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16年12月,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已滿15年。根據《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議定書》第十五條規定,“入世”15年過渡期結束后,世貿組織成員對華反傾銷“替代國”做法必須終止。然而,美國、歐盟、日本卻以不承認我國市場經濟地位為由,拒絕履行條約義務。這違背了世界貿易組織規則和這些國家作出的國際承諾,是變相的貿易保護主義;不僅損害了我國經濟利益,而且損害了世界經濟利益。
市場決定資源配置是市場經濟的一般規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以來,我國對市場規律的認識和駕馭能力不斷提高,通過一系列制度安排和政策設計,市場在資源配置中日益起決定性作用,同時政府宏觀調控體系不斷健全和完善。近年來,我國還對商事登記等多個領域的管理體制進行改革,實行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制度,構建了各種所有制企業自主經營、公平競爭,消費者自由選擇、自主消費,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動、平等交換的現代市場體系;不斷擴大對外開放,打造法治化、國際化、便利化的營商環境,使我國成為全球最具吸引力的投資東道國。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建設的成就有目共睹,不承認我國的市場經濟地位沒有事實依據。
“入世”15年來,我國嚴格遵守規則、認真履行承諾,為世界經濟貿易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目前,我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第一大貨物貿易國、第二大服務貿易國、第二大對外投資國,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從2002年的約17%上升到2016年的超過30%。特別是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以來,我國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已經超過美國、歐盟和日本,成為拉動世界經濟增長的最大引擎。中國對世界經濟的貢獻和影響如此之大,不承認中國市場經濟地位是很不公平的。
反觀美國、歐盟和日本,雖然它們標榜自己為市場經濟國家,但其許多行為和做法卻與市場經濟平等、開放、誠信的理念背道而馳。例如,美國政府公開主張實行赤字財政、貿易保護、量化寬松貨幣政策對外輸出風險。特別是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以來,小布什政府于2008年強力推行7000億美元的金融救援計劃,幫助本國銀行擺脫困境;奧巴馬政府執政后,又先后出臺三批刺激經濟計劃,共動用超過2萬億美元。為了支撐這些巨額刺激計劃,美國積累了規模驚人的國債,危及世界金融安全。這些做法與其標榜的市場經濟“標兵”形象顯然大相徑庭。
美國、歐盟、日本不承認中國的市場經濟地位,并采取反傾銷“替代國”的做法,實質是想維護自身在世界經濟中的既得利益,保護本國已喪失競爭力的產業。這不但不符合世界貿易組織通過實施市場開放、非歧視和公平貿易等原則實現世界貿易自由化的目標,也與世界經濟合作與開放發展的大趨勢相悖。同時,它也反映出目前國際經濟秩序不合理的一面:少數發達國家掌握著國際規則的制定權和話語權,發展中國家一旦在現行國際經貿規則下勝出,它們就隨意解釋和改變規則。應當看到,過去幾年里,全球經濟重心正在向新興市場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轉移。面對這一發展態勢,發達國家應調整心態,以積極的態度歡迎全球經濟結構的新變化。
美國、歐盟、日本否認我國市場經濟地位的做法無理而蒼白,是為了維護其自身利益的違約行為。面對當前全球經濟復蘇依然乏力、不確定性有所增多的局面,這種做法將給市場、企業和社會發出錯誤信號,不利于全球經濟走出陰霾,更不利于構建公正合理的世界經濟秩序。
摘自 人民日報