版(IPv4)向第6版(IPv6)的平滑過渡和業務互通。加強未來網絡頂層設計,加強未來網絡長期演進的戰略布局和技術儲備,開展網絡體系架構、安全性和標準研究,重點突破軟件定義網絡(SDN)/網絡功能虛擬化(NFV)、網絡操作系統、內容分發等關鍵技術,推動關鍵技術試驗驗證,組織開展規模應用試驗。
(五)提升信息通信和無線電行業管理水平。
創新互聯網行業管理。堅持政策引導和依法管理并舉、鼓勵支持和規范發展并行,促進互聯網持續健康發展。創新監管體系,積極運用大數據等先進技術加強對市場主體監管,形成覆蓋資源、接入、網絡、業務各層面的互聯網行業全周期管理體系。完善互聯網基礎資源管理體系,嚴格落實網站、域名、IP地址和電話實名制。加快推廣使用IPv6地址,推動開放IPv6國際連接。建立和完善多部門聯動管理機制,建立新業務備案和發展指引制度,加強互聯網與實體經濟融合新型業務聯合管理。堅持放管結合,推進以信用體系為代表的全流程監管支撐體系建設,強化事中事后監管。建立互聯網市場主體信用評價體系,依托國家企業信息公示系統建立企業信息歸集共享機制,健全守信聯合激勵和失信聯合懲戒制度,推進市場分級預警,營造公平誠信的市場環境。加強服務質量監管,保護用戶權益和個人信息。積極引導社會力量參與互聯網行業管理,完善行業規范與自律公約,引導行業協會和第三方機構開展行業自律、社會監督、評估認證等活動,推進形成政府主導,多方參與的共同治理格局。
完善電信行業管理。著力夯實電信業基礎性支撐地位,建設高品質信息基礎設施,提升行業服務能力和質量。加快開展電信普遍服務試點工作。深入推進網絡提速降費,推動簡化電信資費結構,提高電信業務性價比,規范企業經營、服務和收費行為。進一步放開競爭性領域市場準入,抓好自貿區電信領域開放試點,推動對港澳等地區開放合作。
優化無線電頻率和衛星軌道資源管理。優化國家頻譜資源配置,加強無線電頻譜管理,維護安全有序的電波秩序。科學規劃和合理配置無線電頻率資源,統籌重點業務部門以及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中長期用頻需求,促進寬帶中國、信息消費、“中國制造2025”和“互聯網+”行動涉及的無線電業務發展。加強對無線電頻率和衛星軌道資源使用的基礎性、前瞻性、戰略性重大問題及相關技術研究,加強衛星頻率和軌道資源的可用性論證,做好衛星網絡資料的國際申報、協調及登記工作。開展無線電頻譜使用評估,促進頻譜資源有效開發利用。深化臺站管理,加強事中事后監管。加大無線電管理基礎和技術設施建設投入,加強無線電監管能力建設,實現廣域、泛在的城區無線電監測網絡覆蓋,增強電波秩序維護能力。
(六)強化信息產業安全保障能力。
完善網絡與信息安全管理制度。加緊制定實施關鍵信息基礎設施保護、數據安全、工業互聯網安全等領域的部門規章和規范性文件。健全網絡與信息安全標準體系,推動出臺5G、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智能制造等新興領域安全標準。加強安全可靠電子簽名應用推廣,推動電子簽名法律效力認定。建立健全身份服務提供商管理制度。明確關鍵信息基礎設施安全保護責任,完善涉及國家安全重要信息系統的設計、建設和運行監督機制,進一步加強對互聯網企業所有或運營的重要網絡基礎設施和業務系統的網絡安全監管。健全跨行業、跨部門的應急協調機制,切實提升網絡與信息安全事件的預警通報、監測發現和快速處置能力。加強政府和企業之間的安全威脅信息共享。加快推動實施網絡安全審查制度。
加強大數據場景下的網絡數據保護。探索建立大數據時代的網絡數據保護體系,推動對網絡數據的分級分類監管,強化網絡數據全生命周期保護,制定網絡數據保護管理政策。督促企業不斷完善用戶信息泄露社會公告制度,建立健全大數據安全信用體系。加快推動數據加密、防泄露、信息保密等專用技術的研發與應用,推動建立安全可信的大數據技術體系。
推動信息安全技術和產業發展。著力突破關鍵基礎軟硬件和信息安全核心技術,增強漏洞挖掘修補、攻擊監測溯源等能力,強化“互聯網+”、5G、SDN等新技術、新業態的安全風險應對。實施國家信息安全專項,開展關鍵信息基礎設施運行安全保護和要害信息系統網絡安全試點示范。推動信息安全產品和服務的研發和產業化應用。充分發揮政府引導作用,加快培育骨干企業,發展特色優勢企業,打造結構完整、層次清晰、競爭有力的產業格局。
提升工業信息安全保障能力。建立健全工業信息安全政策和標準體系,針對重點行業制定安全管理政策以及管理指南、測評能力要求等安全標準。建立工業信息安全管理體系,完善工業信息安全檢查評測和信息共享機制,推動開展安全檢查、漏洞發布、信息通報等工作,營造安全的工業互聯網環境。建設工業信息安全仿真、測試和驗證平臺,開展測試評估、安全驗證等技術研發,推動安全新技術、新產品試點應用,提升工業信息安全技術保障能力。
(七)增強國際化發展能力。
提升產業國際化發展水平。推動引資與引技、引智相結合,鼓勵和支持信息產業企業與境外優勢企業在研發創新、新產品開發、標準制定、品牌建設等高端環節開展合資合作,提高引進來層次。支持企業在境外設立研發中心,充分利用各種國際創新資源。結合國家重大戰略實施,以信息基礎設施建設、終端產品產能合作、重大工程總集成總承包等為牽引,帶動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先進技術標準、信息網絡設備、配套服務等體系化、集群化走出去。支持有條件的企業建設境外信息產業合作園區。提供企業走出去國別目錄、項目對接等服務,引導金融機構開展金融服務,降低企業走出去風險。深入推動中文域名推廣和使用。主動參與國際互聯網標準制定,提高參與制定國際規則的能力及影響力。
優化信息網絡國際布局。依托“一帶一路”戰略,構建高效跨境信息通道,推動與周邊國家信息通信設施互聯互通,創新國際通信設施建設和運營模式,重點打通經中亞到西亞、經南亞到印度洋、經俄羅斯到歐洲等陸上通道,推進重點方向國際海纜建設。完善我國國際通信出入口布局,以亞非歐拉為主要方向提升我國國際互聯網能力,加快推進海外網絡服務提供點(PoP)和互聯網數據中心(IDC)建設。推進電信企業設立海外分支機構,加強國際通信的質量監測和服務提升,為“走出去”中資企業及海外用戶提供更完善、更優質信息服務,實現我國信息業務的海外運營和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